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2-04 08:58:49
導語: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時期,這一時期的數學知識也體現了很強的基礎性,根據小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較為枯燥的數學學科教學,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課堂上,更不能做到高效學習,想要提高小學數學的教育質量和效率,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小學數學學科的實際特點,轉變教學模式。因此,為了適應新時代下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根據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不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本文結合現階段的社會理論實際,分析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發展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實際應用
情境教學法是根據建構主義的相關知識提出來的。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生觀,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同時認為一個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情境教學法作為新時代提出來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展示豐富多彩的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教學知識。
1創設有效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來源于英國應用語言學,他們強調情感和認知的相互作用,我們都知道,大腦的左半球主管邏輯性等較為理性的思維,同時也負責語言能力;同時,大腦右半球是較為感性的,主要負責情感,同時也是創造性和想象力的來源。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上課的過程,僅僅依靠教師的語言傳授和學生的聽覺感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只能發揮大腦一半的思維能力,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經說過,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即對知識的認識要從理性轉化到感性階段,因此,為了更好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將情感和認知相互作用,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講解傳授知識,而是要通過情境教學法,創設有效情境,展示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到新的環境氛圍中,注重情境教學法中的情感性和形象性,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生活場景,提高趣味性;同時與生活實際、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教學內容三維一體化,提高情境的真實性。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更能夠增強學生的人文內涵教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定有效情境,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效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掌握和了解不同的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由于情境教學法,將師生關系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能夠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的創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
2小組合作,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
數學來源于生活中,并且最終要應用于生活中,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相關的數學情景相融合,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情境教學法可以運用到數學教學的多方面,無論是在導入新課,還是在總結作業以及復習課程中都可以靈活多變的采用該方式。教師在課前選取相關材料時,一定要選取貼合生活實際,并且內涵豐富的感性資料,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者舉些生活實例與生活相貼近,比如在學習角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提問“一個桌子有四個角,當我們去掉一個后還有幾個角?”通過這樣的腦筋急轉彎,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開始,首先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注意力;在新課講授時,比如學習有余數到除法,教師可以把自己的班級作為具體例子:“全班有四十二個人,每十個人為一組分分為四組,還剩幾個人?”這種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班級作為實際例子進行回答,促進學生對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對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知識點加深興趣;在課堂小結時情景教學法也可以得到充分應用,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小組內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分別把自己當做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等,向本組內的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特征,這樣學生可以對各種立體幾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對節課的重難點也有更好的把握,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程度,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寓教學于游戲之中,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借助多媒體工具,利用聲頻、視頻等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營造和諧、生動的課堂氛圍。
3發揮學生主導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一個新知識的學習,我們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感知知識,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內涵,對該學科知識有一個簡要的認識和理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視覺感官優于聽覺感官,容易被較鮮艷生動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利用有效的情景教學法,引入適當的例子,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認識和了解知識,并且用于實踐。第二階段為理解知識,在簡單了解的基礎上,要將知識化為自身能夠運用的內容,融會貫通并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制造一些懸念,通過這樣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們帶著對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進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和追求中。第三階段為再現知識階段,在將外部知識轉化為自身知識之后,主要是要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適當的情境進行訓練,從枯燥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進生活,將數學生活化、實用化,真正做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
4結語
總而言之,經過這十幾年的實踐探究發現,情境教學法是較為適合小學數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適合新課改下的教學觀提出的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勾志來.論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35).
[2]肖雪花,羅燕玲.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2015(10).
作者:朱婷 單位:江蘇省沭陽縣張圩中心小學
- 上一篇:小學數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 下一篇: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