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9 04:25: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論文

一.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案

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制定出來的。同樣,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搞好初中數學的教與學。學情,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能的客觀過程,它又可分為本質學情和具體學情。本質學情,指的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實際情況;具體學情,指的是一個學生或一類學生甚至一個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所反映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具體的學習特征。教師在鉆研教材、按新課標要求進行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基礎設計教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解決難點,克服教學工作中的主觀盲目性。

二.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的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上課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教什么,學生就死記硬背什么。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不一定吸引每一個學生,對講授內容已經掌握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這樣很容易開小差。而自控能力差、基礎差、聽不懂的學生更改變不了上課說話、睡覺或看小說的狀況。學生在這樣的“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情境中,養成了不動腦、不動手、不愛看書,過分依賴老師的被動學習的習慣。這既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更是違背了新課標的要求。因此,我們不應當把課堂當成教師的一言堂,而應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自覺主動地觀察、思考,并讓學生動手做、動口說。教師應鼓勵和啟發學生打破常規,對一個問題要從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尋求答案,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應有的培養與發展,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加強學法指導,積極開發學生智能

新課標要求我們不但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智力,而且要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擺在教學活動的首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埃得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自學的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加強學法指導。為此,應抓好以下幾個主面:如何看書、預習、聽課、做筆記;如何做作業、復習、小結;如何發現問題、質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學到廣博的知識,進而發展智力、提高能

四.及時反饋,提高教學效果

反饋,是為了使學生課堂學習的正確認知過程和結論得到及時的強化,使不正確的認知和結論得到及時的矯正。控制論中的信息反饋理論告訴我們,要使信息反饋達到預期效果,除了保證實現預期的正/負反饋的正確之外,反饋信息的相位(或時間延遲)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只有恰當時刻和恰當強度的反饋信息才能保證最佳反饋效果,信息反饋過遲,對于糾正大多數學生頭腦中的錯誤來說,基本上是無效的。所以信息反饋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把傳統的”教師背著學生改作業“變成課上改,把教師替學生改變成學生自已改,把重點改正本子上的錯誤變成重點改正學生頭腦里知識系統中的錯誤。教師課堂組織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復。形成性測試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缺陷,及時調整教學要求,制訂補救方案和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與學兩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研究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邵瑞珍等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3鄭金洲著《教育碎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4江山野《課程改革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內容提要]

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成為廣大數學教師關心的熱門話題。根據本人的實踐經驗,可從制定教學方案、發揮學生主體性、加強學法指導和教學反饋幾方面做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數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