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7 04:55:00

導語: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洪水災害防治分析論文

一、洪澇災害的特點

1.暴雨突發(fā)性強、強度大、歷時短。每年汛期,午后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暴雨,絲毫沒有前兆,一次暴雨過程一般不超過1h,而降雨量可達40~70mm,降雨范圍在10km2以內。

2.暴雨與冰雹經常同時出現(xiàn)。尤其是7月的暴雨,往往是雷鳴電閃,狂風大作。先降幾分鐘到幾十分鐘的冰雹,緊接著傾盆大雨隨之而來,集水迅速匯流,2~3h后下游遭受洪災。

3.上游受雹災,下游受洪澇災害,即在暴雨籠罩范圍內成雹災,而下游地區(qū)有時滴水未降,卻易遭受洪澇災害。

4.洪水造成財產損失大。山區(qū)洪水峰高量小,洪水歷時短。由于洪峰流量大,所到之處,河水猛漲,沖毀農田、房屋、橋梁、堤壩,使水庫漫溢、決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縣共決口小型水庫13座,塘壩近60座。

二、防洪措施

1.注重壩群建設,層層設防,削減洪峰。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園河流域建成了“五庫一壩”工程,即張灣、堿泉口兩座中型水庫,園河小(1)型水庫,劉灣順壩,陽山、趙壁山水保骨干壩。控制流域面積687.15km2,總庫容達4000多萬m3,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總調蓄量2900萬m3。

汛期運行方式是:上游的陽山、趙壁山兩座水保壩攔泥排清水,輪流沖刷張灣水庫庫區(qū)泥沙,中游堿泉口水庫調洪淤泥壓堿泉,下游的張灣水庫是中型調洪骨干水庫,起攔洪調蓄、補給園河清水庫水源之作用,劉灣順壩分洪導清,將洪水導入排洪渠入原河道,園河水庫利用張灣水庫“澄渾排清”的水量灌溉西安鄉(xiāng)1333hm2水地。“五庫一壩”聯(lián)合運用,有效地攔洪滯洪,調洪蓄水,確保了下游2333hm2農田,西安、羅山兩鄉(xiāng)近3萬名群眾,3條公路干線及京呼銀蘭通信光纜的度汛安全。

2.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進行水土流失治理。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單純的工程防洪措施弊端開始出現(xiàn),由于水土流失嚴重,中小型水庫的防洪庫容被大量淤積,實際滯洪調峰能力大大下降,每年汛期都有水庫決口或漫溢,造成嚴重的人力、物力浪費,于是開始探索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路子。1982年開始治理的園河流域,總結出了“當川打壩,溝岔造林,高山放牧”和“喬木進溝岔,草灌爬山洼”的模式,使暴雨洪水流而不失,就地入滯,即把荒山荒坡作為產流區(qū),谷坊、塘壩、骨干壩作為滯洪區(qū),溝壩地、梯田作為滯洪區(qū),從而使流域內的泥沙分段攔蓄,就地利用,達到泥不下山,水不出溝。10多年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1km2,建設骨干壩、塘壩、淤地壩、溝頭防護工程等近3000座,每年減少入黃泥沙170萬t,有效地減免了下游的洪水災害,同時流域內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群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3.庫壩上游建造生物壩,攔沙滯洪,減輕庫壩淤積,提高了庫壩防洪標準。1993年,縣里同北京林業(yè)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水保局聯(lián)合進行寧南山區(qū)庫壩上游生物攔泥壩試驗,采用喬木、灌木按比例混合種植,壩長為110m,寬80m,“人”字形布置,在庫壩上游攔沙,抬高侵蝕基面,減少庫壩入沙量,延長水庫使用壽命,提高庫壩經濟效益和防洪標準。通過研究試驗,生物壩年攔沙量為111.3萬t。該項科研成果已獲得1999年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