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30 04:36:00

導語:水資源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開發管理論文

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萬。市內地勢西高東低,山地成片,丘陵交錯,平地綿展。市域內分屬湘水、資水兩大流域,西部新化、冷江兩縣市屬資水流域,主要有資水干流及一級支流大洋江、油溪河、渠江等河流;東部漣源、雙峰、婁星三縣市區和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屬湘水流域,主要有一級支流漣水及二級支流孫水、湄水、測水等。兩流域在市內共發育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195條,總長3312公里。多年平均境內水資源總量60.51億立方米(含地下水動儲量21.63億立方米),全市客水資源豐富,年過境水量達133.43億立方米,其中主要來自資江,占水量的90%。地下水豐水年貯量21.64億立方米,主要為巖溶裂隙水,廣布于市內北部、東部和南部,占地下水資源總量的78.9%。

一、全市水資源狀況評價

總體評價全市水資源狀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降雨充沛,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其年際分布極不均勻,豐水年與枯水年降雨量變差懸殊,而且年內分布也極為不勻,春夏兩季降雨占全年降雨70%以上,其中4-6月降雨占50%以上,秋冬兩季僅占30%左右,易造成年內前澇后旱,水量供需矛盾尖銳。其次,降雨在空間上分布不勻,全市水資源西多東少,東部湘水流域占總面積50.7%,卻只擁有41.5%的水資源。

二是境內水資源量較少,但過境水量充沛。全市境內水資源人平1513方,遠低于全國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確定的1750方用水緊張線。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在我市東部湘水流域表現得較為突出,人平水資源量僅為1064方。因此,過境水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我市水資源不足的重要途徑。但過境水量又主要集中在資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東部湘水流域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將日益凸顯出來。

三是水利工程較多,但調蓄水能力較差。我市雖降水量較大,產水率較高,水庫工程分布也較為密集,但缺乏調蓄能力大的控制性工程,因此,在我市特殊的地形條件下,降雨便迅速向中部匯集,現有工程又多病險無法正常運行,洪澇時須大量排棄水,也就容易因水源短缺而出現干旱。

婁底市水資源流域分布情況表

支流

(條)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河流

總長(公里)

地表徑流總量

(億方)

客水資源量

(億方)

可利用資源總量

(億方)

已利用

水量

(億方)

人平水

資源量

(方)

資水

100

3992

1790

35.40

126.28

56.40

7.55

2145

湘水

95

4109

1522

25.11

7.15

11.35

8.95

1064

合計

195

8101

3312

60.51

133.43

67.75

16.5

二、婁底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評價

綜上所述,全市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為67.75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量的34.9%。平均已利用水量16.5億立方米,約占可利用水資源量的25%,其中:農業灌溉用水10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60.6%,工業用水4.4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26.7%,城鄉生活用水2.1億立方米,占總利用水量的12.7%。年人平用水為412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指標(全省人均為483立方米),城市生活人均用水量為196升/人·日,鄉村(含牲畜)為135升/人·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萬元GDP需水量823萬立方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為802方立方米)。2003年,我市遭受了歷史罕見的特大干旱,全市的利用水資源量約為45億立方米,利用水量則達20億立方米以上。

從總體上看,可利用水資源量仍有一定富余,表明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還處于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之內,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水的利用率較低。水資源總體上具有可持續利用的能力,且能支撐一定程度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但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及在生活、生產等領域供用水結構的不同,許多水資源矛盾也十分尖銳。

一是區域性水資源緊缺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因資源不足,或因工程缺乏,宏觀上的區域性水資源緊缺問題在我市尤其是湘水流域已日趨明顯。在供水領域上覆蓋了農業、工業以及城鄉生活用水,加上市內大面積干旱死角和許多工礦采空區的存在,我市水資源的緊缺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2000年,婁星區缺水為240萬立方米,2003年缺水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就城市供水而言,婁底市和漣源市早已因供水水源不足而實行了調水。我市糧食主產區雙峰縣測水流域,占全市總耕地面積28.23%,水資源量卻僅為全市的12.84%,2003年,全流域因特大干旱而出現了嚴重的水資源緊缺。

二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工程體系有待進一步配套完善,水利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還沒有實質性突破。通過多年的開發利用,我市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庫為骨干,以塘壩為基礎,蓄引提相結合的工程體系,蓄引提能力達12.95億方,而這些工程已大多因病險、老化及配套不全等多種因素致使蓄引提能力大為降低。全市710座水庫和近20萬處山平塘應蓄8.3億方,而實際年蓄水都控制在7.0億方左右。這些水利工程在用水結構上大多以農業灌溉為主,在灌溉節水上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的轉變。因此,水資源優化配置、生態補水以及實現水資源由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的第二步戰略性轉變均沒有得到實質性突破,其核心就是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

三是水污染嚴重而導致的水質性缺水問題已日趨嚴重。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污染嚴重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且這種狀況在我市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市絕大多數水庫水質狀況良好,主要河段已污染嚴重,部分地段水質已嚴重超標。資水污染程度已為全省四水之最,而我市冷江、新化段又是污染最嚴重的地段,水質已劣于III類,對人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很大的影響。漣水婁底段水質已劣于IV類,漣源段劣于III類,都已不能飲用。做為婁底市主要供水水源的孫水,基本維持了良好的水質,但由于上游鍛造廠、漣源氮肥廠等廠礦生產廢水的排入,也給下游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資水、漣水水質的日趨惡化,許多河段水體已基本不能飲用,各縣市區水質性缺水的局面加劇。

三、婁底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

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對水的需求將隨著經濟的跳躍式發展而出現急劇增長,按照我市需水遠期規劃和規模預測,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將達到35億方,為可利用量的53%。其中:工業用水達20億方,城鎮生活用水(含生態用水)7億方,農業用水8億方。理論上說可利用水資源能夠支撐遠期發展,但在目前這種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水平上是無法實現水資源的這一配置的,加上地域性、季節性、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等諸多因素的存在,唯有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盡快建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系,并切實搞好水資源管理,實現城市水與農村水、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的統一管理,通過進一步強化節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加強地下水管理,強化水環境保護,同時運用經濟手段為實現水資源有效有序管理,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這種轉變是革命性的,直接關系治水思路的根本變革和對未來供用水結構的重新調整,也是需要有前瞻性的,否則,社會經濟發展無法得到可持續發展。

一是應把“量水而行”作為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市水資源并不富足,東西部水資源不平衡和區域性缺水矛盾在不斷加劇,尤其是水質性缺水矛盾日益尖銳,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近年出現的歷次干旱中已明顯暴露,而且這種水資源不足的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根本改變,只有實行“量水而行”,“以供定需”,以保證人民生活需要和糧食生產安全為前提,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基礎,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會造成生態系統破壞而失去發展基礎。一是在對經濟結構和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過程中,要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全市尤其是東部地區總體上要充分考慮產業布局對水資源配置的要求,對農業、工業等各行業要結合結構調整進行考慮,要適度控制高耗水的工業項目,城市規模與城鎮規模要適度、協調發展。二是要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與管理。在水資源的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在保證生態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對漣水要留足生態用水,在結合防污治理,在婁底和漣源兩地要盡快修建污水處理廠的同時,要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環境的轉良,使之成為婁底可用水源。同時,要禁止引進高污染的項目,盡快責成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污水處理,改進生產工藝流程,改變過去水污染的末端管理為源頭控制,必要時要下決心關、停、并、轉,以提高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和重復利用率。三是要保障生活用水的水資源配置。首先是要以人為本,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建設。從遠期和遠景來看,婁底市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能突破中型城市的規模,孫水做為第一供水水源必須嚴格加以保護,要下決心關閉上游鍛造廠、氮肥廠等廠礦企業,對白馬水庫旅游開發要嚴加限制和嚴格管理,對白馬灌區要強力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并逐步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助成白馬水庫供水結構的根本轉變。遠期可在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犁頭咀附近興建三水廠,并通過加大漣源、婁底兩市污水處理力度和環境保護力度,使漣水漣鋼的上游成為城區第二可用水源。漣源市城市供水水源目前取自新漣河和溫江,遠期與遠景必須依靠南北兩大水庫的調節,白馬與大江口共灌區建設加快步伐,并要充分考慮婁底和漣源兩市供水。冷水江市、新化縣要進一步調整供水結構的轉變,以車田江水庫為龍頭水庫,引車田江水濟冷江,引其結瓜工程--梅花洞水庫庫水濟新化,應是兩市縣水源建設的根本出路。

二是必須把節水做為一項革命性措施抓緊抓好。就我市現狀可利用水資源來說,已很難通過開發利用得到大幅度增加,因此,節水是緩解現狀及未來水資源緊缺矛盾的關鍵,在農業節水方面,要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開展節水灌溉技術。要以節水灌溉為中心,抓好節水增效示范區和骨干灌區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2010年前要完成10個中型骨干灌區和部分小I型骨干灌區的技術改造,使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0.6,并大力發展噴灌、滴灌等節水新技術。在工業與生活節水方面,加大節水改水工作力度,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節水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推行節水目標責任制,制定主要行業、主要產品用水定額,建立企業—行業—地區完整的節水指標體系。工業節水要做到“三同時、四到位”,即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與節水措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取用水單位必須做到用水計劃到位、節水目標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按照用水定額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到2010年,要使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平均達到70%以上,遠期2020年要達到80%。

三是要加強洪水管理,實現雨洪資源的有效利用。從我市歷年的實際情況看,洪澇災害依然是影響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資源,以最大限度地緩解水多、水少的矛盾已成為當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課題,基于這種思想,在洪水管理上,要實現以鞏固為主的防洪工程建設,以開發式移民為主的洪水高風險區管理,以適當恢復農業地區內陸水面和分散式滯蓄雨洪措施為主的內澇治理,以洪水風險區劃及洪水預報、警報為主的山洪管理等趨勢走向和思路調整,然后便可順理成章地對雨洪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四是要運用市場機制,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要依靠行政、法律的手段,而且要研究經濟手段,注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充分利用水價這一經濟杠桿,對水資源配置和管理發揮重要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