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怎樣浸潤數學課堂
時間:2022-12-11 09:20:21
導語:數學文化怎樣浸潤數學課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要處理好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與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強調數學與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
以此為導向,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融入了大量的以數學文化為背景的好題,不但考查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道德情操,真正做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些試題頻見于期刊,這里不再贅述。筆者主要收集了一些在高三教學中發現的好題,以饗讀者。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得到了特別的重視,教師應認真地把它滲入到數學教學中去,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感染,產生文化共鳴。使數學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第一,讓數學史進課堂,引導學生人格健康成長。
了解古今中外數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數學課中適當地融入數學史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在數學家們治學嚴謹、勇于探索和創新精神的影響下健康成長。例如,羅巴切夫斯基創立的非歐幾何,就是一個人類認識史上富有創造性的偉大成果,而這個重要發現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才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第二,讓數學思想進課堂,完善學生認知結構。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思維,教師在課堂中要用數學思想來統領教學,每一節課教師都應站在更高的位置,從數學思想的層面進行小結,讓學生再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無論試題如何變化,都能夠根據數學思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注意溝通各個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揭示教學內容里所蘊含的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
第三,讓數學美進課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數學知識中處處有美的存在,教師要發掘數學教材中美育的資源,恰當地引入數學學習中,把它完美地展現在課堂教學中,在享受到數學簡單美、和諧統一美、應用美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越來越簡潔、有序、嚴謹。
例如,歐拉給出的公式V-E+F=2可謂世界上最完美的公式,簡單美的典范,卻概括了無數多面體的共同特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領略到數學形式的簡潔,內容深刻,作用巨大。在學習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方差、標準差時,讓學生比較兩個隨機變量的期望與方差的大小,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和諧之美、應用之美。
筆者引用幾例以此說明數學文化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數學工作者重視,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筆者也呼吁: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挖掘數學文化,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為培養新時代新人共同努力!
作者:肖軍 單位:重慶市南開中學校
- 上一篇: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培養策略
- 下一篇: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安全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