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過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31 04:42:00

導語:外匯儲備過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匯儲備過剩研究論文

一、我國外匯儲備現狀及風險分析

綜合我國學者近年來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大量模型研究,使用以下幾種國內外計算外匯規模的模型:

1、進口比率法(特里芬模型);

2、成本效益分析法(阿格沃爾模型);

3、儲備與短期外債比率法(R/SD);

4、外匯儲備模型ER=D1+D2+D3+D4=a1*IMP+a2*DEB+a3*FDI+a4*FEM[1]

據此估算我國合理外匯儲備的規模應為3600億美元左右,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遠超出國內外公認合理的范圍。

因此,我們既要肯定一定額度的外匯儲備對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保障國際支付能力的作用,但更要重視超過合理范圍外的高額外匯儲備所帶來的經濟及政策風險。

綜合目前國內經濟學者的觀點,當前高額外匯儲備的主要風險有:

1、高額外匯儲備沖擊中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控能力。

2、基礎貨幣供應增加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

3、以美元和美國國債為主要儲備所帶來的高匯率風險。

4、投資結構單一并且以短期為主所帶來的高金融風險。

二、中央政府及央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對重慶經濟發展的沖擊與影響

(一)中央銀行為保證貨幣供應量的穩定性,一直被迫采取對沖方式,其中以穩定信貸總規模為目的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削減或回收操作將對重慶市的產業有如下沖擊:回收再貸款的沖銷操作改變了不同領域內的貨幣供給結構,人民銀行基礎貨幣投放的資金進入了外貿和與外貿相關的部門,造成外貿部門和外貿相關部門的資金寬裕,而非外貿部門和非外貿相關部門出現資金供不應求的現象。

這體現在一方面對于重慶的出口創匯的外向型企業通過結匯,可以輕易獲得人民幣資金;另一方面面對國內市場的重慶內向型企業,由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貸款的回收,它們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可能無法得到有效滿足。

(二)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導致了當前貨幣流動性泛濫問題,除了緊縮再貸款規模、增加特種存款數量、公開市場操作外目前還有兩種主要的手段可以使用——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其中,加息的操作空間較小,央行可能主要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的方式限制流動性。

出于保持匯率穩定的目的,中央銀行不得不保持中美之間的利息差,而隨著美國經濟正在進入新的一輪減息周期,中國再次調高利率的空間正在縮小,這使得央行在利率工具方面的操作性不大。調整準備金率成為央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

外匯儲備作為比較劇烈的貨幣政策手段,2006年央行已經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中投證券的報告認為,央行在2007年仍有可能2-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有遏制信貸擴張的作用,但同時由于信貸規模的限制,又會產生以下的影響:

1、對于大中型業績優秀的企業和有政府大力扶持的企業,將會受到銀行貸款的青睞。

2、重慶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將會雪上加霜。

目前重慶市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的基本特點還是融資渠道狹窄。法律不允許中小企業以自身信用發行債券;中小企業板塊運作不暢;主板市場又門檻太高。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只能依賴于銀行信貸融資。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中小企業融資供應的98.7%來自銀行貸款。而且,銀行貸款多為短期貸款,中小企業要得到中長期貸款非常艱難[2]。這將是重慶民營中小企業需要著重面對的問題。

(三)外匯儲備過剩,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沖擊中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控能力,匯率調整的可能性逐漸加大。

全球范圍內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已經說明中國目前流動性泛濫的原因不僅僅是央行的和國家的貨幣政策以及外匯操作,而且還要加上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原因,外資追逐利潤的結果在現實中體現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了更多熱錢的涌入。

持久的雙順差導致了央行不得不采取持久的對沖操作過程,中央銀行持續的正回購使央行持有的債券數量不斷減少,并迫使央行定期大量發行較長期限的票據回籠貨幣。2003年4月開始,央行通過滾動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貨幣。2005年,央行共發行了27882億元的央行票據,共進行了62次正回購操作和3次逆回購操作。央行票據一旦陷入下面的循環:央行票據發行-市場流動性減少-央行票據到期-市場流動性增加-央行票據發行。再加上利息的影響,實際上就宣告了流動性問題不是得到了解決,而是被積累了。

對于重慶的企業界來說,實際上要關注兩個問題:

1、目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將是一個過程,流動性過剩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市場已經出現需求不足,實際上提示重慶的投資者再對目前的低水平重復項目進行投資,將會有非常大的風險。

2、目前人民幣的升值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重慶的出口型企業要努力改變出口產品結構,低附加值產品將很快被國外市場所淘汰。而對重慶的進口型企業,則要合理安排進口的數量和時間,避免匯率變動帶來的機會成本損失。

(四)針對當前國內外匯儲備帶來的國內和國際問題,中央政府將會加大涉外經濟政策調整的力度,從“重流入、輕流出”轉為實現流入流出循序漸進和保持基本平衡,以平抑巨額貿易順差。

目前對于上述國家政策的調整方向,可以估計國家將會有下面兩大舉措:

1、國家將利用外匯儲備批量定購能源及如石油、銅鐵、稀有金屬等國際市場價格看漲的原材料,并建立相應的儲備體系,這一措施則既可保值,又可確保國家經濟戰略安全。

2、國家將利用此次調整外匯儲備機會,建立高、精、尖技術的全球采購體系。

這兩條對于重慶企業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確切的說,是挑戰大于機遇!

第一,如果重慶不抓緊建立原材料儲備體系,某些原材料成本占據主要成本的行業,將會受到全國市場競爭的沖擊。

第二,重慶制造業的整體研發水平仍然較為落后,在制造規模上的優勢將可能由于研發的劣勢使得總體優勢喪失殆盡。

對外開放程度高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資金供應相對充足,開放程度低的中西部內陸地區,資金會相對短缺。一旦國家建立高、精、尖技術的全球采購體系,如果重慶市的產業政策沒有采取相應對策,如果重慶市的產業群不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將使東西部產業發展的技術差距拉大,并最終影響到重慶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五)從外匯管理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央銀行將可能逐步實行企業意愿結售匯制,適度放松銀行的外匯周轉額度。這樣,一方面企業可以持有一定量的外幣資產,分流外匯儲備;另一方面企業的部分外匯需求由國內銀行外匯信貸滿足,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長幅度。在這種情況下,因外匯資源的分散,中央銀行將從被動的干預中解脫出來,不再作為惟一的售匯來源而面臨巨大的兌換需求,不再獨自承擔匯率波動的風險和持匯成本,也不必因為大量結匯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3]。

此舉對重慶市的產業經濟有如下沖擊或影響:

企業可供掌控的外匯資源增多,從全國范圍來看,會加大企業資本品的進口需求。需求擴大的結果,對于重慶資本品進口型的企業來說可能在短期會面臨成本增加的問題,從而影響到企業利潤增長。

同時,全國企業可供掌控的外匯資源增多,將可能導致以國內市場為主的某些重慶中間產品的制造企業,面臨全球市場采購競爭的威脅而導致國內市場萎縮。

三、重慶對中央政府及央行外匯政策操作的因應政策建議

(一)以全球化的視角改善目前的就業結構,迎接就業挑戰。

目前我國的進口順差多集中與經常項目中的有形貿易,從重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關分析發現就業彈性最好的是第三產業,最差的是第二產業。這說明第二產業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小,第一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高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大。一方面,我們要調整產業結構,在就業模式的選擇上,應采用效率型、高技術型和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偏重型并存的就業模式[4];另外一方面結合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的現狀,我們要積極鼓勵對外“勞務貿易”,向國外輸送勞動力支援。

(二)重慶政府應盡早建立能源及原材料儲備體系及高、精、尖技術引進及研發基地。

目前全國的原材料儲備體系都較為薄弱,從全球市場上來看,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國家利用外匯儲備建立能源及原材料儲備是必然選擇,重慶應盡早建立能源及原材料儲備體系,這既是為將來重慶企業的發展控制成本風險,又是對長期重慶產業發展提供后續保障。

在全球制造工業市場上,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不斷淘汰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重慶主要支柱產業的發展歷程也無不是如此規律。重慶政府要利用此次國家外匯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盡快規劃針對重慶產業集群的高、精、尖技術引進及研發基地,一旦錯失此次機遇,重慶的幾大支柱產業都將會面臨嚴峻挑戰。

(三)加速重慶制造業由重生產型轉變為重研發型。

重慶市目前主要以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冶金作為支柱產業,機電、建材和食品為現實優勢和潛在優勢行業。從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主要是生產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相結合形成了重慶制造業的整體主要優勢,但毋庸置疑的,缺乏研發優勢再加上全國市場形成的全球市場采購,前面的兩項優勢將很快就會喪失。當前重慶的制造業必須抓緊時間,利用目前已有的優勢,盡快和盡可能地利用國家外匯儲備調整的歷史機遇,形成自己的研發優勢。

(四)加速重慶制造業的成本優勢轉變為高附加值優勢。

國家高額外匯儲備,一方面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這是對以外銷為主的重慶制造業的嚴峻挑戰;另外一方面國家針對高額外匯儲備的政策如前文分析也對內銷為主的重慶制造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高額外匯儲備都將是引起颶風的蝴蝶效應。目前重慶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往往意味著薄利,往往意味著研發優勢的缺失,它可以取得一時的輝煌,但絕對不可能持續,高附加值產品才是重慶制造業在全球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的利器,才能從容面對競爭,從容控制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五)抓住機遇,鼓勵重慶企業在原材料市場、中間產品市場和終端消費市場上進入全球產業鏈。

國家調整高額外匯儲備,是一個歷史機遇。重慶企業絕對不能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市場上無所作為。一方面,重慶企業要利用可供使用的外匯資源,在全球市場上尋求生產資源和資本品;另外一方面,要積極引進技術和人才,縮短和發達地區的技術差距;第三方面,要利用機會擴展全球市場版圖,主動進入全球產業鏈,不能局限和滿足于國內市場,否則也就無法面對來自全球企業的挑戰。

摘要:中國過剩的外匯儲備數量,造成了貨幣的流動性泛濫,央行目前已有的貨幣政策已經不能起到很好的調控作用,匯率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重點分析外匯儲備過剩下央行及中央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及其對重慶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外匯儲備重慶產業

2007年3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額達到了12020億,龐大的高額外匯儲備,勢必沖擊中國經濟及中央經濟政策,重慶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尤為需要關注中國外匯儲備過剩問題對重慶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若晨、廖儉.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風險及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6,(7).

[2]魏良華.淺析中小企業信托融資渠道[J]時代金融,2006,(7)

[3]康立.中國外匯儲備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1)

[4]卜鷗.重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關性問題與對策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