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論文

時間:2022-09-28 05:10:00

導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論文

【摘要】柳河流域是水土流失重點地區。該流域鬧德海水庫以下地區是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點。多年治理實踐已探索了基本經驗,建立了樣板工程,積極退耕還林還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效益

一、基本概況

**縣柳河鬧下總面積為714.66Km2,流經9個鄉鎮,共劃分19條小流域,總人口6.28萬人,農業人口6.12萬人,農業勞動力2.4萬個。該區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屬風沙區。氣候特征為季風性干旱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風大且多。土壤質地多為沙性,有機質和養分含量較低。全區農業用地237.06Km2,占總面積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結構不盡合理,嚴重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糧食1099Kg/人,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群眾生活貧困。該地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57.07Km2,占總面積的36%,風蝕水蝕兼有。現有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侵蝕為141.97Km2,中度侵蝕為90.6Km2,強度侵蝕為24.5Km2。侵蝕模數平均為1280t/Km2·a。

二、生態建設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態環境初步改善。建國以來,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該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開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種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積累了經驗。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農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經果林7.22Km2,種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壩10座,谷坊0.2萬座。近幾年來,柳河鬧下通過生態縣建設,林業第二次創業、國債治理等項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經驗。**縣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特別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幾點經驗:一是加強領導,層層建立責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抓緊抓實。二是用科學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護體系,即堅持集中治理、連續治理、綜合治理的原則。本著流域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措施,實行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各項治理效益相結合,做到治理一片,鞏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強化監督管護工作,鞏固治理成果,以徹底根治邊治破壞的現象。

2.3流域內樣板工程的建成,拓寬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思路。**縣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其中在柳河鬧下地區中幾處工程為生態建設及水土保持治理開發提供了典型和樣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鄉的馬家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千畝大扁杏園已初見成效,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滿堂紅鄉蘑菇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溝內發展果樹及稻田,為溝壑治理、發展地方經濟提供了經驗與示范。

三、發展思路與對策

3.1明確經濟轉型的整體思路,突出重點,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抓住機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設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發展經濟的切入點,堅持農田建設與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動搖,在確保一定數量的基本農田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并根據立地條件和經濟狀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按照“創建樣板工程,積極退耕還林還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公務員之家

3.2以林業“二次創業”為契機,治理上采用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發展模式。為改善生態環境,借林業“二次創業”的東風,該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植物措施為主,大力發展林業,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種草30Km2,共占治理面積的78.2%(綜合治理面積為230Km2)。種草可以發展牧業,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資源,還可以發展果樹業等,這樣既發展了經濟,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3.3強化監督執法規范化工作,保護好治理成果。切實加大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營造依法防治的社會氛圍。全面落實好“三同時”制度,抓好監督執法,嚴格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通過強化監督執法工作,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監督執法真正落到實處,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3.4加強組織管理,保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順利進行。建立組織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各種承包責任制和獎罰辦法。依靠縣政府及當地鄉(鎮)政府,發揮其職能作用,使該地區的各項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其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