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水利高質量發展路徑

時間:2022-08-02 11:38:54

導語:談水利高質量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水利高質量發展路徑

摘要:連云港市特殊的水文和氣候環境,使得市內防汛抗旱等工作壓力艱巨,闡述了在新時期水利工作要求下,連云港市在水利工程補短板以及推動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進展,分析了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難題,提出了進一步推進連云港市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規劃。

關鍵詞:水利;發展;連云港市

水利是城市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保障,水利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支撐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支撐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水利行業發展目前仍存在很多不充分、不均衡、不可持續的問題,迫切需要調整發展規劃思路,提高水利行業的發展質量與功能效益。因此,本文從連云港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新時代水利實踐中的新挑戰出發,探索性地提出了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1連云港市基本情況

連云港市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氣候條件上,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寒暑宜人,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4.3℃,歷年平均降水881.7mm[1]。水文條件上,連云港市域內水系屬于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因新沭河、新沂河等沂沭地區的排洪河道均從本市入海,素有“洪水走廊”之稱,境內還有鹽河、善后河、薔薇河、柴米河、銹針河、青口河、興莊河、龍尾河、玉帶河等多條河道,具有上游水系河道坡降大、源短流急、洪水來得快、峰高量大且集中、預報期短等特點[2-3]。特殊的氣候和水文特征,極大增加了連云港市的防污、防臺、抗旱、防汛工作的壓力,對水利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挑戰。

2連云港市水利發展的新挑戰

2.1水利規劃挑戰

近年來,連云港市水利規劃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已批準或已報批的各項水利規劃涵蓋了流域或區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防洪、節水、灌溉、排澇等,基本囊括了水利建設的各項內容。然而,現有的水利規劃依舊難以滿足連云港水利事業的發展需要,主要原因在于:市內水利工程數量多,水利工程管理、維護投入的經費高,管理復雜;三面高水合圍,一面高潮頂托,使得城市洪澇問題突出,防洪任務重大;下墊面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汽源,三面環河、一面環海的下墊面情況使得地勢較高的贛榆和東海兩地山區水資源缺乏,而地勢低洼的南部地區則易遭受澇災;連云港東瀕黃海,標準海岸線長達162km,使得城市防潮防臺的任務較為繁重;流域性行洪河道新沭河、薔薇河等流經連云港入海,使得城市要承受一定的流域防洪壓力。

2.2智慧水利挑戰

水利是一個信息密集型行業,水利信息包括水工程信息、水環境信息、水量水質信息、汛旱災情信息、雨水情信息等。水利現代化是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而水利信息化乃至智慧化是水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當下,連云港已建立滿足基本功能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系統、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防汛指揮決策系統,連云港市水利部門可以與上下級部門實現內網互聯,但是如何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升級市區河道現有水利設施的智慧感知設備,推進水信息共享、智能決策軟件研發、水利電子政務管理等方面工作,還面臨較大挑戰。

2.3防洪減災挑戰

連云港市處于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每到汛期都會面臨著本地降水洪澇和客水壓境的雙重壓力。2020年,連云港市依然面臨著嚴峻的防汛形勢,6月份開始出現了6次區域性強降雨過程,平均降水量高達708.2mm,比常年同期偏多60%,全市排出洪水總量達128×108m3。如何最大化發揮工程防洪和非工程防洪措施的作用,保障全市人民的安居樂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順利發展,是水利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和面臨的挑戰[4]。

2.4水資源優化配置挑戰

在水資源利用開發方面,連云港市水質型缺水和資源型缺水并存,全市70%的水資源來自過境洪水,但該類水資源利用率只有50%左右。連云港市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外調江淮水和本地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態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構成了本市的用水結構,其中農業用水比例占總用水量75%以上。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區域和產業間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提出針對性措施,建立完善連云港市的供水保障體系,同樣面臨挑戰。

3連云港市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

為響應中央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要求,在水利建設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從水利規劃體系、水利信息化體系、水利科技創新體系、防洪排澇體系、供水保障體系等多方面著手,推動市內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連云港市推進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1建立水利規劃體系,滿足城市發展戰略

水利規劃體系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也是開展水利建設與管理的重要依據。為進一步完善水利規劃體系,加強規劃的動態管理,連云港市需從水利部門自身角度出發,在以往已編規劃的基礎上,梳理各規劃之間的關系,結合本市市情,調查治理開發對象的要求和條件,更加準確、全面地識別問題,構建連云港水利規劃體系,以扭轉水利規劃的被動和落后局面。具體舉措包括:調整規劃思路,了解其他經濟部門對水利部門的需求,總結水利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性因素,促進水利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設計科學的水利評價指標體系,充分考慮水利工程與文化、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制定水利建設戰略規劃,積極謀劃“十四五”規劃,編制全市水系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利科技發展規劃、水管單位管理規劃、人才發展規劃以及節水型社會化建設規劃。

3.2建立水利智慧化體系,支撐產業跨越式發展

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利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正從信息化向智慧化升級轉型,智慧水利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水利智慧化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快建設水利智能感知網絡,包括升級市區河道現有水量、水位、水質、工情等自動監測設備,增設閘門等設施自動調控系統。而后打破現有信息壁壘,積極布局跨部門水信息互聯共享架構設計,建設融合基礎數據庫,如水雨情數據庫、氣象數據庫、水質數據庫、工情數據庫、水利文獻數據庫等。在此基礎上,構筑水利智慧大腦,整合市水利部門各職能處室現有系統,如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水質監測評價信息系統、防汛決策指揮系統、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發市區智慧水利綜合決策管理平臺,推動水利智能化管控和一張圖管理。

3.3建立水利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人才和技術價值

水土流失、水污染、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是當前我國水資源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科學治水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抉擇。科技創新既是國家強大的客觀要求,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動力。水利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要從制度保障、隊伍建設、載體選擇、統籌規劃等幾方面出發。政府部門要發揮統籌全局的作用,設計高標準、高規格的工程規劃,以水利建設和管理單位為載體,針對水資源管理中暴露的水環境惡化、洪澇災害、供需矛盾等問題,結合水土保持、病害防治、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技術水平等領域進行研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水利科研課題的技術攻關,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同時,在科研過程中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地方水利科技一線人才。

3.4建立防洪排澇體系,保地方百姓安瀾

按照防洪標準,加快防洪工程的建設進度,保障符合防洪抗澇的設計要求。全面建成治淮工程、新沭河50年一遇整治工程,充分把握好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和治淮工程建設的機遇,更快、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務。完善石梁河、橫溝、昌黎、房山、八條路、安峰山、小塔山等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其他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也要爭取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洪水除了具有災害性,還具有資源與環境特性,傳統的抗洪防澇理念注重將水災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但容易超出當地的經濟承受能力。新時代的抗洪防澇工作應轉變治理理念,理性思考洪水的兩面性,應認識到極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用巨額投入來規避可能最大降雨也是脫離實際的[5]。因此,應適度承受洪水風險,使洪水資源化,這是未來洪水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

3.5建立供水保障體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水資源配置應當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續”的基本原則,按照水資源可利用量對河道外實施用水消耗總量控制,按照節水型社會建設要求進行用水定額控制。首先,科學調整用水結構,連云港市是農業大市,農業用水量占極高比例且水資源利用率低,農業建設中應做好節水工作,對當前的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優化各經濟部門的水資源分配,在水資源合理配置條件下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其次,按照水源地“一用一備”要求,完善水源地長效管護方案,提高水源地供水保證率,為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健康,為農村和城市的飲用水安全提供可靠保障[6]。利用市場杠桿,合理抑制用水需求,全面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完善各行業用水定額,實行嚴格的用水定額管理,明確用水效率控制性指標,堅持科技的引領作用,把先進的節水技術引入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中,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淘汰落后、低效的用水設備及工藝。

4結語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當前及今后的一段時期,連云港市的水利工作任務繁重而艱巨。本文從連云港市新時代水利行業的新挑戰出發,分析了水利規劃、智慧水利、防洪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的新挑戰,并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了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包括建立水利規劃體系,滿足城市發展戰略;建立水利智慧化體系,支撐產業跨越式發展;建立水利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人才和技術價值;建立防洪排澇體系,保地方百姓安瀾;建立供水保障體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水利工作相關部門應重視水利的高質量發展,加強管理,科學統籌規劃,強化監督落實,高效完成各項水利建設任務,促進連云港市經濟社會平穩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懷明.連云港市水利扶貧工作的實踐與啟示[J].江蘇水利,2020(增刊1):45-47.

[2]邵潤澤,舒飛,李麗娜.連云港市東海縣沭南灌區用水現狀及存在問題[J].江蘇水利,2020(5):56-58.

[3]陳靜.連云港市城市洪澇災害特點分析及對策[J].治淮,2014(1):8-9.

[4]劉同華,李麗娜,李寅,等.淺析連云港取水工程核查反映的水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20,18(9):20-21.

[5]劉小茜.夯實基礎爭先創優長效服務———連云港市贛榆區水利檔案工作紀實[J].檔案與建設,2018(10):79-80.

[6]許祚卿,徐徐,王文明.連云港市管河湖和水利工程劃界工作探討[J].中國水利,2018,844(10):44-47.

作者:顏建 林俊強 劉赟 孫佑祥 潘志富 單位:連云港市市區水工程管理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