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機節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30 07:12:00

導語:水危機節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危機節水管理論文

早在1980年曾有人預測2000年全國總用水量為7345億m3,現在就可以斷言,這是辦不到的。因此對未來需水預測(見表12):一是不能光從需求考慮,應將需求與可能結合起來預測,二是預測必須研究人口、國民經濟整體發展,不能只從水單方面預測,三是與國外對比,不能只比增長率,由于國情不同、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因此應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

(2)我個人的推算。

根據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m3,這是一個多年平均水量,在確定最大可開發利用量要考慮很多因素,首先是自然因素,包括生態環境的約束,其次才是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包括技術、經濟水平等,三是要保證水資源能永續供給。目前專家們估計最大可開發利用量為1.2萬億m3,21世紀中葉開采利用量控制在8000億m3左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為29%,來推算我國工農業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增長趨勢。

從表12的預測來看:

一是人口考慮到2030年以后達到穩定狀況,但據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人口達到穩定的理想規模為18.9億人,如果按此推算,人均用水定額限制在500m3水平,那么全國用水量將達到9450億m3,接近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極限值,如果要按目前高收入人均用水1000m3水平,那么用水量翻一番達1.9萬億m3,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是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按前面有關部門的預測,2050年僅工業用水量將接近1萬億m3,農業用水控制在3000億m3,如果總水資源量控制在8000億m3,則城鎮生活用水就會出現,4800多億m3的赤字,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表12從2000~2050年工業分別采用9%、8%、7%、6%、5%和4%的增長率,工業用水量到2050年最高達到4000億m3,農業用水控制在3000億m3,生活用水控制在1000億m3,看起來工業用水量仍然偏大,如果農業用水4000億m3,工業用水3000億m3可能是比較合理的。

三是從用水結構來看,我國目前農業用水量比重約為73%,工業及生活用水占22%,城鎮及其他用水占5%,據世界資源研究所1990年的研究報告(見表13)推算,中國如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用水結構水平,即農業占69%,工業占18%,家庭占13%,人均用水453m3測算,全國總人口16.2億的總用水量為7339億m3,按69∶18∶13的比例,則農業用水為5064億m3,工業用水為1321億m3,家庭用水為954億m3。上述推算結果表明,從我國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出發,我國工業用水量21世紀一直保持相應的高度增長速度,農業考慮節水措施后灌溉水量是逐步下降趨勢,而城鄉生活及其他用水初期增長不大,后期將隨著人口的下降也將下降,這里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工業的高速增長速度對水的需求增長很快。要滿足城鄉生活用水,必須控制工業用水的需求,有人預測20世紀末城市生活缺水就達200億m3,所以21世紀水的供需平衡是一個大問題,從現在起應作為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

由于未來用水預測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所以預測起來困難很多,比如國民經濟的年增長速度,20世紀90年代,中國發展速度超過了兩位數,21世紀的發展速度如何,能否保持在7%~9%的高速度增長,再如,20世紀50~90年代,我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億m3,21世紀50年與前50年相同的增長速度也只達到9000億m3,可后50年增長4000億m3,比前50年的難度要大得多。因為20世紀50~90年代,全國興修了8萬多座水庫蓄水庫庫容才4750億m3,如果21世紀的50年新增4000億m3供水能力由蓄水工程解決,那么,按蓄水與庫容1∶3的比例,就要興修6000億m3的庫容,很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它不光是投入問題,而且涉及是否有那么多適宜的工程壩址問題,即使跨流域調水,按東、中、西線三條調水工程全部建成,其調水規模只在500億m3范圍以內,因此未來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

在這里我附上表14、表15,一張是世界50個經濟增長率最快的國家和地區的預測表,另一張是有位專家根據《水與和平》一書對世界今后100年主要用水部門的利用量按30年一個時段轉化為增長速度的一張表,供大家對比研究和分析。

3.21世紀供水能力展望

表12的用水預測推算表明,在考慮到可能開采利用水量的前提下,21世紀的50年全國總用水量將從5600億m3增加到8000億m3,這個利用率已經超過了美國發達國家的水平。與2000年相比,需新增水量2400億m3,水從何來,據計劃司的“九五”項目表推算,“九五”建設項目,包括南水北調調水150億m3,實際上包括了2010年前才能受益的項目在內預計可新增600億m3水量,而本世紀末需增700~800億m3,所以“九五”期末的用水量肯定不能滿足需求,進入21世紀供水工程更加艱難,把南水北調東線調水量140億m3和西線調水量150億m3加進去也只有900多億m3,再加新建引額濟烏,引松濟長,引江濟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充其量也只能達到1000多億m3,全國總供水能力有可能從5600億m3增加到6600億m3。

4.21世紀水的供需矛盾將十分尖銳

中國是一個人均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我國水資源總量號稱2.8萬億m3,但可利用量只有30%~40%,過去有些專家估算為1.2萬億m3,近年來也有專家估算為1萬億m3。不管你怎么估算,都表明一個觀點,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

中國目前人均擁有的水資源量只有2300m3,在世界上已排在第121位,并被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列。

中國的水資源狀況清楚地表明:

一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對水量對水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對水的需求將會快速增長;

二是中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受到經濟水平的制約,特別是在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情況下,經濟發展受制于水資源的條件;

三是從目前有關部門對21世紀人口和經濟增長預測來看,我國水資源可能的供水條件并未引起有關專家的重視,中國的供水能力并不能等同于經濟增長而同步增加。

上述三點歸結起來就是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會擺脫水資源危機的現實。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未來的水危機與過去水資源的嚴重短缺的形勢是很不一樣的,因為過去主要是靠開源增加供水量,但有些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已經很高,甚至接近開發利用的極限值。即使還有可開發的資源,但開發難度十分艱巨,所需的費用將十分昂貴。因此,單純靠興修水利工程來增加水的供應將日趨艱難,這就迫使人們不得不考慮采取節水措施來提高水的利用率,應當發動一場“藍色革命”作為21世紀解決水危機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因此,中國21世紀水危機與節水核心是節水,開源是有限的,節水是無限的,節水本身就是開源的一種措施。中國目前農業用水浪費嚴重,工業用水與城鎮生活用水也浪費嚴重,工業城市廢污水排放,水污染越來越嚴重,治理很不得力。全國現有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10%左右,遠低于日本30%,以色列70%~80%的水平,農業渠系水利用系數平均才40%,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也在40%左右。著名的黃淮海地區,黃河去年斷流122天,淮河的水質污染不能飲用,海河入海水量微乎其微,中國水危機問題盡管人們呼聲很高,但公眾的意識仍然很弱。中國農業用水量的比重一直在80%左右,從國外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人均用水量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達水平的指標,一個國家的用水結構已成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指標,一個國家單方水效益則是衡量一個國家技術水平的尺度。因此,面臨嚴重的缺水危機,中國有必要研究對水資源的重新分配問題,而不是只靠增加供水能力去考慮問題。總之,沒有水生存條件都受到威脅,還談什么持續穩定的增長和發展,去年世界銀行向全世界發出呼吁,用水無節制和浪費可能使全世界嚴重缺水,現在世界人口的40%,大約80個國家面臨缺水局面。世界衛生組織說,由于缺少安全的水面引起的疾病,在發展中國家占全部疾病的75%,占嬰兒死亡率的80%。聯合國指出,在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亞洲可以利用的水是非洲的兩倍,可是人均數量卻只有人均數量的一半。全球缺水,亞洲缺水更為嚴重。因此,中國經濟和社會要保證持續穩定發展,從現在起應把節水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節水也是開源的一條重要措施;要像抓人口、糧食那樣抓節水。把節水作為國民經濟和發展的一條永恒的主旋律,把中國真正建成一個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節水型社會,這是惟一的出路,也是一條根本出路。

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強調把節約放在首位。對各個領域,要求各行各業在制定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目標與措施時,把節水排在節地、節能、節林、節糧的前面,位于資源節約的首位。并把水利排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優先發展,其目的都在于此。

5.節水的巨大潛力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估計,現在水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農業灌溉損失率達60%,城市供水有1/3未到用戶前就損失掉,總的來說,全球水資源利用過程中,損失率有時高達50%。我國目前農業用水浪費情況,大體上符合上述估計。農業用水量近4000億m3,每畝平均雖然只有530m3,但有些地區畝均用水量高達800~1000m3;全國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平均達到40%~45%,但不少仍低于40%的水平;城市人均生活用水總的水平不算高,目前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大約100L左右,但高的達到了400L,用水的浪費也很普遍。面對多數國家的缺水危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均把節水作為本國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政策,農業大力發展各種節水灌溉技術(見圖5略),研究節水灌溉制度,重視農田灌溉水的管理;降低單位面積用水量(見圖5略);工業用水,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額,推廣節水工藝,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降低工業產品單位產量或產值的用水量。因此,農業用水如果將現有渠系水的利用字數提高10個百分點,至少有300億m3的水量,工業用水如果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30個百分點,就可以節約上百億m3的水,還有一項很大的水量就是全國廢污水有385億m3,目前只處理了15%~20%,即60億~80億m3,如果處理率提高30個百分點,也可以增加上百億m3的水。這三項加起來就可開發出500億m3的水量。

6.農業節水是節水的戰略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用水量仍占全國總用水量的80%左右,因此,農業節水在節水中就成為戰略重點。我國節水灌溉早在五六十年代,水利部就開展了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到70年代初,某些技術已大面積在生產中推廣應用。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在丘陵山區、土壤透水性強、水源奇缺以及實行抗旱灌溉的北方地區和南方經濟作物區,推廣噴滴灌等先進灌水技術。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從90年代開始,進一步將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術有機組合,形成配套技術,并大面積推廣田間灌溉科學用水技術,如小麥優化灌溉、水稻淺濕、膜上灌、北方旱地坐水種等,使我國的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據水利部最近按統一標準普查結果,到1992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約1.8億畝,田間灌溉科學用水面積約6800萬畝。在節水灌溉工程面積中,渠道防滲約1.4億畝、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約3100萬畝,噴灌約1200萬畝,滴灌約60萬畝。

實踐表明,凡是采用節水灌溉措施的,節水增產效果都十分顯著。據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從1991年起承擔總理基金課題“華北地區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的研究與示范”,通過3年的努力,在河南、山西、河北建成3個節水農業示范區,實施節水灌溉綜合技術措施后,分別取得了畝增產39.7%、71.5%和104%;節水30.4%、45.5%和55%;提高水分生產率63.3%、30%和96.5%的顯著效益。在節水灌溉裝備上,我國已能生產大部分設備,有的已大批投產,基本上能滿足我國大規模發展節水灌溉的需要。在節水灌溉技術培訓和推廣上,水利部已組織過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形成了一支宏大的技術推廣隊伍,并通過為數眾多的鄉水利站,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技術推廣網絡。

我國節水灌溉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根據各大區的自然條件,按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幾大節水灌溉片。東北片重點發展渠道防滲、水稻節水灌溉和坐水種;華北片主要發展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和微灌;西北片重點發展渠道防滲、噴灌和微灌;南方片主要發展渠道防滲、水稻節水灌溉和經濟作物的噴灌、微灌。

當前,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國策,因此,加快研究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實施“農業節水工程”不但是關系到我國農業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為了加快節水灌溉的發展,我們建議,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藍色革命”,實施“農業節水工程”。為此,中央已經決定“九五”建設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水利部黨組明確要求從現在起到2000年,重點抓好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和面上節水灌溉技術的普及,達到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5000萬畝、新增田間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具體效益測算如下:

(1)300個重點縣每縣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

平均節水120m3/畝——可節水36億m3

節地2%——節地60萬畝

增產糧食60kg/畝——增產糧食18億kg

(2)面上500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

平均節水100m3/畝——可節水50億m3

節地2%——節地100萬畝

增產糧食50kg/畝——增產糧食25億kg

兩項可增加糧食產量43億kg,可節水86億m3,如果其中一半用于發展灌溉面積,以節水灌溉標準300m3/畝計,可發展灌溉面積1430萬畝,新發展的灌溉面積增產糧食250kg/畝,可增產糧食36億kg。

兩項可節地160萬畝,節省的土地生產糧食按750kg/畝計算,可增加糧食產量12億kg。

以上總共可增產糧食91億kg。

7.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由于影響地球變暖的因素非常復雜,因此,科學家們眾說紛紜。但對工業化國家向大氣層排放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大家看法是一致的。聯合國地球首腦會議文件指出,由于氣候變暖將造成今后40年中地球氣溫提高3℃,有的研究報告預測21世紀將上升7℃,也有的預測上升不到2℃,這將改變海洋的水平線,降雨周期,農業節氣和沙漠地帶。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甚至認為,防止氣候變暖,現在已為時過晚。由于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已經釋放到大氣中,因此,21世紀氣溫看來必然要升高1℃,并認為哪怕氣溫略微升高也會使許多物種和生態系統不能適應。也有科學家認為,氣溫上升不到2℃,這樣小的變化,將難以與自然的氣候波動區分。但是據1996年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發表的最新報告;1995年是本世紀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在半個世紀內全球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6℃,氣溫最高的4年是在近10年內。專家們預測21世紀地球將可能升溫1~5℃,海平面將升高15~95cm。報告警告說,地球氣候變暖,將導致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部分森林消失,荒漠化加速,洪災泛濫和疾病流行,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身心健康。

全球氣候變暖變干,必然導致天氣系統被打亂,改變降水在地區的時空上的分布,溫帶冬季降雨可能增多,高緯度地帶全年降雨可能都會加大。有的研究報告表明,美國和加拿大的降雨量自1891年以來平均增加了7.6%,在巴伐利亞,自1960年以來,甚至增加了40%;孟加拉國年降雨量增加了18%。降雨量增多,并不意味著降雨次數的增加,倒是降雨強度加強了。雨量強度加大意味著洪澇災害加重;雨量減少意味著河湖泉水減少,甚至干涸。總之,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將會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總的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我國氣候變化呈現何種趨勢呢?我國氣象專家曾對歷史上4500年的文獻資料研究分析表明,歷史上發生過200年內年平均氣溫度變化2.6℃,80年內溫度變化1.5℃的賓變記錄。在13世紀暖期,氣候亦較潮濕,農牧交錯帶的北界向北移動30~80km。從歷史分析可以看出,農業年成豐歉與降水量變化很有關系。冷暖與旱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冷的時期旱澇較多,冷向暖或暖向冷轉變過程中,旱澇災害最為頻繁。目前正處于增暖過程中,旱澇災害,特別是旱災將會增多,在我國中緯度地區干旱波動會加劇。據我國氣象科學家對我國近40年氣候變化的分析表明,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但有自身特點。1980年以來我國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80年代是我國近40年中最暖時期。從全國來看,近40年來我國氣候存在著變暖的總趨勢,80年代是我國近40年中最暖的時期。根據全國160個站的資料統計,80年代的我國年平均氣溫值(12.55℃)比前30年(1951~1980年)的平均氣溫值高0.21℃,比70年代的年平均氣溫值高0.16℃,比60年代的年平均氣溫值高0.22℃,比50年代的年平均氣溫值高0.25℃。

二是我國氣候明顯變暖的地區主要是北方。80年代氣候明顯變暖的地區主要是東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華北(含山東)、西北西部(主要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80年代的年平均氣溫與前30年平均氣溫相比,東北高出0.7℃,華北高出0.44℃,西北西部高出0.11℃。

華南地區、西北東部增暖不明顯,而淮河、秦嶺以南,南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西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并未變暖,其80年代的平均氣溫和前30年的平均值持平或略低,其中四川盆地,自50年代以來一直變冷。

三是我國氣候明顯變暖的季節主要是冬季。我國80年代的氣候變暖以冬季增溫最顯著。80年代的冬季全國平均氣溫比前30年的冬季平均氣溫高出約0.5℃,雖然夏季氣溫從70年代初開始回升,但80年代的夏季全國平均氣溫仍比前30年的夏季平均氣溫略低。分地區而言,我國冬季僅西南地區(西藏除外)變冷,其余地區(包括從全年看并未增暖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均呈變暖趨勢,東北、華北、西北西部和西藏等從全年看呈增暖趨勢的地區,冬季增暖更加明顯。夏季只有華南地區增溫,其余地區都呈降溫趨勢。

四是我國的氣候變暖主要是由夜間溫度明顯上升所致。對我國不同地區,18個站的年及各月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的分析結果表明:位于東北、華北和西北西部等氣候明顯變暖地區的長春、西豐、銀川、若羌、哈密、阿勒泰、達日、那曲、惠民、騰沖等地近40年的平均最低氣溫呈上升趨勢,平均最低氣溫上升最明顯的時期是5~12月,而全年各月的平均氣溫均未見有上升趨勢。這一分析和國內外其他一些研究所得的結論一樣,即許多地方氣候變暖主要是夜間溫度上升造成的。

五是近40年來我國氣候存在著變干的總趨勢。總的來看,近40年來我國氣候存在著變干的總趨勢。除西北與川鄂交界的部分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減少,特別是華北、西南、長江下游、東北和西北大部地區。根據全國160個站的統計,80年代的全國平均年降水量比50年代減少約30mm,與60年代、70年代大體相當。一年四季之中,80年代的秋季降水量比50年代略有增加,但80年代的夏季降水量比50年代明顯減少。從河北近40年降水變化來看,50年代降水為600mm,到80年代減少到497mm,減少了17%;入海水量從160億m3減少到10億m3,減少了16倍;地下水超采導致降水與蒸發的差值由正變負;白洋淀連續5年變干。氣候變化的影響,南方雖然不像北方變暖變干,但大氣污染形成的酸雨同樣給人類帶來影響,如兩廣地區,廣東省的酸雨頻率在50%左右,即平均每兩場就有一場酸雨。

綜上所述,從全國來看,近40年來我國氣候在變暖的同時,也在變干。北方半干旱半濕潤地帶變干趨勢最盛。分地區看,華北(含山東)、東北、西北的西部(主要是新疆)等地區變暖、變干,華北降水減少24%,山東減少16.8%,內蒙減少14.7%,河北減少17.2%;西北的東部一些地區變冷、變濕;西南(西藏除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略微有些變冷、變干;華南略變暖、變干。氣候變暖對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的,據1978~1989年資料分析,旱災在自然災害中影響比重占60%,澇災占23%,兩者80%以上,其中干旱影響尤為突出。再從90年代來看,除1993年外,我國冬旱面積幾乎成倍增長,春旱、夏旱面積也是上升趨勢。從北京來看,已有10年暖冬,今年暖冬是最高的一年,降水比歷年同期減少70%,氣候變暖變干,加上大風沙暴更加劇了干旱。其直接影響不光是對農林牧漁業,而且對工業城市生活都會帶來嚴重影響,并加劇我國的水危機。

據國家科委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策研究》報告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7%的耕地面積上承載著世界22%的人口;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且沿海為人口和工業密集發達地區;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地理位置處于中緯度生態脆弱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將對中國的農業、林業、水資源和沿海地區構成嚴重的威脅。

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中國豐水、枯水出現的周期性和頻率以及洪旱災害產生明顯的影響。現有的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全球變暖將使夏季風加強。中國氣候主要受季風影響,因此氣候變暖將使降水分布發生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像華北海灤河流域,由于蒸發量的增大,持續性干旱可能更明顯,而南方濕潤地區洪水發生的頻率也可能增加。

中國內地海岸線長18000多km,沿海地勢低洼,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城市與工業基地大都集中在此帶。一些沿海城市或碼頭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5~4.0m左右,最低者尚不到1.0m。海平面上升將使很多城市、港口、油田、鹽場以及農田有被淹沒的危險,而且也會造成海蝕陸地,農田鹽堿化,并使風暴潮災害加劇。

水分條件的動態變化是影響中國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如果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范圍的溫度升高,中國可能會出現中緯度(在我國占有相當大的面積)降水減少、低緯度部分地區降水增加的局面;溫度和降水的變率可能會增大,從而導致歉收的可能性增加,影響穩產水平。

8.主要對策

總而言之,本講座的命題:中國21世紀水危機與節水問題,我認為核心是節水,但節水涉及各行各業和方方面面,不僅需要很大投入,而且涉及很多政策問題。作為水行業主管部門:

一是在增強水的憂患意識時,既要有心腹之患的威脅感,又要有生存威脅的危機感。從眼前看,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春季,華北北部、西北大部、東北南部以及長江以南地區降水偏少。夏季長江流域、漢水流域、西南東部、華北北部、西北南部等地區降水偏少,其中川東、江南北部、內蒙中部、新疆北部地區偏少2~3成,川東、江南北部盛夏將有伏旱。從長遠看,21世紀全球,特別是中國將面臨嚴重的水危機,因此,要提高全社會水危機的意識,引起有關領導和綜合部門對水危機的關注。

二是堅決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做好兩個第一的文章,即把水利放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首位,把節水放在資源節約的首位,從戰略高度認識水利的地位,從戰略高度認識節水的深遠意義。

三是深化水利改革,轉變觀念,實現兩個轉變,即體制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粗放經營是在長期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重速度不重效益,重外延不重內涵,重增量不重存量,單純靠擴大外延,粗放管理,消耗資源,低效率,低效益;現在向集約經營轉變,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之路,優化資源配置,堅持速度和效益的統一,就是要從速度效益型向效益型、科技型、節約型經濟轉變,這個轉變也是發展壯大水利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

四是加強水利發展戰略研究,加強水行業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職能,制定中長期的水的供求計劃,我國水資源對人口、經濟的支持能力及它的極限值如何,這是制定中長期供水計劃的前提。加強對水需求的控制管理,研究區域內水資源的再分配,優化水資源配置,過去和今后工業、生活用水增長率都比較快,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總用水量增長了4.4倍,但工業增長了16倍,城市生活是10倍,農業只2.9倍。農業用水量大,在水資源利用有限的情況下,用水結構的調整大頭在農業用水比重。

五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設。40多年,我國興修了大量水源工程,在供水組成上,大中型水庫占29%,小型塘壩占25%,提引水占46%。我國河川徑流的調節程度不高,供水保證程度就低。因此,要大力提高河川徑流的控制能力;同時對已有的水源工程要通過除險加固、科學管理和調度來提高蓄水工程的調蓄能力,盡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通過打井增加供水能力。

六是加強經營管理,依靠科技大力推廣普及各種行之有效的節水技術,加強廢污水的處理,從城市到鄉村,在全國動員全社會依靠億萬群眾掀起一場“藍色革命”,關心水、保護水、愛惜水,要依靠全社會建立一個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節水型社會。

七是通過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制定有關的節水政策和法規,特別是要加快水費改革,通過提高效率和價格經濟杠桿來達到保護現有的水的供應的最佳經濟效益。在美國、英國和以色列,水費提高10%,對水的需求量可下降7%。

八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充分發揮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作用,加強水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并逐步建立以社會主義市場為導向的水資源的管理體系。

九是依靠科教興水。今年是科教興水年,我們更要加強對水危機的宣傳和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的研究。為了保證我國水資源的有效供給和永續利用,我們必須盡快建立供水、需水和水質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見圖6略)。

十是加強投入體制和機制的研究。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是投入問題,國外的經驗表明,凡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經濟發展都比較協調。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地位,新興工業國家或地區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更是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堅持超前發展的原則。像巴西、韓國這樣的國家都要求超前系數達到10%以上。因此,我國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優先而且要超前,這是保障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我國目前雖然把水利排在基礎設施建設首位,但投入并未放在重點,加上水價長期偏低,根本做不到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因此,如何走出困境,這也是一篇綜合性的大文章。

水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人可以幾天不吃糧食,但不能一天不喝水,能源可以尋求替代資源,水是無法替代的,古今中外都把水作為社會與政治斗爭中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有力的武器,治水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出自人道主義的考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然歷史條件以及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中國歷史上經濟區的形成和轉移都是與水利興衰分不開的。水是一種戰略資源,這就是中央領導同志一再強調的,要未雨綢繆,從戰略的高度來研究水利問題。總結中外歷史的經驗已經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的先決條件,一是資源,二是基礎設施,目前中國一缺水,二水利基礎設施滯后,水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因此,只要我們認清國情,分析危機,消除錯覺,尋找對策。中國的水危機不僅可以找到緩解的辦法,而且水利建設在“四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