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生創造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11 09:54:00
導語:數學學生創造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焦點,提出教學中應留給學生更多空間,以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對中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傳授知識和解決常規問題為重點的數學教學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學數學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葉圣陶先生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所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已成為新形式下教師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質疑的習慣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幾乎完全依賴教師,嚴格按照教師和書本的導向去記憶和歸納知識,很少有學生對教師或課本產生質疑。這樣學生既缺少創造性思維的要求和壓力,也缺少相應的訓練,逐漸養成了依賴性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作為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的首要任務。在教學過程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和獨立性,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知識發現、形成的探究活動。如在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A版數學(必修1)第34頁例3,可將問題情境改變為:
將“菊花”煙火放在沖天炮中,通過一個定時裝置來發射。制造時希望煙火在沖天炮達到飛行軌跡的最高點處爆裂,綻放出美麗的煙花。若該裝置放在一個距地面8米高的發射臺上,計劃發射角為75度,沖天炮在豎直方向上的速度為42米/秒。
我們在實驗中發現,針對這一情境,學生面臨了更多的有趣問題:(1)沖天炮飛行的高度與時間具有什么樣的函數關系式?(2)沖天炮在何時到達最高點?最高點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考慮到沖天炮落地時有可能傷害周圍觀看煙火表演的群眾,應在燃放點劃出一片安全區。為此,還可提出的問題:(3)沖天炮飛行的水平距離與時間的函數關系式是什么?(4)沖天炮落地時距發射點的最遠距離是多少?當學生們解決完一些問題后,還可能產生疑問。如當計算出沖天炮到達最高點時約需4.3秒時,針對課本上的答案1.5秒,學生們感到“4.3秒,太慢了!”那么,應怎樣修改發射條件才能讓沖天炮在更短的時間到達最高點呢?顯然,這一問題相對于先前提出的問題更具挑戰性。
其次,啟發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尋找疑點,培養質疑習慣。教會學生如何質疑,教師可以給學生提示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各章節知識的交匯處,甚至于各學科間的關聯處等等地方入手,或對教材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論述不太嚴謹的地方提出質疑。如在“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就有學生發現了教材中拋物線定義存在的問題,并舉出反例:到點和直線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直線,而不是拋物線;類似的問題在新教材中出現過多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旦學生有了一定的提出問題的經驗,就應給予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從給定的情境或已解決的問題中提出不同的新的問題,這不僅有利于洞察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發揮個人的創造力,同時,學生自己產生的問題有時比教科書上的問題更能激發其進行創造的愿望。因此,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去思索、去探討,要幫助學生如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要簡單將答案告訴學生,要給學生更多的思索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的習慣。
另外,教師還要注意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從眾心理,培養健康良好的心態。獨立思維往往會有別眾人,異于常規,因而會產生無形的心理壓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轉換角色,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與學生探討,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不要隨波逐流,并幫助學生不斷否定自己、完善自我。這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的關鍵。
二、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皮亞杰語)。中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剛剛形成,仍然需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輔助才能順利進行。因此中學數學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或實驗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理性的升華。如在圓錐曲線“橢圓的習題課”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利用計算機幾何畫板知識設計橢圓畫法”研究性課題,讓學生利用微機課,應用所學的橢圓和幾何畫板知識,獨立操作、實踐,并形成書面材料,在課堂教學中交流。又如在立體幾何“折疊問題”專題教學中事先給學生題目,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制作模型,觀察探討折疊前后圖形的區別與聯系,尋找折疊過程中的不變量與變化量,總結折疊問題的一般解法,然后引導學生將折疊后的圖形展開,認識到立體幾何問題與平面幾何問題的聯系,最終讓學生領悟并掌握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數學思想——化歸思想。開展類似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養成手腦結合,勤于實踐的學習習慣,切實變被動接受學習為自主發現學習。
三、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不斷反思的習慣
在創造性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還要消化這些知識,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敢于除舊布新、自我發現。傳統教學中接受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幾乎是學生學習的全部,但在創造性學習中,學生積極探索、不斷反思,自我發現、自我創新。如在“二次函數”一節的教學中,對于“當時,函數恒負,求的取值范圍。”這一題目的常規做法是用分類討論思想,轉化為求函數最值問題,使得其最大值恒負來解決,過程比較復雜。此時可以讓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探索總結新的解題思路,引導得出如下解題思路:化二次函數為一次函數,當時,函數恒負,求的取值范圍,從而獲得較簡便的解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變教學模式,注意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成為積極的探索者,在探索中不斷反思。通過探索發現新知,在反思中總結、升華,擴充、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最終實現自我創新,形成“探索——反思——創新”的學習模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發展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習慣
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贊可夫語)。也正像一句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創新”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其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習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方法。發散性思維,即求異思維,是一種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種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維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習慣,教師可以嘗試以下兩個途徑:
(1)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賴于學生的好奇心和知識面。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構思新穎、思維巧妙、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維護“童心”保持學生持久的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引導學生如何審題時可以利用這樣一道早期高考題:“三角三角,三角幾何共八角,幾何幾何?”做引;又如在“等比數列前項和”一節的教學中可設計“猴子分桃問題”(五子猴子分一堆桃子,怎么也不能均分成五份,大家約定,先去睡覺,明天再說。夜里,猴甲偷偷起來,吃掉一個,這時,它發現正好可以分成五份,便分好五份,把自己的一份藏起來,又去躺下了;接著,猴乙起來,也偷偷吃了一個,發現余桃也正好可分為五份,便分好五份,并藏起自己的一份;猴丙、丁、戊照樣炮制一番:吃掉一個,均分成五份,藏起自己的一份。問:總桃數最少為多少個?)作引;又如在立體幾何“空間距離和角”一節中可以設計“螞蟻爬墻問題”(正方形的地面與正方形的墻互相垂直,在正方形的中心處有一塊肉,一只螞蟻欲從點出發,爬到點,求螞蟻可走的最短距離。)作引。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科學、能動的安排學習時間,獲取高效的學習方法,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努力拓寬知識面,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提供學生想象的源泉,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2)組織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限制條件編題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善于合作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積極倡導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這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在創造性學習模式下,教師不再是教學的權威,而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樂于與學生合作,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成長,在合作中進步。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課題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認真對待,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評判,學會接受。筆者在“立體幾何初步”這一章的起始課中,就嘗試讓學生合作設計本章的學習方案,學生熱情非常高,主動分成四個合作小組:攝影組、圖片組、模型制作組、課件制作組;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各種圖片、實物、模型,然后歸納總結出棱柱、棱錐、棱臺的性質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作為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我們要不斷研究學生學習的特點,做出科學的分析,總結經驗,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創新精神的四有新人,造就更多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造福社會。這是信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的重要任務。
- 上一篇:城區和諧共建工程方案
- 下一篇:數學課堂探究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