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水土流失現狀與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6 09:16:00

導語:地方水土流失現狀與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水土流失現狀與對策分析論文

武威市涼州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64.3%,主要以水蝕和風蝕為主。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必須提高對水土流失治理的認識,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強預防監督職能的發揮,改革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按區域生態工程類型分工,調動積極性、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

1、基本現狀:

1.1、基本情況:

武威市涼州區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東經101º59''''35"-103º23''''40",北緯37º23''''15"-38º12''''54",東鄰古浪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北與永昌、民勤兩縣接壤,屬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降水少、蒸發量大、空氣干燥、晝夜溫差懸殊。全年日照時數為2967.8小時;氣溫以7月份最高,為29℃,1月最低,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年蒸發量2020mm。國土總面積4873.85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僅0.006km2,人均耕地0.0013km2,(區內土地包括:農用地2063.58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2.35%,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4.16%、1.54%、2.81%、13.46%和0.38%;建設用地為341.54km2,占土地總面積7%;未利用地為2468.73km2,占土地總面積的50.65%)。流經區內的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是全區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來平均地表徑流量為6.80億m3/a,(1993年~2003年)。區內地下水取水量為5.25億m3/a,其中90%為河渠入滲量、基巖裂隙水入滲量,近十年來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為2.816億m3。全區地表水、地下水總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9.616億m3。森林面積達462.16km2(天然林42.47km2,人工林419.69km2),森林覆蓋率達9.1%。

1.2、水土流失現狀:

涼州區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132.3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64.3%,其中:風蝕面積1949.26km2,占流失面積的62.2%,水蝕面積1183.08km2,占流失面積的37.8%。

根據涼州區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主要形式為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山區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東部和北部沙漠沿線主要以風蝕為主。水蝕主要由于全區降水較少且年內分布不均勻,降雨強度與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發生強降雨和持續降雨的情況下,南部山區徑流極易形成洪水、使切溝、沖溝發育強烈,造成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財產損失,冬春降水較多時,往往在陰坡和凹地形成積雪、春季表層迅速消解,雪水不能下滲,在坡耕地上形成強烈細溝狀面蝕,尤其在沿山地帶極為明顯。經過長期流失沖刷和其它外營力的作用,發育成丘陵起伏,支離破碎的緩坡地段,原土壤結構疏松、土壤容易隨地表徑流流失,“跑水、跑肥、跑土”現象嚴重存在,造成地力衰退;風蝕區主要分布在區境內沙漠和與沙漠毗鄰的鄉鎮,年降水量少,疏松、裸露的表土抵御風力作用較低,容易形成揚失、躍移現象,一遇大風,主要以揚失為主,塵沙飛揚,有時造成大面積沙塵暴天氣,嚴重影響全區及邊緣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整個危急到全石羊河流域。

形成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南部山區山坡陡峭,地勢起伏、溝壑密集,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加之降水集中,強度大,植被稀疏,容易匯集成地表徑流,東部和北部主要受降水限制、風力影響,易形成荒漠化;另一因素主要是人為活動頻繁,取土、毀林、毀草、陡坡開荒、開礦、辦廠、道路建設等項目工程實施,加劇了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

1.3、水土流失治理現狀及采取的做法:

全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389.1km2,治理程度12.4%,(其中:水平梯田11.3km2,水保林291.4km2。經濟林34.5km2,荒坡種草18.2km2,封山育林15km2,封坡育草14.7km2,溝壩地4km2),完成谷坊138座,溝頭防護14處。在農業耕作措施上重點采用少耕、免耕,秸桿還田,水平階、橫坡種植、地膜覆蓋等措施。

1.3.1.建立健全了水保法制體系為了有效規范全區水土流失的預防監督和治理,涼州區按《水土保持法》、《甘肅省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編制完成了《涼州區水土保持管理辦法》、《涼州區水土流失危害補償費、防治費征收、使用和管理規定(試行)》、《涼州區山丘區、風沙區生產建設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規定(試行)》,從而有了一套完備的法規體系。

1.3.2.加強了水保機構的建立我區于1985年建立了涼州區水土保持工作站,隸屬于涼州區水利局管轄,具體負責預防監督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時于1993年在沿山和風沙區的13個鄉鎮成立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監察所,實行分片落實,加強了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工作。

1.3.3.加強了小流域綜合治理近年來,涼州區水土保持工作站按照“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總體思路,通過廣泛深入的勘測,與市水保站調查并編制完成了《武威市小流域成果匯編》,為進行規劃設計提供了一定的資料,同時,為了有效控制區域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區水保站按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的步驟,積極爭取項目,完成了大甘溝、虎目溝兩條小流域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治理面積2.04km2,同時為其它流域建設總結了技術經驗。

1.3.4.加強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和落實水土流失的治理,關鍵要按照“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防治、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針加強預防監督工作,近年來,特別對大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實進行了有效的督查,尤其對連霍高速公路、武嘉電氣化鐵路、蘭武二線、西油東送、西氣東輸西營河三溝、四溝電站等項目水保方案進行了有效督查,促使建設方按“三同時”制度落實了各類水土保持工程。

2.目前全區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2.1.水土保持方案落實上難度較大由于區水保站辦公地點在張義山區,在全區開展工作時有效性和時效性都不夠。特別對全區各類工程缺乏有效的監督,其次由于多口管理,水保站對建設項目水保方案的實施不能有效的督促落實。

2.2.水土保持項目建設步伐緩慢近年來,水保站按“發展抓項目”的思路,積極儲備并上報了幾條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如《涼州區張義鎮長大溝流域綜合治理實施規劃》、《涼州區張義鎮上馬溝流域規劃》、《涼州區張義鎮阿林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規劃》、《涼州區張義山區虎目溝小流域規劃》、《涼州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坡改梯”工程規劃》、《涼州區黃羊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區規劃》、《涼州區黃羊河流域、清源風沙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的項目建議》、《涼州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規劃,但建設項目審批困難,未能立項實施,使水保建設速度相對緩慢。

2.3.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步伐不一致由于全區經濟發展基本上都建立在脆弱的生態環境基礎上,為了追求經濟增產,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忽視現象,而且部分地方工程建設對水保方案的編制和落實、規費繳納重視程度不夠。

3、預防治理對策分析:

3.1、提高對水土流失治理的認識

雖然近年來,通過加強預防監督、開展林草措施為主的生態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局部治理與整體惡化的趨勢并存,特別是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承載力加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十分嚴重,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應看到,涼州區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因此,全區水土流失嚴重既與人為因素破壞有關,同時也與自然條件有很大關系。對全區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應有足夠的認識,要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有步驟地實施好《涼州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2000—2015年)》中規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從現在起,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重點要使水土保持工作與林業工作緊密結合,使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沿山區和東部、北部風沙區治理初見成效,進而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盡快實現山川秀美的目標。

3.2、加強預防監督職能的發揮,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一些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規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退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這項規定目前還未真正得到落實;二是近年來,項目建設力度較大,但開發項目水保方案編報率低,“三權一方案三同時”制度貫徹不力。建議進一步健全與加強水土保持法制隊伍,切實執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等法律,以及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政策,同時人大、政府要從健全法律法規的方向出發,加強地方法規健全,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水土資源的強大輿論,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資源與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各有關部門、企業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對周圍水土保持的影響,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有關法律法規。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堅決制止毀壞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資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發生的行為。三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行“預防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按照“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及“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對生產建設項目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以及農民承包的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依照水土保持法規的有關規定限期治理,將受益主體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納入法制軌道.通過監督執法,有效控制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

3.3、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

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結合是水土保持工作多年來取得的一條重要經驗。只有強調減蝕減沙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發動廣大群眾參與水土保持工作。但是,從水土流失地區可持續發展要求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全局來看,除了必須把土壤侵蝕減小到允許的程度外(西北黃土高原1000t/km2•a),還需要建立流域允許產沙量的考核指標。隨著《涼州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實施,全區將投入大量資金治理水土流失,其目的首先是控制侵蝕與產沙,根治“心腹之患”。因此,在小流域治理的規劃與成果驗收中,要突出減蝕減沙等生態效益,并把它落到實處。不能只考慮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收入、脫貧致富等社會經濟指標。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態環境建設“10年初見成效,30年大見成效”落實到不同類型區、不同流域的減蝕減沙指標上。

3.4、改革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按區域生態工程類型分工

生態環境建設可以按產業類型劃分為農業生態工程、林業生態工程、牧業生態工程等。另外,也可按生態系統類型來劃分,如山丘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工程、風沙區荒漠化防治生態工程。為了克服條塊分割、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貫徹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整體性原則,建議生態環境建設必須以水土保持為龍頭,大支流治理為骨干,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以鄉為基本單元,以3大效益為中心,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指導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牧措施等相互配套,農林水等部門相互配合,進行綜合治理與開發,發揮綜合效益。水蝕區林草措施要進一步加強,重點采用魚鱗坑、水平階及反坡梯田等有效措施。在干旱的北部風沙區以荒漠化防治為龍頭,采用生物、工程、農業、牧業措施,對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改良與合理開發利用。風蝕區造林采用麥草壓沙等有效方法。由此,建議全區應成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統一管理,避免互相扯皮,重復統計治理成績,重復估算治理效益。

3.5、調動群眾積極性,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

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須走市場引導的路子.就是要深化農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設施建管機制的改革,“四荒”出讓機制的改革,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向市場,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農村小型水利水保運行機制.明確所有權、拍賣使用權,保證誰投資、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這樣賣舊建新,滾動發展.進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租賃開發、承包治理等政策,采取靈活機制,鼓勵和吸引各行各業、集體和個人通過投資、投勞參與水土保持治理開發工作,讓治理者從市場經濟中得到更多實惠,嘗到甜頭.使廣大群眾、企事業單位自覺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隊伍中來,啟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多渠道、多元化、多樣化的投入,走水保為社會,社會辦水保的路子。根據有關政策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可大膽嘗試,實行股份合作,走一條運用股份經營機制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其一,股份由集體股和個人股兩部分構成,入股后不得退股,股份可依法繼承和轉讓;其二,效益分配按照“入股自愿、風險共擔,按勞分配、按股分紅”的原則,實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其三,開發治理服從村的統一規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蓄水保土效益.對于治理好的可以公開拍賣,由各級人民政府簽發土地使用證,使其實現使用權的自主性。

3.6、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

實施科教興水保的戰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學技術在水土保持治理開發中的貢獻率,是達到高起點、高速度、高標準、高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加快實現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由防護型治理向開發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約型治理開發轉變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況看,科技投入少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全區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經費緊張、科技人員待遇低的現象,特別是水保人員,地處偏遠,條件艱苦;設備落后,高新技術應用少,無力有效地開展示范推廣工作。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對水保人才的重視,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關鍵。全區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經費投入的同時,應加大對水保科研工作的資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廣工作的開展。

4、結語

涼州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必須在認清全區現狀的同時,加大預防治理力度,從宣傳、法制、政策、措施方面多頭并進,進而實現全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建設和諧涼州起到必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水土保持學》(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王禮先朱金兆

[2]《關于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對策》王禮先

[3]《水土保持防治工》

[4]《涼州區統計年鑒》

[5]《水土保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