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模式論文
時間:2022-12-17 04:13:00
導語:淺談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運用社會學調查方法,對我國大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為對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研究提供參考;為提高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水平提供一些有利的措施,引導居民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論文關鍵詞:體育消費,體育市場,消費結構
開展對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可以了解體育消費在我國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為體育消費市場生產和流通提供寶貴信息,正確引導居民體育消費,拓寬體育消費領域,促進我國經濟和體育事業發展。
l研究對象和方法
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5至50歲的城市有職業居民進行調查研究。采用PPS抽樣方法和簡單的隨即抽樣方法發放問卷,抽取北京、上海、福建(福州)、四川(成都)、吉林(吉林)、廣東(廣州)、甘肅(蘭州)、內蒙(包頭)9個城市。調查樣本量為1170人,回收問卷1085份,回收率92.73%,有效問卷759份,有效率70.41%。經專家鑒定,信度和效度較高,符合本課題研究的要求。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關于分析體育消費結構的理論基礎
西方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kow)強調,人們對不同層次的需要強度是不同的,而且是有序的,即人們首先要求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得以強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于體育消費結構分析,其啟發意義在于隨著人類需要層次的上升,人類消費結構有層次的變化,體育消費結構同樣也有層次的變化,表現為體育勞務消費比重上升,體育實物消費比重下降的趨勢,消費形式也將進一步多樣化。作為基本勞務產品形式之一的體育勞務,將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內容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成為人們日常勞務消費之一。
2.2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現狀
體育消費的結構是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過程中,不同類型體育消費的比例。為了便于調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證獲得數據的準確性,本文將體育消費的結構分成三大類進行調查:體育健身娛樂、體育比賽表演、體育實物產品(運動服裝、鞋帽、體育器材),結果見表l。
從表1可以看出,各城市居民體育實物消費、體育健身娛樂消費、體育表演消費的情況。總體上,體育勞務消費水平211.74元(體育健身娛樂、體育比賽表演)高于體育實物消費水平204.45元,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現狀相符合。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存在一些的特殊現象。
上海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年人均高達407.14元,體育比賽表演消費132.14元,是城市體育比賽表演消費總平均數的2.70倍。為了進一步剖析這種現象,我們對本次調查中一些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比較發現,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均高于其它城市,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數量與體育消費人口數量差異很大,而且,體育消費人口中的體育人口數量低,非體育人口數量高。根據這個結果推斷,上海市城市居民體育娛樂消費水平高。在本次調查中這種現象也得到了證實,上海城市居民經常參加體育的人口在9個城市中排在第6位。
吉林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自己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而言,120元也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在調查中了解到吉林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在9個城市中排在末位,但是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比較卻很高,如果將體育健身娛樂消費與體育比賽表演消費相加,認為是體育勞務消費,那么吉林城市居民體育勞務消費占體育實物消費122.21%,占家庭體育消費44.92%。出現這種結果不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廣州和北京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自己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而言,卻是一個低水平。如果按照上面的計算方法,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兩個城市體育勞務消費水平都應該高于或等于體育實物消費水平,但是調查結果與推斷恰恰相反。這又是一個違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特殊現象,雖然北京和廣州兩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是體育消費的結構與人們推斷的結果不同。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并非完全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不僅僅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同時也受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環境、城市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這些因素對體育消費的結構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2.3體育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
2.3.1城鎮居民歷年消費的結構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城鎮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逐年下降。這種下降趨勢反映出,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來維持基本生存條件——購買食品的支出下降,購買其它物品的可支配收入得到相應增加。還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逐年增加。此外,90年代以來人們對醫療保健需求開始顯著增加。1999年,我國醫療制度再次改革,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尤其是食品科學含量的增高,健康問題被推倒人們生活的重要日程中,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并不斷尋求科學的保健方法,這些為提高體育消費水平帶來了有利的契機,為改變體育消費的結構帶來了強大動力
2.3.2國外家庭體育消費結構發展情況
在經濟發達國家,體育消費已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這些國家居民體育消費并非從一開始就形成目前的結構,而是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從瑞典家庭體育消費情況可以得到證明,瑞典家庭體育健身的總支出,1992年比1985年增長了43.17億克朗,其中用于體育活動的開支,1992年比1985年增加了17.61億克朗,增長率184.02%;用于購買體育服裝、鞋帽的開支僅增長了15.95億克朗,增長率69、23%;用于購買體育器材的支出也僅增加了8.42億克朗,增長率62.56%。可見,近10年瑞典家庭體育勞務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于體育實物消費。這種趨勢也被多數國家體育消費支出結構變化所證實。
2.3、3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居民消費結構更趨合理,即物質消費支出比重下降,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不斷增加。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生存資料需求基礎上,更加注重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追求,參加體育健身、娛樂活動成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形式之一。隨著人們閑暇時間增多,生活方式改變,體育意識、體育健康觀念增強,對體育需求會明顯增加。據謝瓊桓等人在2010年中國社會體育的戰略構想研究中進行的抽樣調查,“1987年我國體育消費家庭年均體育支出49.67元,1992年54.83元,當時恩格爾系數分別為76%和69%;2010年恩格爾系數如果降到40—45%左右,則意味著有體育消費家庭的體育支出可達目前水平的5——6倍,在300元左右。”21世紀,居民體育需求迅速增加,體育消費結構也向合理化方面轉變,即在90年代體育勞務消費和體育實物消費并重的基礎上,逐步向以體育勞務消費為主,兼顧體育實物消費為輔的方向轉變。從本文調查中也可以看到,城市居民總體體育消費結構是體育勞務消費高于體育實物消費。未來體育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是以高收入、高文化職業人群為主導,逐步向以體育勞務消費為主,兼顧體育實物消費為輔的方向轉變。
3結論
體育消費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人們文化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總體上調查,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現狀相符合。但是,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存在一些的特殊現象,說明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還受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環境、城市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未來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是以高收入、高學歷人群為主導,逐步向以體育勞務消費為主,兼顧體育實物消費為輔的方向轉變。
- 上一篇:探求高校圖書館管理問題及創新對策論文
- 下一篇:政務服務中心幫扶工作年度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