中國新感覺派的形成原因探索論文
時間:2022-12-30 03:33:00
導語:中國新感覺派的形成原因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二十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個以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葉靈鳳為代表的小說流派一一新感覺派。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現代派影響最完整的都市小說派。本文結合中國新感覺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綜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日本新感覺派、當時的社會現實、中國傳統美學這四種因素足如何影響該流派產生的。
論文關鍵詞:中國新感覺派五四新文化運動日本新感覺派中國傳統美學
中國新感覺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接受西方現代派影響最完整的都市小說流派。中國新感覺派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但加以梳理,則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第二,日本新感覺派的影響;第三,當時中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的社會現實的影響;第四,中國傳統美學的浸潤。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中國的新文學是在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誕生的。早在新文學運動初期,以郭沫若、魯迅為代表的文學先驅本著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粹化為自己的血肉的原則,就開始介紹、傳播乃至實踐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了。現代主義的再現派、未來派、超現實派、意識流文學都對中國新感覺派產生過影響,但相對而言,還是顯尼志勒的心理現實主義、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藹理斯的性心理學這些學說和創作的影響更多。顯氏是在現實主義基礎上第一位把現代意義的“內心獨白”作為一種新文體引入德語文學的,而中國新感覺派始終把顯氏的作品看成心理分析在文學上運用的樣板。施蟄存說:“二十年代末我讀了顯尼志勒的許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緊了對這類小說的涉獵和勘察,不但翻譯了這些小說,還努力將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連出版了《將軍的頭;.《善女人行品》等集子。rr(1}施蟄存還在總結自己創作歷程時說:“我的小說不過是應用了一些弗洛依德的心理學說而已。”在弗洛依德看來,人的本能就是自私,總想侵犯和占有別人的。一旦“本我”受到“自我”(理智)或“超我”(道德)的限制,就會形成矛盾,因此形成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這是弗氏學說幾乎必然得出的結論。接受弗氏的這種觀點,當然就會醉心于刻畫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熱衷于表現二重人格,在施哲存的筆下不僅當代人是如此,古代人也是如此。例如《鴻摩羅什》里那個西域高僧,內心就充滿了宗教和情欲的沖突。《將軍的頭》里的那個花驚定,內心就充滿著信義和情欲的沖突。《石秀》中的石秀,內心就充滿著友誼和情欲的沖突。其他作品,無一不是如此。同時弗洛依德的學說,是以生物的事實為基礎,任意拔高以性沖動為主要內容的潛意識在生活各個領域中的作用。所以施哲存的心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都毫不例外的隨時隨地發泄性欲,表現出本能的野性和暴力。這些方法的運用對推動中國小說的現代化,其成就功不可沒。劉吶鷗在創作中主要接受了弗氏關于性欲的本能沖動這一層面的東西,所以,在《都市風景線》的小說集里,剖析的無一不是那種弗氏稱為與饑餓相似的強烈的潛在勢力,原始動力—“力必多”,被壓抑、被圍困的“性能量”。穆時英的創作受劉吶鷗、施蟄存影響較大,小說中弗洛依德的泛性論、雙重人格、象征物比比皆是。他對性心理的描寫近乎劉吶鷗,側重于本我層次的性欲望的沖動。這引起人物幾乎在內心深處都帶有脫離理智的瘋狂情緒,對性的追逐都超過了社會倫理的規范,完全成了弗氏學說的藝術構圖。
五四時代精神也對新感覺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反封建是五四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在封建時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支配著、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道德的約束,使人們談性色變。尤其對女性的約束,到一種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地步,也釀造了許多千古悲劇。一座座貞潔牌坊,一部部列女史傳,背后無一不透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殘酷與絕望。當那些封建衛道士們津津樂道于被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葬送的柔弱女子的所謂的義舉時,有誰看到這些所謂的榮粗背后的無奈、痛苦;當那些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遭人唾棄,被封建衛道士以種種殘酷方式或沉塘或火燒而置萬劫不復的奸夫淫婦們,有誰曾為他們抱過不平。通過對性壓抑的真實、客觀的描寫,來提示封建偽道德的殘酷與不人道。施哲存在《薄命的戴利莎譯者序》中最推崇的是顯氏“注重在性心理的分析”。施蟄存的部分作品雖不是通篇運用意識流形式,但與顯氏一樣,主要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從內部逼視無意識世界,而且把對人物的心理刻畫和對社會的分析緊密聯系在一起。人物心理都具有社會的屬性。劉吶鷗的《殘留》描寫一位年輕的女性秦霞玲在丈夫病逝以后,過著寂寞無聊的生活,對丈夫的哀思并沒有窒息她的生命活力,可是社會的偏見迫使她只能與死去的靈魂交流。作品采用內心獨白的形式,讓主人公的意識自然流動,細膩的揭示了年輕的未亡人渴望新的生活、揭望感情寄托的、帶有變態的內心活動。施哲存《春陽》描寫的是一位30多歲實際未婚的寡婦娣阿姨。她十幾年前抱著地主家兒子的牌位結婚,用青春換取了3000多畝田的繼承權。面對族人虎視耽耽于這筆財產,她刻意守業,吝音度日,不敢有非分之想,容顏日漸憔悴,成為封建道德和資本主義金錢的雙重奴役下的犧牲品。在一個初春的日子,撣阿姨到上海銀行去存款息金。走在春陽和煦的南京路上,內心蘊藏的熱情騷動起來。她揭望得到愛情與幸福。但人們都把她當作已婚太太看待,故所經歷的只能是一場的幻滅。小說在對娣阿姨的內心隱秘活動的生動刻畫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表現了對封建性的保守生活與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雙重懷疑。
二、日本新感覺派的影響
中國新感覺派形成與發展的最直接的影響,乃是來自日本的新感覺派的小說和創作理論。日本的新感覺派形成于20年代初,為西方現代主義的一個支流。1924年10月創刊的《文藝時代》標志著它的誕生,領導人物是橫光利一、川端康成。
他們理論主張的核心是強調主觀感覺在創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反對單純的平面的描寫外部現實。主張從主觀感覺出發,把主觀感覺融注于創作客體,創作主觀感覺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藝術世界。他們注重取材于現代都市光怪陸離的現實生活,反映都市物質文明,享樂主義和扭曲變態的心理狀態,也因之是都會主義文學。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劉吶鷗,自幼生長在日本,對日本文學有廣泛的接觸和了解,而對新感覺派更歡。他在《色情文化》的《譯者題記》中,對之給予了大力的推崇和贊揚。中國新感覺派作家都有靈敏的藝術感覺,他們在把握感覺對象時,不追求精確,但卻比常人的感覺更具體、更豐富、更敏捷、更細膩,而且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情緒感知性和獨特性。所以他們無論寫人、繪畫、記事,總是善于將色香味音光形等憑感覺器官才能體味到的東西細致逼真地又交相感應的描畫出來,構成一幅幅動態的立體圖,具有一種可觸可感的藝術魅力。在新感覺派作家看來,現代都市的心理復雜不可捉摸無法認識,只有憑感覺去體驗把握才行。《夜總會里的五個人》描繪舞廳里黑白兩色象疾風掀浪般狂翻亂滾,使人聯想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紅藍紫的色彩裝飾在跳躍的竟虹燈的映照下,使整個天空泛著變幻莫測的光潮。這番狂亂的的景象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狂亂人群的狂亂氣氛,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
中國新感覺派作家多描寫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現象和世態人情,從舞女、少爺、水手、姨太太、資本家、投機商、公司職員到各類市民,以及勞動者、流氓無產者等等無所不包。有人在介紹《都市風景線》及作者劉吶鷗時說:“吶鷗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著他的特殊手腕,他把這飛機、電影、爵士樂、摩天樓、色情狂、長型汽車的高速大量生產的現代生括,下著銳利的解剖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顯然看出了這不健全的糜爛的罪惡的資產階級生活的剪影和那即將要拍起頭來的新的力量的暗示。”(21劉吶鷗的小說場景涉及賽馬場、夜總會、電影院、大旅館、小轎車、富豪別墅、濱海浴場、特快列車等現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穆時英的小說比劉吶鷗更進一步,他克服了劉吶鷗作品“非中國”即非現實的特點。他的《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和《上海的狐步舞》以異常快速的節奏,電影鏡頭般跳躍的結構,在讀者面前展現出眼花繚亂的場面,顯示了人物半瘋狂的精神狀態以及內心深處的悲哀再現了都市文明的腐化。施哲存的作品題材范圍寬廣一些,不僅寫了上海這個大都市,也寫到了上海附近一些小城鎮的生活,表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環境的一些重要特點。
三、當時中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的社會現實的影響
30年代的中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一批作家既不滿于現實的黑暗,又尋找不到變革社會的偉大力量之所在;既感到前途渺茫,又竭力保持著自我的尊嚴。這樣的一種社會處境和心理狀態使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充滿了一種頹廢、感傷、色的氣息。國難當頭之際,當一部分熱血男兒為民族存亡而奔走疾呼時,也一部分人正排徊在十字路口,為生活的困窘和希望的渺茫感到絕望甚至以暫時的尋歡作樂來麻醉自己的神經,忘卻暫時的苦痛。中國新感覺派小說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一部分人絕望而及時行樂的生活狀態。如穆時英的小集《公墓》中小說,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是兩類人物,一類是那些閑得無聊的人,他們把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包括愛情婚姻在內)都當作游戲。在他們看來人生不過是玩弄別人和消磨日子而已。如《夜》中的“他”,“哀愁也沒有,歡喜也沒有”,只能在燈紅酒綠,調情做愛中棍世度日。《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中主人公蓉子,談戀愛純粹是為了刺激,把愛她的男子作為消遣品。她說:“為什么要結婚呢?”“可是消遣品,工具是可以有許多的。”情緒的緊張,戰爭的恐俱,前途的無知,使人們開始及時行樂,以美酒歌舞來麻醉自己。紙醉金迷的生活既是人性的麻木,又是人性的脆弱。紙醉金迷背后是生活的無奈、絕望。另外一類人則是在生活的軌道上被壓扁或擠出了軌道的人。《夜總會里的五個人》里的五個主人公帶著各自不同的苦惱于同一個周末來到一家夜總會,盡情地尋歡作樂,瘋狂的跳舞,從瘋狂中尋找刺激,直到第二天黎明。出門時,破產的金子大王胡均益開槍自殺,其余的四個人把他送進了墓地。作品采用那種快速變幻的生活和不可把握的人的命運。穆時英在描寫資產階級男女這種紙醉金迷,沒落瘋狂的生活時,也多少織進了自己某種沒落瘋狂的心理,使作品常常充滿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役落感傷情緒。這就更好的了解當時代處于一種動蕩時,而作為小資產階級一方面不滿于現實一方面找不到出路時的悲觀,失落的情緒,因為作品正是他們心境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四、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
如果說中國的新感覺派小說僅僅是受到了現代主義文學及其理論的影響,當然是不全面的。綜觀他們的全部創作,我們仍然感到了傳統的中國創作對新感覺派的影響。當外來現代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相撞擊時,作家能在西方與傳統的雙向借鑒中發展自己。如施蟄存的古典文學修養根底很深,潛意識中有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眷戀,他能巧妙的應用舊材料而為新作品,把西方的心理的分析學說滲透于中國傳統小說心理沖突與動人曲折的情節之中。寫出《鴻羅幕什》.《將軍的頭》.《石秀》等以古事為題材的作品,使具有東方審美趣味的讀者也能欣然接受,并使得原作品更加飽滿。中國的傳統美學對作家們也有深刻的影響。五四時代提出了反封建文化的口號,提倡白話文,倡導大眾文學,使五四時期的一些作品過于直白,失去了古典文學的含蓄朦朧的美感,使許多作家轉而向傳統文學尋找美的共鳴。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情景交融是意境創造的表現方法特征。清人王夫之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只蠢,榮悴之迎,互藏其宅。”
又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恨。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虛實相生,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在新感覺派作家筆下現實生活就成了一種摻有特定主觀感情在內的心理現象,帶有與常不同的新奇特點。穆時英的《夜總會里的五個人》表面看,這是客觀敘述現實情景,其實,有許多場景是通過心理過濾而成的。因為大家都有一種狂亂絕望的心理,所以現實中舞廳的色彩、音樂、舞步、人群等等都染上了狂亂的色彩,給人以似現實非現實,是心理而非心理的感覺,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當時的情緒。
- 上一篇:基本理論授課中審計案例的實證分析論文
- 下一篇:高校以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實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