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論文
時間:2022-02-06 10:51:00
導語:探求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無論從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從表面上看只是改變了教材,實質上是在改造人。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務必根據教學對泉及文本內容的需要,優化組合這些方式上好每節課。
關鍵詞:新形勢小學數學課程理念合作交流評價方式實踐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一講授新課一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于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可以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可以創設“操作”情境,提供參與條件;可以創設“討論”情境,營造參與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生動有趣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學生吹泡泡的情境。學生邊吹邊數教室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了。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么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著我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只貓沒有釣著時用什么數表示?用“0”表示。這樣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再比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為“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用“摘果子”。在講解認識時間時我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課題表示,使學生學習既不陌生,又不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2.合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角色,從“知識權威”的神壇上走下來,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次,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教師應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欲望,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學“用除法解決問題”課題時,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活問題情境;老師到商店購物時發現一種飲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種飲料一箱8瓶合計56元,老師想買一瓶飲料,買哪一種便宜呢?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與同伴的交流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主動完成意義的建構、創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并積極參與反思、修正自己行為的真正的人。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學習的本質優勢,教學設計應著重關注以下四條策略:①精選合作內容。②明確合作分工。③細化合作組織。④重視合作指導。
3.鼓勵算法多樣化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更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教師要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選擇那些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內容的呈現也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我首先創設“討論”情境,提問:老師想買一本定價32元的故事書。可是老師現在只有9元錢,老師至少還要在攢多少錢才夠買這本故事書呢?問題一出學生就急不可待地展開熱烈的討論,最后想出了6種解決問題的算法。有的學生說: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學生是這樣算的:12-9=3,20+3=23;還有的學生舉手說: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這樣選取生活中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想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4.運用知識實踐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讓學生在生活的空間中學習,在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中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自己涂一涂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后,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的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費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同時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學習活動,具有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以改變學生認知方式的單一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 上一篇: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相關問題綜述論文
- 下一篇:探究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