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藝術探討

時間:2022-07-16 02:43:56

導語: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藝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藝術探討

摘要:小提琴與鋼琴、古典吉他被譽為世界三大樂器,只有經受過系統性的訓練,能夠熟練掌握各種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演奏者,方可呈現出此種樂器的價值。本文對小提琴演奏中握弓、運弓、音準把控、揉弦、把位共五項技巧進行了介紹,圍繞小提琴舞臺演奏性質、影響小提琴舞臺表演效果的多重因素、解決影響小提琴舞臺演奏效果的有效方式等進行了綜合性的研討,希望為小提琴愛好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舞臺表演;舞臺演奏性質

小提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弦樂器,共由四根琴弦組成。在演奏時,一般由演奏者一手持弓,一手固定琴身并適當撥動琴弦,使弓與弦在摩擦的過程中發出動聽的旋律。小提琴在世界各國均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且已成為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不可或缺的樂器,被譽為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通常情況下,演奏人員需以一側下巴支撐琴身,故舞臺演奏小提琴是對演奏者技法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一、小提琴演奏技巧簡析

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在下列數個方面注重對技巧的掌控。

(一)握弓和運弓的技巧綜述

(1)握弓:①如上文所述,持弓手為右手。演奏人員需要將大拇指的指尖處緊緊與螺旋套(即弓根)貼合;②右手其他手指無硬性要求,只需保證能夠穩穩地執掌弓桿,并使手背處自然地呈現出弧形態即可;③手指前端可適當彎曲,目的在于使弓桿被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端處包裹;在此種狀態下,拇指與中指應該呈現出恰好相對的狀態;④小指的指尖可輕松地放在弓桿上,在演奏時,可根據實際需要,分別向前后移動(一般情況下,上弓狀態時,小指向前端移動,下弓狀態時,小指應向后移動)[1]。按照上述握弓技巧,演奏者呈現給觀者的感覺是:右手十分優雅且自信地握住琴弓,否則會令人產生笨拙、不協調之感。(2)運弓,即右手控制琴弓摩擦琴弦的過程。不同的運弓速度、透過琴弓施加于琴弦之上的壓力,接觸點位的選擇,三種因素疊加之下,決定小提琴演奏千變萬化的聲音。此間的技巧在于:①分弓:如果一弓只演奏單一的音,則需要保證該音的清晰、完整;②連弓:連續演繹多個音,需建立在演奏者對樂曲以及小提琴發音方式的嫻熟程度上;③頓弓:保證每個音清晰的同時,還需使觀者能夠聽出音與音之間有“斷開感”;④跳弓:使弓毛與琴弦之間拉開距離[2]。上述四項運弓技巧為演奏小提琴最基本的技法,演奏者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后方可掌握。

(二)小提琴音準的把控

音準既適用于歌手在演唱時所發出的音高,也適用于樂器演奏時的音高。通常而言,能夠與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合,即為音準。以小提琴為代表的弦樂器如果長時間處于演奏狀態,或是樂器周邊的環境溫度逐漸上升,均會導致琴弦更加松弛。在此種狀態下,弦樂器的音色必然失準,如果未能及時調整,將會嚴重影響演奏效果。一般而言,如果演奏過程有鋼琴伴奏,則應以平均律為準則;如果無鋼琴伴奏,則需使小提琴偏離平均律,趨近純律或五度相生律,方可滿足音準的要求。

(三)揉弦及把位的技巧分析

(1)揉弦:演奏弦樂器時,如果在樂曲行進至適當的時刻,對琴弦進行揉動,會極大地提升生動性。決定揉弦技法是否高明的核心因素在于如何控制手部速度、力度,進而使揉弦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在練習時,演奏者肘部的帶動式揉弦以及手腕處的一般式揉弦均不可或缺。具體而言:①基于手腕進行前后揉動時,主要發力點在于手腕,帶動手指的關節進行揉弦。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手指與琴弦的接觸位置不可在手腕的作用下發生移位,否則,不僅無法獲得揉弦帶來的效果提升,還會使整體損害整體音色。②練習手腕揉弦時,應當循序漸進,可先從3指開始,逐漸減少手指數量。③手臂揉弦的難度更大,需在掌控手腕揉弦的基礎上加以練習。此種方式的舞臺表現價值在于:提升樂曲動聽程度的同時,還可以增加舞臺表現力,帶動觀者的情緒。(2)把位:左手手指的位置并非永久不動,要求演奏者根據樂曲的進展進行更換。目前,效果較好的把位方式為空弦換把、同指換把等,需避免滑音的產生。

二、提高小提琴舞臺藝術表演質量的有效方式簡析

(一)小提琴舞臺演奏性質分析

1.小提琴的本質屬性探討現代小提琴由30多個零件組成,主要構件為琴頭、琴身、琴頸、琴軸、琴弦、琴弓、面板、側板、音柱等。其中,琴弦共設有4根,按照從高音到低音排列分別是E弦、A弦、D弦、G弦[3]。小提琴的琴身即為共鳴箱,總長約為35.5cm,主要由設計成特定弧度的面板、背板、側板粘合而成。一般而言,面板的制作材質為質地較為柔軟的云杉;背板及側板為質地較硬的楓木;琴頭及琴頸等均為楓木,指板為烏木。現代小提琴可分為電子小提琴和木琴兩種,常規意義普遍指代木琴。最為普及的演奏方式在于:①演奏者完成對琴頭下方的弦軸的調整后,左手手掌支撐指板下方,手指放于紙板上方;②將琴身尾端的腮托對準下巴,依靠頭部與左手臂的力量共同支撐琴身;③右手持有琴弓,控制其與微調器及琴橋(琴馬)下方處的琴弦進行摩擦,從而產生聲音。在舞臺表演中,除了小提琴演奏出的樂曲外,演奏者右手拉動琴弓、左手手指的變化均為演奏的一部分。比如演奏者在樂曲進展至高潮狀態時,右手拉動的頻率顯著增高,左手手指幾乎完全進入“跳動狀態”,配合節奏緊湊的樂曲,必然能夠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2.小提琴舞臺藝術呈現的特殊性分析小提琴舞臺藝術呈現的特殊性在于,小提琴本身僅僅是一種樂器,不具備任何情感。但需要演奏者將自身的情感、心緒等“注入其中”,構建兼具表演性和形象性的獨特舞臺藝術。首先,如上文所述,演奏者上肢的肢體語言,如右手拉動琴弓時,“進退”的頻率必須與樂曲呈現出的頻率高度一致(如果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則表明演奏過程必然出現中斷現象)。其次,小提琴這種樂器源自西方,而西方世界的舞臺表演強調“結合音樂講述故事”,由此誕生的舞臺劇、歌劇等藝術形式,其令人贊嘆之處在于,演唱人員唱出的歌詞,很可能受語言限制而無法聽懂,但透過樂器傳遞出的旋律,觀者也會感受出大致的含義。因此,小提琴舞臺藝術實質上可納入情感藝術演繹范疇,除了聽覺享受之外,觀者還可通過對演奏者上肢傳遞出的“語言”進行對照,真正融入舞臺[4]。

(二)影響小提琴舞臺表演效果的多元因素分析

1.演奏者自身生理因素的影響根據前文介紹的小提琴演奏姿勢,左右手臂的大臂處均長時間處于伸直狀態,小臂長時間處于彎曲狀態,加之腮托頂于下巴處,如果一首樂曲的持續時長達到數十分鐘甚至數個小時,則對演奏者的耐力必然造成極大的考驗。此外,在演奏小提琴的過程中,演奏者后背肌肉雖然處于視覺盲區,但該處的運動量比之前端有過之而無不及,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肌肉出現疲勞甚至拉傷,均會導致演奏水準下降。2.其他主觀因素造成的影響第一,演奏者對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掌控程度。所有樂器均要求演奏者具備一定的天賦,但能否“變現”取決于演奏者是否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思,在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內刻苦訓練。第二,演奏者對舞臺整體的控制力。在舞臺演奏過程中,特別是獨奏時,演奏者需要具備強烈的自信心,將自己視為舞臺的絕對掌控者,即樂曲旋律、肢體動作帶給觀眾的強烈震撼,均出自于自身。第三,樂曲是否具有系統性的“帶動能力”。在一些多種樂器混合演奏的曲目中,基于小提琴的音質,需要在樂曲進展至特定的時刻,以令人沉醉的旋律出現,不僅能夠令觀者感受到整體性,更能分析出小提琴的作用。比如在《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中,知名音樂人鮑比達以現代流行音樂旋律為唐詩《游子吟》配樂時,將鋼琴、古箏、長笛、小提琴容納其中。在第二樂章結束之后,向第三樂章轉進的過程中,出現一段長達20秒的純音樂時間,鮑比達進行了如下設計:首先,運用古箏的清脆聲音,使樂曲整體產生靈動、輕快之感,彰顯出母親在孩子成長時的溫馨、歡快;其次,緊隨古箏之后,長笛傳遞出完全相同的旋律,但由于音色的變化,聽者會感到孩子從幼年期成長至青少年,具備無限活力;再次,小提琴緊隨其后出場,依然是相同的旋律,但增加了一絲厚重之感,樂曲的高度已經上升;最后,鋼琴加入,帶動其他樂器,對作品進行升華。由此可見,樂曲本身是否具備帶動性,也會成為小提琴是否能夠融入舞臺環境,提高演奏質量的因素。3.客觀因素的影響第一,舞臺整體的設計效果對于小提琴演奏者造成的影響。舞臺的布局確實會影響演奏者的感覺。故演出開始之前,演奏者應該與現場導演充分溝通,確保演奏效果。第二,臺下觀眾對于小提琴的演繹效果以及樂曲整體產生何種回饋信息。樂曲本身攜帶情感信息,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容納對演奏者的解讀。因此,臺下觀眾在聆聽過程中給出的反饋是否達到演奏者的心理預期,很可能影響后續的演奏水準。

(三)解決影響小提琴舞臺演奏效果的有效方式

無論觀眾給出何種反饋,演奏者必須從自身做起,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對舞臺演奏的掌控能力。具體方法為:第一,注重對基本功的訓練。基本功是決定一切的先決條件,如果演奏能力不過硬,其他條件均無從提起。第二,注重對樂曲整體意境的深度賞析。前文提到,演奏的樂曲實質上是創作者及演繹者情感的載體。一首樂曲能否打動觀者,首先取決于演奏者自己是否真正注入了情感,對樂曲的整體意境是否能夠做到深度賞析。第三,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舞臺演奏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比如一些素質較低的觀眾很可能打閃光燈、突然大喊大叫等,作為小提琴演奏者,在任何情況下,均需心如止水,保證動作不亂、節奏正常。

三、結語

小提琴演奏需要一定的天賦,即雙手的協調配合,能夠迅速明確高深演奏技巧的原理,進而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不斷提高演奏水平。但日常練習與舞臺演繹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演奏者眼前呈現出何種畫面,一旦出現失誤如何迅速調整,樂曲旋律呈現出的情感是否會引動心緒變化,均是舞臺帶來的考驗。因此,演奏者必須不斷克服困難,向觀眾呈現出最好的自己。(作者單位:本溪市文化事業發展中心)

參考文獻

[1]馮巍瑋.簡析小提琴演奏中右手運弓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20(23):58-60.

[2]趙子瑜.小提琴舞臺表演的緊張心理解析及改善方法[J].藝術評鑒,2020(22):4-6.

[3]程晶晶.談小提琴演奏和表演藝術的幾點意見[J].北方音樂,2019,39(19):56+59.

[4]王媛.茶藝表演中的小提琴演奏藝術初探[J].福建茶葉,2018,40(02):123-124.

作者:王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