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高等數學分層教學

時間:2022-04-19 03:40:00

導語:詮釋高等數學分層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高等數學分層教學

1對學生分層的依據

分層教學的首先一點,是怎樣對學生進行分層,筆者在參考其他學者的觀點,并根據自己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適合我院的分層教學策略。下面是具體的措施: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將全班學生區分為A、B、C三個層次,便于教師把教學難度確定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中。其次,根據我院學生的高考入學成績的統計資料,確定各層次人數比例大約各占總人數的17%、70%和13%左右。

學生的成績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有學者研究得出結論,高考分數可以作為大學生智育水平的一個標準,然而高考總分在一定范圍內的學生數學的成績取決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個人正確的學習方法。但是我們的分層,并不是全部根據高考的分數來確定的,如果由學校或教師簡單地根據學生入學成績確定學生分在哪個層次。這對學生來說是被動的選擇,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刺傷學生自尊,也會對學生心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應在學校充分了解、認識學生某些課程基礎水平的前提下,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聽取學生本人的意見,最后由學生自主決定。

因此我們的分層主要考慮到了三個方面:第一,學生的數學基礎;第二,個人自愿。充分兼顧到學生本人的興趣愛好和本人的意愿;第三,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公開分層。在開校之初給學生進行分班的指導工作,主要給學生講解我們為什么要分班、以及分班的原則。相應的由班老師(在我院班老師一般指導5-8名學生比較具有針對性)做好本組學生的分班指導工作。其次,在開校兩周之內允許學生自主的在該系的各個班級聽課,各個班級主要按照事先確定的教學大綱、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做到選擇之前心中有數。最后,為了更好的分層,可以設置調查問卷,于開校的時候發給學生,在兩周之后回收問卷,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考慮分班情況。該問卷主要是調查學生在中學時期的數學學習習慣、數學學習興趣、以及根據前段時間的走班聽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更愿意在哪個班。為下期分班做好準備。

基于此,我們可以確定分層學生的大致標準:A層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好,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考和自學能力較強,視野開闊,能將學到的基本原理“發散”到各種練習題和實驗中去。具體表現出來有較好的數學基礎,能發散思維,并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積極的配合老師教學,對數學有極高的學習熱情,有進一步考研究生的需要。B層學學生占學生中的主體,該層次的學生智力因素較好,非智力因素中等,有些小聰明,但學習上不是很專心,進取心不是很強,知識面較廣。C層生滿足如下特點:學生認知能力低,非智力因素欠缺,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意志品質較為薄弱。具體體現出來就是數學基礎薄弱,或學習數學沒有主觀的愿望。

2建立不同層次應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要根據學生教學層次的劃分把握好授課起點,處理好知識的銜接過渡,減少教學的坡度,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教學宗旨,讓所有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保證分層次教學目標的落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及其數學學習活動,不僅分析學生的特點,數學學習基礎,還要分析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學習困難成因,學習效果等。

2.1教學過程中,除了展現數學概念、定理發展的歷史背景,挖掘數學基本知識中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還要對所學的數學概念和定理,構造知識系統的思想體系,展示應用基本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尋找數學解題規律提升為揭示數學概念和定理的本質,如函數在一點處有極限、連續、可導是局部性質,而區間上單調性、有界性、最大最小值等都是整體性質,而中值定理的條件是整體性的,結論是局部的,從而揭示中值定理是通過局部性質解決整體問題的橋梁的實質。

2.2堅持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啟發式教學。首先,使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的能力,即把用普通語言表述的問題,用數學的語言表述為明確的數學問題,用不同的數學思維方法抽象為數學關系。對于問題解決是要求不同層次的解決,首先通過說理,使學生確認數學事實,不必要求嚴謹,其次,通過學生的操作得出數學結論,然后進行嚴格的證明和推理,從而使學生的數學現實逐步提高,盡量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展現他們創造力的舞臺,讓學生把學習知識、應用知識、探索發現、良好的科學態度與思維品質更好地結合起來,既讓學生看到數學命題的創造過程,又能探索證明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實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