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調水試驗考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4:24:00

導語:流域調水試驗考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流域調水試驗考察管理論文

太湖流域“引江濟太”調水試驗考察報告太湖流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呈現出新的特點。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水利部門根據水利部的安排,創造性地實施了“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在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路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一、“引江濟太”調水試驗背景情況

1.太湖流域概況

太湖流域地處長江三角洲,面積36900km2,其中太湖面積2338km2。流域內湖泊河網密布,是典型的河網地區。據2000年統計資料,流域人口約3676萬,城市化率超過50%,人均GDP約3260美元。

2.太湖治理基本情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務院治淮治太會議確定的治太骨干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流域已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調蓄,“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體系的框架,具備了防汛抗旱、水資源合理調度的基本條件。

3.太湖流域水資源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

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2億m3,近年流域年用水總量為280億~290億m3,是本地水資源總量的近兩倍。

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流域污水年排放量超過50億m3。2001年的監測結果表明,主要河道中受到嚴重污染(劣于Ⅲ類水質)的水體已超過75%。2001年11月,在江浙省際邊界爆發了全國第一起因水污染而引發的堵河事件。水污染和水質型缺水已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4.水利部黨組在新時期提出新的治水思路

2001年9月,副總理在國務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會議上針對太湖流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要求“以動治靜、以清釋污、以豐補枯、改善水質”。近幾年水利部黨組在認真總結治水經驗、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路。根據太湖流域的實際情況,汪恕誠部長明確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為治水的核心問題,以防治水污染帶動太湖流域的其他各項工作。

二、“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實施情況

1.“引江濟太”調水試驗方案

2001年12月水利部批復“引江濟太”調水試驗項目,總投資2833萬元,計劃通過兩年的“引江濟太”調水試驗,每年通過常熟樞紐引長江水25億m3,由望亭水利樞紐入太湖10億m3,通過水資源的合理調度改善流域水環境,并探索流域水資源調度與防洪的關系,水資源調度與改善流域水環境的關系,以尋找通過現有水利工作聯合優化調度改善流域水環境的措施。

2.“引江濟太”的內涵

“引江濟太”就是利用已建治太工程體系將長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網,并通過現有水利工程優化調度水資源,加快水體流動,增強水體自凈,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緩解流域水質型缺水矛盾,最終達到改善太湖和流域河網水環境的目的。

3.“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實施情況

①時間:2002年1月30日開始至4月3日第一階段結束。

②組織:由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滬浙蘇兩省一市水利部門成立“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領導小組”,組織實施“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并成立“引江濟太”辦公室,具體負責“引江濟太”調水試驗日常工作。

③操作:“引江濟太”調水試驗工程2002年度實施計劃將全年調水分成泵引、自引、雨洪利用、適時引排、自引和泵引等6個階段,并組織水量水質監測和“引江濟太”專題研究。“引江濟太”的操作是根據太湖流域天氣、水雨情以及長江河口潮汐變化情況,采用引排結合的方式,對望虞河、太浦河進行精細調度。

④水量:常熟水利樞紐共引長江水量10.68億m3,由望亭水利樞紐入太湖6.79億m3,由太浦閘向下游地區供水6.66億m3。

4.“引江濟太”調水試驗效果

“引江濟太”水量水質監測資料表明,“引江濟太”影響范圍14000km2,引水后達到或好于Ⅲ類水標準的水體比例比引水前有所上升,水質有較明顯的改善。據太湖流域管理局介紹,“引江濟太”第一階段使太湖的換水率提高15%,從而加快了流域河網及太湖的水流運動速度,達到了改善水體水環境的目的。望虞河河道水質已經從調水前的Ⅴ類或劣于Ⅴ類好轉為現在的Ⅲ類。望虞河西岸的污染重鎮羊尖、安鎮等河網有機污染物含量明顯降低,黑臭現象已經消失。當地百姓親身感受著黑水變清、臭味消失的變化,反映良好。

三、“引江濟太”調水試驗的幾點啟示

1.尊重自然規律、符合客觀規律的治水思路指導新的治水實踐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在人們的眼里曾經是碧波蕩漾、清爽宜人,支撐滬江浙“人間天堂”的環境主體。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只注意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污染物的治理,大量廢物、垃圾直接排入太湖水體,致使太湖水體變質、發臭……雖然太湖流域是一個豐水地區,但不顧太湖水體的環境承載能力,無休止地向太湖水體中排放污染物,顯然違背了自然規律,也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只有正確反映事物本質規律的正確認識才能指導人們進行正確的實踐。江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為我國水資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水污染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科學地調度配置水資源,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內在的本質需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引江濟太”的實踐證明,新的治水思路遵循了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規律,能夠指導新的治水實踐。

2.“引江濟太”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太湖的水污染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解決,當地成千上萬的群眾希望解決,國家發展的大局也需要解決。同時,“引江濟太”在現實操作中,特別是在接近豐水時段時,由于調水會增加太湖及河網的水位,也就增加了太湖防汛的壓力,這在調水時機、調水量、水量水質監測、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在這種風險與壓力面前,是無所作為,還是勇于挑戰,探索新的突破?“引江濟太”正是以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和調度方案,以代表先進文化的治水思路和智力支持,以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想的思想和為人民負責的態度,展開了新的治水實踐。

水利部、流域管理部門、地方水利部門,正是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敢于迎接挑戰,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講大局,講團結,講科學,大膽創新,惟有如此,才能以為人民負責的態度來解決太湖流域的水問題。

3.新的治水思路體現意識的能動作用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在“引江濟太”試驗中,新的治水思路調用了多年以來建立起來的治太骨干工程,遵循自然規律,創造條件,促進水體進入“流水不腐”的自然規律上去。治水新思路能動地帶動我們與自然實現和諧相處。意識的能動性正是我們積極探索治水新思路、推進現代水利建設工作所要付出的主觀努力。

四、存在問題及建議

1.建議加強流域管理部門的職能,真正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太湖水域養殖歸漁政部門管理,排污許可證由環保部門頒發,工業取水許可證由水利部門頒發,而污水處理廠建設又要依靠當地財政,沿湖、沿河的旅游、房地產開發活動各行其是……如此好像誰都對太湖負責,但太湖水域污染得臭氣熏天卻不知道誰在真正負責?太湖流域管理部門根據水利部黨組新的治水思路實施“引江濟太”,但制約因素很多,想管也難以管起來。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強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能,盡快形成統一、權威、高效、協調的流域管理體制。

2.建議探索以市場機制解決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引江濟太”在調水試驗階段,一方面由國家出資實施,一方面流域水權水價并未計入。這種狀況只適用于試驗階段,正式運行后,就與市場經濟的大氣候不相符了。“引江濟太”的受益區滬浙蘇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在這一地區探索建立流域水權、水價、水市場體系,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備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的。建議在第二階段試驗中即引入一定程度的市場機制,為新的治水思路納入市場機制的軌道加大探索力度。

3.“引江濟太”只是改善太湖水環境的綜合措施之一,根本措施還在于治理污染源和節水,因此,必須強調綜合治理,必須加強面向社會的宣傳

雖然有關部門在污染源治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水體變清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農業污染源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也應當給予重視。同時要從污水產生的過程去思考污染源的問題,必須明確用水越多污水就越多,因此,節水就是治污。

建議在實施“引江濟太”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了解到改善太湖水質的根本措施還是治理污染源和節水,同時地方政府必須重視起來,采取綜合措施治理,盡快調整工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模式,倡導豐水地區也要節約用水,讓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念深入人心,從根本上治理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