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20 11:35:00
導語: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十字文化是在紅十字事業發展過程中,紅十字工作者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進一步放大和提升形成以“人道為本、博愛為懷、奉獻為榮”的紅十字文化。紅十字文化弘揚的是人道主義思想,是一種價值觀念和社會主張,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的一種道德行為。本質上要求“以人為中心”,尊重“人性”,“人的尊嚴”,人的“自由意志”。衛生文化是指衛生事業在長期建設發展和醫療服務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衛生行業特色的社會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著衛生系統的整體風貌、人員素質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
衛生文化具有以下特征:①獨特性;②價值性;③共識性;④科學性;⑤人本性;人本性就是重視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的需求,自我實現,被尊重和尊重別人,關心他人等。英國著名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政治家霍布斯認為,人也完全是按照力學性質運動的機器:“心臟是發條,神經是游絲,關節是齒輪,情欲是動力。人的一切行為背后的規則是生命體本能地進行自我保護或提高自身生命力,所以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衛生工作是以人性化服務為前提,圍繞疾病預防,增進人類健康為目標。咋一聽好象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衛生文化特征之一就是“人本性”。“救死扶傷”,“人愛為懷”,“懸壺濟世”,都是醫療衛生行業的特點,其中不免也包含了衛生文化的內涵。“人道為本”的紅十字文化就充分體現衛生文化的“人本性”,就是要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施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博愛為懷”就是要更加廣泛地施行“人愛之心”。“奉獻為榮”就是要更加廣泛地奉獻于社會,以人為本做好人民群眾最需要的衛生服務等各項服務,解決好人民群眾最實際的困難和問題。這與“懸壺濟世”衛生文化相得益彰。
一、充分認識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的歷史淵源
紅十字運動有著百余年的歷史,紅十字精神貫穿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會活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早在戰爭年代,許多仁人志士活躍在戰場與災區,開展救死扶傷,救助災民和難民。在人道主義的救護和救助事業中做了許多有益社會的好事、善事,為人民作出了不朽的光輝業績。建國初期,由總理親自修改的中國紅十字會章程,明確了紅十字會是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到1985年紅十字會定性為人民衛生救護、社會福利團體。1993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紅十字會定性為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紅十字會法》規定的紅十字會宗旨就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和平進步事業。在法定的職責中也明確規定,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對傷病人員和其他受害者進行救助;普及衛生救護和防病知識,進行初級衛生救護培訓,組織群眾參加現場救護;參與輸血獻血工作,推動無償獻血;參加人道主義救援等都說明了紅十字精神和紅十字文化與社會大衛生,衛生文化存在著血肉聯系和密切關系。
二、切實找準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的結合點
“人道為本”,“人愛為懷”是紅十字文化和衛生文化的共同點,其實質都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重點是突出了“人本性”。人道主義是人類優秀的傳統思想,尊重人、尊重生命始終是人道主義的主題。我們開展的骨髓資料庫建設和廣泛性救護培訓工作,是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在社會化服務的結合點,這兩項工作都具有社會性的特點,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工程,單靠紅十字會或醫療衛生單位都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兩者結合,共同實施。紅十字會著重于組織協調,宣傳發動和資料管理;衛生單位側重于志愿者體檢,血樣采集和技術保障。
首先,為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開展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大家清楚地知道,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救治白血病的有效手段。我國有400多萬白血病患者,每年還有為數不少的新病例發生。為了拯救千千萬萬白血病患者的生命,鎮江市紅十字會已連續8年和鎮江市團市委、鎮江市衛生局共同開展了鎮年骨髓捐獻志愿者行動。截止2009年3月,采集入庫的血樣標本數已達10000人份,18名骨髓捐獻志愿者成功實現了造血干細胞捐獻(骨髓移植)。給白血病患者以獲得新生的機會,給患者家庭點燃了生命的希望。鎮江市這項工作一直走在江蘇省前列。市紅十字會也被江蘇省紅十字會評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先進單位。
其次,為保障社會生產力,積極開展初級衛生救護培訓。救護培訓是紅十字會的傳統業務。鎮江市紅十字會長期致力于社會性的救護培訓工作,多年來在社會機動車駕駛員,學校的學生,社區居民,公安干警,供電系統、礦山開采業等高危人群中積極開展“心肺復蘇和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四項救護技術”等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工作。共計培訓38.36萬人次,其中學生、居民、公安干警25.7萬人次,占培訓人數67%,機動車駕駛員培訓8.8萬人次,占培訓人數22.9%,導游、教師、醫務人員等其他人群培訓3.9萬人次,占培訓人數10%。近年還在許多外資企業員工骨干中開展救護培訓工作,為保障社會生產力,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三、努力踐行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為群眾服務
“博愛為懷”,“懸壺濟世”的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和“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的社會有許多人把“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作為自己行為的宗旨。愿意出來參與志愿服務,為社會作奉獻。他們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為減少傷亡而奔波;在災區和貧困地區中傳遞著人間的愛心與關懷;在無償獻血和骨髓捐獻中為危重病人送去生命的希望。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紅十字精神所在,是衛生工作者的責任。從救治汶川地震災區傷病員的事例中不難看出經紅十字文化與衛生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衛生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良好品格。
首先,能以博愛為懷,精心為災區傷病員醫治身心創傷。“5.12”汶川地震后,鎮江市紅十字醫院、江濱紅十字醫院等醫療機構接收了131位從四川地震災區轉來的傷病員。這些來自災區的傷病員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創傷。為讓這些傷病員得到有效的治療和休養,鎮江市政府和各醫療衛生單位做了周密安排。為了讓傷病員住好,吃好,治療好,全部安排到市三級醫院進行救治,住在高干病房,調集醫療技術骨干為其服務,給予最好的治療。災區傷病員和陪護人員在鎮所發生的醫療費用200余萬元,全部由紅十字會支付,不要傷病員掏一分錢。鎮江人民給予災區傷病員兄弟般的關愛,常有群眾自發地為災區傷病員送雞湯、送食品和生活用品。端午節那天,鎮江市紅十字會與社區志愿者給在鎮傷病員及陪護人員送去了價值2000余元的綠豆糕、524只咸鴨蛋、專門包了1250只粽子,為他們送去節日的問候和祝福,讓他們在異地他鄉同樣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真情。5月21日,四川安縣茶坪鄉災區來鎮江投親靠友的14位受災群眾在火車站受到市紅十字會和志愿者專程接站并為他們準備了價值3000余元的食品及生活用品,幫助安排臨時住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給予心靈上的安慰。
其次,能以奉獻為榮,大愛鎮江承擔起民族的賑災責任。地震給災區人民造成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受災人群身心受損害;生態環境受損害;個人和地方經濟受損害;社會機構和家庭受損害等。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是有著悠久歷史和良好社會聲譽的社團組織。在嚴重的地震災難面前,急災區人民所急,想災區人民所想,積極承擔起民族的賑災責任,也展現了大愛鎮江的風采。地震發生后,鎮江市紅十字會于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移動、聯通和文件等形式,向社會各界發出為四川地震災區緊急募捐的呼吁。從5月13日起,僅短短的一個月時間紅十字會就接待社會各界捐款數3000多筆,截止6月24日,為四川地震災區募集款物總計達3000余萬元,創紅十字會歷史記錄。我們靠什么?靠的是志愿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醫院的工作人員(醫生、主任、護士長)本身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們一下班就到紅十字會幫忙,還利用雙休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商場、車站、廣場、企業等開展募捐活動。他們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災區人民的愛,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也樹立了衛生人以奉獻為榮的光輝形象和風采。
- 上一篇:教育改革調查研究報告
- 下一篇:7月份教師三查三看學習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