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斷流生態環境影響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10:16:00
導語:黃河斷流生態環境影響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斷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河流水質日趨惡化
隨著流域區域國民經濟的發展,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多,黃河水質顯著惡化,根據一九九三年流域內一百八十七個水質監測斷面的監測結果表明,城鎮廢水排放量比八十年代初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黃河干流的污染物濃度增長二倍多。然而,黃河可供水量日趨減少,自凈能力降低,使原來水質尚好的渣關、花園口等河段也難以滿足城市供水的水質要求。近年來,黃河下游的魚類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這也與水質惡化有關。
河口三角洲本地生態環境惡化
黃河三角洲農業開發區是我國計劃新建的五大糧區之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區。由于黃河斷流歷時加長及水沙來量減少,加大海潮侵襲和鹽堿化的步驟,使三角洲的草甸植物向鹽生植被退化。如分布在海拔一點六米以下的以翅堿蓬為此種的鹽生植被將演替為鹽生草甸或鹽濕生草甸;分布在海拔二至三米的以獐茅為優種的植被將演替為鹽生植被或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洼地的蘆葦為主的鹽濕生草甸植物將被演替為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四米以上黃河故道的白茅為主的普通草甸植被將演替為鹽生草甸植被等。
對河口生物資源的影響
由于黃河斷流日趨嚴重,使渤海水域將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并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鏈的斷裂,危及渤海生態系統的平衡;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對魚蝦繁殖、生存和養殖極為不利;河口地區的污水因黃河斷流而自凈能力降低,從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對生物資源的生殖繁衍也極為不利。
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黃河三角洲除黃河水源外,地表水資源十分貧乏,而且污染嚴重。地下水域屬于第四紀沖積含氟土區,地下水開采伴有含氟量不斷增加,而且開采區已引起大面積海水倒灌,這不僅影響人體健康,而且使該地區的土壤鹽堿化日趨嚴重,威脅該地區的農業生產。
二、對策
黃河斷沈的影響因素極為復雜,筆者認為要保證黃河下游的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應保證年平均輸沙水量在二百億立方米以上;并逐步實現黃河下游不斷流或斷流天數及長度減少,為此,需要用綜合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強化黃河水資源的法制管理
包括建立健全黃河水資源法制管理的組織機構,實行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制度,堅持實行取水許可證制度,并制定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等,在法制和管理上下功夫,找出路和要效益,這對當前下游斷流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是較為行之有效的措施。
編制可操作的黃河水資源利用優化配置方案
依據水資源屬國家所有的原則,水資源的配置應以國家總體利益為最佳作為目標,對省區水資源的調配(包括平水年、偏枯年和特枯年),編制可操作的黃河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
狠抓節約用水,重點抓農業節水
真正把水作為商品,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操作,實行用水許可證制度,特別要抓農業灌溉節水,農業灌溉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黃河用水的大戶。當前某些地區農業灌溉浪費驚人,個別地區每公頃灌水定額高達一千五百立方米,節水潛力很大。因此,要積極推廣農業灌溉節水新技術,使農業灌溉用水大幅度降低。
加快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
隨著黃河流域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口的增多,從水資源的總量來看,是缺少地區。要解決這個地區缺水的根本途徑還是要從長江流域引水。南水北調工程經過多年規劃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已形成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的基本格局,這三條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圍,是互不替代而又相互補充的整體,在適當的時候都要建設,這已在社會各界基本取得共識。當前山東地區缺水尤為突出,東線工程是解決山東嚴重缺水的燃眉之急的有效措施,并已有一定的基礎。江蘇省為解決蘇北地區用水,已分期實施與東線南淼經調線路吻合的“江水北調”工程,該工程已運行三十六年,取得了較好的效益,抽水能力達每秒四百立方米的江都站向北送水已到微山湖。在京杭運河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擴建及修建配套工程向北延伸到黃河,并將江都抽水站擴容到每秒四百五十立方米,其工程量不大,建設資金較少,是當前較為適宜的方案。
- 上一篇: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管理論文
- 下一篇:市委民主生活會通報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