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觀研究
時間:2022-11-02 08:03:48
導語:文化產業發展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只有培育了多元市場主體,才能形成多元化、多主體、重生態的文化產業鏈。在市場的自我競爭與發展中,進行制度創新,形成比較優勢,最終形成健康的文化產業市場。
【關鍵詞】文化產業;產業鏈;生態觀
文化產業是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以文化規律為支撐的一個新興產業。特別是最近以來,隨著自貿區的設立,機制體制的一系列的創新,各地區開始探索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綠色產業,通過開發和利用地區優勢文化與自然資源,開拓文化產業市場。有的地區通過建立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利用金融政策和優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文化產業的發展開始提速。但是怎么樣科學規劃,提倡差異發展,扶持和合理利用優勢產業資源,培育了多元市場主體,形成多元化、多主體、重生態的文化產業鏈。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正視文化市場受眾的多元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使社會文化消費者出現多元化的消費取向。人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本身的包涵多元化的價值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的主要是國家價值,它包含了政治文化,體現國家的政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是指社會價值,它表現了社會文化、制度文化,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涵的文化內容來看,其比較全面的概括了社會主義文化產業所要表達的內容。圍繞這些文化主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不斷地推出豐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是社會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文化市場的需求。社會文化價值的多元化,與文化受眾主體性的多元化是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的受眾需求,要求行政主管部門改變傳統管理服務方式,解放思想、開闊視野,自覺破除僵化的思維方式,改變落后的政治規制的思維。“這些規制機構必須服從相關政府主管部門的命令和指示,并容易受到其他行政權力的干預”,而且“多頭規制”還經常造成規制利益沖突和權力濫用,由政企不分導致規制不公。規制不公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就是為產業發展的社會路徑提供了設租尋租的機會。[1]文化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產業資源與金融資源,是需要通過競爭優勢和市場配置來完成的。規制不公會防礙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不拋棄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
何謂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筆者曾經在相關研究中,就“文化”、“文化大省”進行概念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產業”的內涵進行過系統的梳理。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它具有文化生產的主體性,也具有商品屬性。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中,“產業”是中心詞,“文化”是限制詞,文化限制了其產業的內涵與外延,表明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是文化的主體性。“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和積累起來的,能夠豐富、發展和引導人類自身不斷進步的一切文明成果,它是人與自然、實踐與審美、主體和客體的辯證統一。”[2]“文化”本身的概念包含了人類在勞動與生產的歷史進程中積累起來的“道德理性”。所以,從文化的本質屬性來看,一個文化產品走向市場,它必然要把消費受眾、文化商品、銷售市場統一起來。所以,在一個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人的教育的發展是基礎;地區的制度的優化是保障。文化產品的營銷渠道建設消費是市場形成的必然環節。同時,合理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才能使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只有尊重了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才能發展形成活躍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事業繁榮。
三、重視多元化,多主體,即尊重文化市場的文化生態
以系統論的觀點看,不僅要把大自然生態環境看作一個整體,而且要把社會文化也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環境有復雜的生態,所以才萬類競自由,欣欣向榮。社會文化生態也是一樣。由于創造性主體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文化發展與演化的復雜性。各種文化的創造性主體與受眾也會體現出層次性的差異。文化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活力,就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只有個人創造力與社會文化生態系統互相激發與培育,才能形成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參差多態是事物的本原。多元的、復雜的、多態的、包容性的、豐富多彩的社會土壤,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創意與文化產品。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以及整個歐洲重要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擁有12座工業城市、12000個工廠,被稱為“歐洲工業的心臟”。后來由于單一經濟結構和科技革命的沖擊,生產萎縮,地區衰敗。魯爾工業區發展多元化、多形態經濟,開展了地區經濟的整治。引進了汽車、機械制造業,零售業、旅游、廣告、多媒體等新興產業。建立了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保護來自波蘭、匈牙利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移民文化。這些參差多態的產業與地區多元文化資源,使魯爾區呈現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態。從“煤都”轉型成為201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3]
四、怎樣尊重并保護這種多元化、多主體文化生態環境
從文化產品的整個市場環節來看,文化產業鏈的上游是由文化創作、文化創意、影視編劇、藝術產品設計等形成的;文化產業鏈的中游包括產品的生產制作、產品的藝術包裝;文化產業鏈的中游下游主要是指文化產品的市場流通、市場營銷、市場消費模式等內容。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得到重視,并在相關制度上給予保障。一是市場發展環境建設中公平對待多元市場主體。尊重文化創意的主體創造性;尊重藝術家、作家獨立自主創作的積極性;尊重小微企業在完善文化產業鏈的積極作用。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比,可能在文化創意上更靈活,更具有創新性。二是注重培育上游核心競爭力。上游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就是創作人才與創作環境。在文化產業教育專業人才培訓上,許多地區通過設置產業市場需要的專業,并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模式、課程、教材。改變過去在職業教育中,只重技能,不注重系統理論的缺陷,利用人文通識教育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以培養文化產業人才追求卓越、追求獨創的精神。三是通過職業與專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來培育人的文化與藝術綜合素養。通過設立藝術與文化產業教育基金、藝術與文化競賽獎學金,來鼓勵學生的藝術創新與藝術創造。這些競賽項目包括開展獨立電影、原創劇本、原創話劇、原創小品、文學創作、原創動漫、紀錄片、書法、繪畫、平面設計等等。當然,還包括經常性的藝術展覽與藝術沙龍等。以校園文化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熏陶,來培養人才,活躍社會與地區文化生態環境,讓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與文化產業企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張秉福.我國文化產業政府規制的現狀與問題探析[J].圖書與情報,2012,4:43
[2]馮一粟,彭泳.文化、文化大聲與文化“沙漠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5
[3]馮一粟,彭泳.打破路徑依賴培育多元市場主體———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反思與建議[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7~8
作者:彭泳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淺析高壓斷路器遠程監測系統設計
- 下一篇: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經驗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