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建議

時間:2022-06-07 03:08:48

導語: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建議

一、堅持四項原則,增強四種能力

㈠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增強為民造福的能力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著力解決好與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水利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水利日益增長的需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以加強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供水社會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為目標,充分發揮工程效益,促進村鎮社會和經濟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良好的基礎。㈡堅持以人水和諧為原則,增強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充分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高度重視水利發展中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妥善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加強節約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水資源。對東峽水庫與石峽水庫給予新的功能,兩座水庫原設計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汛和養殖,轉變為以保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為主,農田灌溉為輔。㈢堅持統籌協調和突出重點的原則,增強水利行業綜合能力促進水利、水電協調發展,農村水利和城市水利良性互動;建設、管理、改革齊并頭進,續建和新建有機結合;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統籌兼顧;在全面推進中突出重點,堅持擴大能力與鞏固提高相結合,確保水利投資效益。㈣堅持水利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原則,增強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利發展的目標、速度、規模和標準,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并適度超前,保障張家川新跨越目標的實現。

二、構建四大體系,實現安全目標

㈠構建穩妥可靠的防洪安全體系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主要城鎮河段堤防工程建設的目標,構建以堤防為基礎,干支流控制性水庫調控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減災體系。到2015年,縣城及重點鄉鎮基本達到防洪規劃所規定的防洪標準,沿五條重點河流的堤防工程形成完善的防洪保障體系。㈡構建節水高效的供水安全體系加強骨干水利工程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構建大中小微相結合、引蓄提節相結合、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供水保證體系。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明顯提高,解決農村14萬人口飲水安全,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15萬公頃,全縣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基本滿足全縣的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㈢構建生態良好的水環境安全體系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加強水質監測、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構建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結合的水環境保護體系。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0.31萬公頃,縣城和鄉鎮的主要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水環境狀況有較大改善。㈣構建協調發展的產業安全體系張家川水利、水電走產業化之路,形成規劃合理、運行良好、實力雄厚、效益顯著的產業體系,以東峽和石峽兩座水庫為水力水源,圍繞四道梁(連五梁、渠子梁、劉堡梁、平安梁)的有利地形,建設具有規模的跨鄉供水工程,以確保農村供水為主的供給安全。在水資源較為豐沛的馬鹿河下游的寺灣、花園、東峽、石峽水庫壩后建小水電發電機組5座,到2015年,日供水能力達到1.6萬立方米,地電裝機容量達到10.2萬千瓦,基本滿足人們對水、電的需求,測算年產業收入達到5200萬元。同時,對張家川縣地電裝機容量由小到大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三、突出四個重點,夯實發展基礎

㈠加強骨干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減災能力進一步完善東峽、石峽兩座水庫,開工建設張家川鎮北河堤防等防洪控制工程,基本完成五條主要支流重點河段的堤防工程建設,提高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和對洪災的抗御能力。加強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為防洪減災向洪水管理轉變提供堅實的基礎。㈡加強供水管理,保障用水安全“十二五”期間要繼續爭取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完工一批重點工程項目,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確保全縣32萬人民用水安全。要把保障飲水安全作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合理保護和配置水資源、大力防治水污染、加強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推行節約用水和強化監督管理等措施,逐步建立“水量保證、水質達標、水價合理、用水方便”的城鄉飲用水供給體系。同時,加大對水源地的保護力度,按河流水功能區劃的要求,加強水庫及地下水的水質水量監測,確保供水水質安全;抓好重點供水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供水系統;續建東峽和石峽灌區配套工程、平安梁、渠子梁和龍山鎮管網延伸供水工程,繼續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確保灌溉和供水用水安全。㈢加強農村水利和水電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末級渠系配套改造和節水示范建設力度,繼續發展集雨節灌工程,提高用水效率和糧食生產能力。大力貫徹《可再生能源法》,加強水能資源管理,逐步完善水能資源開發許可、有償使用等制度,推動水電有序開發。同時,計劃解決14萬人的用水問題,改善偏遠山區人民的生活生產條件。在山區和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抓緊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加大增效減排、節能減排力度,發展綠色環保能源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㈣加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建設,建設“生態張家川”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的方針,繼續實施以坡改梯及林草措施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把生態與環境最為脆弱、對改善張家川縣主要流域生態與環境最具影響力的地區作為重點區域,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同時,加強預防監督管理能力,建立一批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加強對各類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并把水利病防作為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實施環境改造、實施滅菌、除氟、除鹽為主的治本策略,至2015年末,使全縣15個鄉(鎮)全部要達到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標準。

四、立足四個“提高”,保障可持續發展

㈠依法行政,強化管理,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強化依法治水管水體制,加強水利法規政策體系建設,突出水利規劃在規范和約束涉水行為方面的作用,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要進一步強化水利行業管理,規范水行政審批,逐步形成“制度健全、機制明晰、措施到位、協調高效”的水利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管理,堅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進一步強化財務和資金管理,加強對水利資金尤其是重點工程建設資金和國債資金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和干部安全。㈡深化改革,理順體制,搞活機制,提高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平首先,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水務一體化進程,不斷拓寬水利服務領域,豐富水利服務內容。然后,要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以法制、行政、經濟、技術、工程、宣傳為主,初步建立起張家川縣節水型社會六大體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最后,推進水權制度改革,積極推行用水戶參與式管理,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水利投入的新途徑,建立和創新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價形成機制、公益性水利工程消耗補償機制等,不斷解決水利發展中的“建設資金難、運行管理難、滾動發展難”的問題。㈢推進科技創新,注重人才培養,提高水利現代化水平制定水利現代化發展目標,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保護水生態為重點,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積極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加快水利基礎設施技術改造,把水利信息化作為促進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提升水利工程管理運行的效率和效益。鼓勵科技創新,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的新技術,增強水利事業的持續發展能力;要大力實施和推進水利人才戰略,建立一支與水利現代化建設、和諧水利建設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㈣堅持“兩手抓”,實現全面發展,提高水利整體協調發展水平加強水行政能力建設,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設、行風政風建設與促進水利業務工作緊密結合,既要抓好水利發展和行業管理,又要抓好人才培養和廉政建設,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為全面推進張家川和諧水利,實現“十二五”水利工作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思想動力。

本文作者:馬新蘭工作單位: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