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價合理機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7:09:00
導語:水價合理機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水價的構成
目前在世界市場經濟中,土地、水、森林、草原、礦產、能源、海洋、氣候、物種和旅游十大類資源基本上大都既可以公有又可以私有,但如果是公有的,其所有權和使用權必然是分離的。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可以滿足所有人同時的、不斷增長的量和質的需求(即使是陽光也因為臭氧層的破壞而產生輻射過量,而不能滿足人類對其質的需求)。今天,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中,水已經不再是個人的使用不影響他人使用的公共產品。所以,當一種資源公有時,其所有權必然是分離的。這種使用權要計劃分配或進入市場有價轉讓。
過去在不缺水的地區水資源被任意使用,在缺水的地區則實行計劃分配。早在清朝,大臣年羹堯就在黑河分水,后來在國外也是如此。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一樣是母體資源,是戰略資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國家必須控制這一資源,任何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都是這樣做的。因此,水這種商品進入的是一種政府通過特許經營來管制的不完全市場。
任何對人類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在市場經濟中都應有價格,短缺資源的價格就應依短缺程度不斷變化,不可再生的短缺資源就應有更高的價格以達到保護該資源的目的。水是對人類有極高價值的自然資源,在市場中應有其價格。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水已不同程度地成為短缺資源,因此大多數地區水價都不同程度地提高。較深和深層地下水是難以或是不能再生的資源,則應以控制取水和高價保護,水的價格增長是要由政府控制的。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2000年水利學會年會上提出水價可分為資源水價、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三個組成部分,是十分合理的,實際上水資源配置較好的發達國家也都是這樣做的。
(一)非市場調節的水價部分——資源水價
資源水價是體現水資源價值的價格,它包括對水資源耗費的補償;對水生態(如取水或調水引起的水生態變化)影響的補償;為加強對短缺水資源的保護,促進技術開發,還應包括促進節水、保護水資源和海水淡化技術的投入。
對促進節水、保護水資源和海水淡化技術進步的投入是必要的,因為對水資源耗費的補償能力和對水生態改變的補償能力都取決于技術(包括管理技術),這項費用實際上是少取于民,而大益于民。
1.水資源費(稅)的內涵
資源水價應通過征收水資源費(稅)來體現,政府按照以基本用量為標準的生活用水(如8t/戶),以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耗水為標準的生產用水(效益高者優先,必要產業可實行補貼)和必要的生態用水來規定分水定額,優化配置水資源。任何用戶都要通過交納水資源費(稅)、獲得取水許可證來取得水資源的使用權。此時水尚未進入市場,而是按行政命令進行分配,并按政府稅率補償。
在這一運作階段,對于生活用水和環境用水必須予以保證,不得進行任何變相的市場調節,也就是說富有的大公司自愿交多少倍的價錢也不能買走基本生活用水和必要環境用水的水權。但生產用水部分,可以考慮模擬市場運作,在保證基本用水量的前提下,在分配定額內交易,作為分配定額行政手段的市場補充,也作為政府調整分配定額的依據。
2.分水定額的制定
分水定額是取水許可的依據,應依以下原則制定:
(1)分水定額是一個比例,水量依賴于豐枯年和客水來量確定。
(2)分水定額應一定3~5年,不宜頻繁變動。
(3)分水定額應保證必要產業正常生產,禁止靠賣水權經營(如已出現的靠賣地權而不生產的現象)。
3.水資源費(稅)的征收原則
水資源費(稅)是法定價格,不隨市場變化,但其定價也要考慮到:
(1)要加大水資源費(稅)和征收力度,逐步提高征收標準。
(2)提高征收標準要適時、適地、適度。要考慮征收對象的承受能力及其所利用的水資源狀況,考慮到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氣候變化。
(3)提高水資源費(稅)要建立預警制度,使用水戶尤其是企業有所準備,有時間調整適應。
(二)市場調節的水價部分——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
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是可以進入市場調節的部分,但是進入的是一個不完全市場:第一是經營者要政府特許,因此沒有足夠多的競爭者,形成自然壟斷;第二是特許經營者要受到政府在價格方面的管制。
1.工程水價與環境水價的內涵
所謂工程水價就是通過具體的或抽象的物化勞動把資源水變成產品水,進入市場成為商品水所花費的代價,包括工程費(勘測、設計和施工等)、服務費(包括運行、經營、管理、維護和修理等)和資本費(利息和折舊等)的代價。具體體現為供水價格。
所謂環境水價就是經使用的水體排出用戶范圍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環境,為污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所需要的代價。污染的治理也需要工程設施,其代價如上。其具體體現為污水處理費。
2.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的確定原則
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是在政府通過特許經營進行管制和不完全市場中的水價,它的確定大致可遵循如下原則:
(1)實行容量和計量兩部制水價。對于水利工程和治污工程來講,實行容量和計量兩部制水價都是必要的。所謂容量水價就是對凈水、給排水和治污工程設施成本的補償,這種補償應根據用戶的定額或預定量確定和收取,與用戶實際上用不用水和用多少水無關,否則,大多數用戶用水量變化很大,凈水、給排水和治污企業就不敢投入,也無法經營了。實際上用戶的定額或預定量就是商業契約,在市場中就應該有付出。
(2)實行階梯式水價。所謂階梯式水價就是用量越大,價格就越高,對于超定額用水階梯加價,主要目的是促進節水和減少污染量,以保護短缺的水資源。如果給排水量實現了自動監測,還可以實行累進水價。
(3)對地下水的保護。地下水是儲備的水資源,較深或深層地下水還難以或不可能再生,根據優先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原則,應該優先使用地表水,對地下水實行保護性的高價。
(4)跨流域調水水價??缌饔蛘{水要逐步改變國家無償投入的情況,實行工程建設和經營管理的股份制,進入市場,要進行科學、準確的調水水價預測,沒有主要用戶對預測調水水價的承諾,跨流域調水不能開工。調水顯然是高價,用戶應該主要是生活用水的需求者(付不起可酌情由政府補貼)和有承受能力者如城市和大企業。
(5)污水處理價。目前,污水處理費征收尚不普遍,已征收的僅為0.2~0.3元/m3,沒有到位,不僅不能補償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投入,甚至不能保證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由于因水資源特性而變化幅度大的因子已含于供水函數中,污水處理價的確定相對簡單,一般情況下在0.5~0.6元/m3之間。
應該把污水處理價格逐步提到包括工程費、服務費和資本費用在內,實現保本微利,污水處理才能進入市場。以后在監測計量許可的情況下,對于大企業用戶也應根據污染率實行階梯式的污水處理價。
(6)海水淡化價。海水淡化目前來看是淡水資源短缺前途無量的補充,問題是代價太高。但是目前國內的先進技術達到淡化后原水6元/m3的水平,國際上已達到0.6美元/m3的水平。對于有條件的地區,政府應實行補貼,使之達到和其他水源相近的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并出臺其他鼓勵性措施,以促進海水淡化技術的開發。
(7)實行民主協商制度,增加水價制定的透明度。水市場是一個不完全市場,水行業帶有較強的壟斷性質,政府又通過特許經營進行管制,因此,由政府、水企業和水消費者三方組成流域和城市的水務委員會,進行民主協商,增加水價制定的透明度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三方根本利益的。國外按上述原則組成的水務委員會被證明是成功的。
(8)充分考慮農業用水戶的承受能力。制定和提高水價是符合農民根本利益的,農民最終也要在缺水和加價二者間作選擇,政府的職責就是引導人民作正確的選擇。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2/3的寧夏,自2000年4月把農業水價翻了一番,從0.6分/m3提高到1.2分/m3,節水5億m3,接近總用量的15%,農民反映可以承受,有的還由于用量大大減少反而減輕了負擔。對農業水價的調整更應該嚴格遵循適時、適地和適度的原則,對于確實負擔不起的,也要微提水價,促進節水意識的提高。
(9)要建立水價提高的預警制度。各地應根據水資源的供求狀況,充分在水務委員會中民主協商,做出水價規劃,發出預警,增強各類用戶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做好設備、技術、資金等準備。此外,水價調整也不宜過于頻繁。
(10)水資源統一管理是合理水價機制形成的保證。水資源統一管理主要體現在“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保護”和在城市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的水務體制上。從科學上講,有了這兩個統一管理才能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形成合理的水價制定機制。
在考慮以上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水務委員會民主協商,由流域管理機構或城市水務局,通過水資源供求平衡的計算(見后)制定最優水價浮動范圍,市場調節部分的水價由凈水、給排水和污水處理企業在浮動范圍內以“優水優價”的原則定價。
二、市場經濟的水資源供需平衡
1.市場經濟的供給曲線
從市場經濟學來看,水資源供給與價格的關系如下曲線(圖1):
這一曲線表明,在最低價格以上,也就是大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時,才有人經營供水;而水的價格越高,生產者的積極性越高,供水量越大,直至需求戶不可能接受,或者用水過度,造成無水可供。
2.市場經濟學的需求曲線
從市場經濟學來看,水資源需求與價格的關系如下曲線(圖2):
這一曲線表明,只有規模經營供水,也就是興修水利工程以后,才有定價的問題,居民從河里挑水尚無法定價。在一定供水量以上,價格越低,對水的需求越大。
3.水市場的供需平衡
從下面的供給和需求曲線(圖3)可以看出水市場供需平衡的情況。
從優化資源配置角度來講,最根本的是達到總量的供需平衡,在供需平衡的基礎上,從供應方的特點和需求方的特點出發來實現優化配置。這里的供應方就是國家所有的水資源,這里的需求方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我國的水資源是一種短缺資源;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廣義的經濟概念,其內涵是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態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說的供需平衡就是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保障可持續發展。這里考慮的需求是合理需求,供給是有效供給。
如果供給和需求移動則有如下曲線:
(1)供給移動(圖4)
如果供給曲線向左移動,供應量減少,在原價格水平上就會出現短缺的情況,價格就會上升,直到對水量的供給和需求在新的均衡點E'上的水價為止。
(2)需求移動(圖5)
如果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導致了過量的需求,在原價格水平上也會出現短缺的情況,從而導致價格上升,直到對水量的需求和供給在新的均衡點E'上的水價為止。
4.水價計算的公式
水價的計算可以簡單表述為如下公式(式1):
Pw=Pr(La,De,Te)+Pe(Co,Se,Ca,Qd)+Pn(Qp,Pra)
其中Pw代表水價
Pr:代表單位水量的水資源費(稅),它是水資源短缺程度La,水生態退化狀況De和對保護水資源、促進節水和海水淡化技術進步的投入Te的函數。
Pe:工程水價,它是供水、給排水和治污的工程費Co(包括勘測、設計和施工等),服務費Se(包括運行、經營、管理、維護和修理等),資本費Ca(包括利潤和折舊等)和所需水量Qd的函數。
Pn:環境水價,它是所排污水量Qp及其污染程度Pra的函數。
三、國際等比和基本需求水價參照方法
計算某個地區某一時期的水價是個很復雜的應用系統分析數學問題。目前是否可以先不作復雜計算,不一定等復雜計算有了結果再提水價,采用國際人均收入(或工資)等比價試一下,或者作為計算結果的參照。例如,目前巴黎人均收入約合7000元(人民幣)/月,民用水費包括污水處理費約合25元/t(按我當年常駐巴黎時實交水費計算);北京人均收入約合600元(人民幣)/月,但北京缺水,巴黎不缺水,所以北京水費2000年漲到2元(含污水處理費),2001年漲到3元是合理的。在2001年漲到3元以后,是否逐年遞增依節水情況而定。通過上調水價積累了資金,提高了節水意識,開發了節水技術,完善了節水設施,提高了污水處理率和處理水平以后,水價還可以再降下來,水質還有提高,倫敦就是這樣做的。其他國際大都市也有先例。這樣就為老百姓辦了實事,履行了政府的職責。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民生活無非衣、食、住、行、娛樂、醫療、教幼和養老八件大事。水占食用的一半,為什么七項半都要花錢,惟獨喝水不用花錢?考慮到儲蓄,付水費即使不占收入的1/16,也該占1/32,如占1/32也大體上是上述價格。這正是目前西方最樸素實用和有效的經濟學流派的觀點。目前,似不宜搞太復雜的數學計算,以現有的應用系統分析能力(包括知識和計算機),搞得越復雜有時反而與現實相去越遠。
如上所述,合理水價的形成機制是很復雜的,這里只是原則性的探討,求教于各界,以通過水價這個監視器和調節杠桿作用的充分發揮,來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河道工程管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防水建筑材料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