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和諧社會背景下公民教育
時間:2022-12-09 04:42:00
導語:小議和諧社會背景下公民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時期。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民主政治體制的完善,信息化時代和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等社會變遷,使中國的社會發展和社會轉變處于十分關鍵的時期。一個現代化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為了使人生活得更為自由幸福,更為全面地發展自身,實現自身價值。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提升現代意識,培育現代公民。因此,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大力開展公民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和諧社會和公民教育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新主題,可以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把握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新變化的基礎上,為適應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而提出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總書記從六個方面歸納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布滿活力、安寧有序、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也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指向。或者說,我們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充分體現這六個方面的特征。
有關“公民教育”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并不統一,但總的來說,不外乎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培養良好公民的教育。從狹義上看,公民教育是指一種協調個人和政府、和社會的關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它是對每一個公民進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這是以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教育目標體系。
二、構建和諧社會和公民教育的關系
判定是否建成和諧社會的標準,除了是否具有較高的物質文明,還要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看公民教育的成就和質量。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公民教育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將公民教育工作納入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視角,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和諧思想密切相聯。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會”和“理想國”的構想。荀子說摘要:萬物各得其和以為生,各得其養以成。“和諧”和“中道”被認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人類歷史上多民族和諧共生的樣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歷來重視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事實上已經把公民教育納入了和諧社會的視域。.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明確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情況下,將公民教育納入其視野,也就順理成章了。
2.全面和諧社會的公民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無論是內容上。還是目標上。二者是一致的。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高公民素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總的來看,和過去相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和此相適應,要形成比過去更加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學技術和文化創新體制,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型社會,促進入的全面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較高的公民教育是相伴而生、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對公民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需要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全面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不斷促進公民教育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二者處于一個互動的良性循環之中。公民教育搞得好,就會增強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經濟和社會越是發展和進步,就越增強對公民教育的需求,促進公民教育的不斷發展。
三、和構建和諧社會相一致的公民教育的內容
1.科學發展觀教育。科學發展觀是引導和推動著發展的實踐朝著一定方向前進的指導思想。執政者的發展觀對于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功能。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對公民進行科學發展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科學發展觀是新的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順應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潮流,體現了我黨和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要教育全體公民樹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念,樹立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觀,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觀,樹立生態科技觀和科技生態觀。
2.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指培養受教育者熱愛祖國的思想和情感,使其立志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貢獻力量。現代公民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公民教育范圍內,但不把公民教育僅僅局限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范疇,在要求受教育者貢獻于自己國家的同時,還要求國家給予個體公民的權利。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富強興盛的精神動因。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宏大而系統的社會教育工程,明確了民族精神要和時俱進的培育思路。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公民教育范疇,需要強化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牢固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自覺將個人的榮辱得失和民族盛衰強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意識;需要倡導各民族團結和睦,平等互助,維護國家穩定,維護社會穩定的民族團結意識;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奮發圖強的民族自強意識;需要保護民族氣節、維護民族尊嚴的自尊自信意識。
3.民主法治教育。民主意識和法治精神是現代公民素質的體現,也是我國現代公民教育的基礎。實施公民教育,增強公民意識,重要的是喚起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這是公民作為政治社會或國家的平等成員的本質屬性所要求的。公民教育中的民主法治意識教育主要是培養主體意識和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參和意識,培養少數服從多數和尊重他人的民主習慣,要牢固樹立法律的無尚尊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辦事的觀念。要正確熟悉權利和義務、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紀律的辯證關系,做一個積極負責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做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4.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行為規范,是社會公共利益的反映,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公德教育主要是使公民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法、互助互愛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利益、遵守環境道德、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公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公民熟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依存關系,從而正確處理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關系,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四、構建和諧社會,公民教育的實施途徑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公民教育,要把積極推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重要的奮斗目標。公民教育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著主導的促進功能,社會的和諧發展對公民教育同樣也有促進功能。當今社會,教育的環境日益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征,面對復雜的新環境,公民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姿態來面對,在教育途徑和方法的選擇上要勇于開拓,大膽創新。
1.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教育內容。公民教育假如和傳統文化相脫離就會變成沒有根的東西,沒有根的東西也就沒有生命力。我國的公民教育能否真正擁有優勢和特色,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應有的功能,其關鍵環節在于能否真正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弘揚和創造性的轉化上。正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摘要:當今世界,文化和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強調,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2.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公民意識。在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學中強調單純灌輸,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公民意識的養成,非凡是公民的自我維權意識和創新意識教育,這是制約我國法制社會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在一個開放、尊重多元化的現代公民社會中,將公民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各門課程中,提高學生的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現代公民意識。
3.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實踐鍛煉。公民教育重在實效,它不同于文化課程的學習只側重于講解和傳授,而更側重于在理解的基礎上理性的認可和參和。如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學生以公民身份和角色積極參和校內外實踐活動;創設新問題情景,在答疑中進行公民教育;對重大的涉及公民教育的熱點新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通過具體公民及其事跡,即以榜樣和先進事跡來更好地啟發、感染教育對象;在活動過程中感到合作和秩序的重要性;模擬民主選舉場景;等等。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創新精神,而不僅僅只是思想傳承。
4.拓展教育渠道,實現德育創新。學校公民教育是社會公民教育的基礎,學校公民教育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改革公民教育課程為主線,改革公民教育辦法,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開展公民教育。此外,公民教育作為全民教育,它的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四周環境的影響,我們應該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注重營造公民教育的氛圍,保持公民教育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公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中,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發揮各方面的合力功能,搞好公民教育。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和現實性嚴重地擺在我們面前,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民主法制建設的完善和發展、社會的開放和公民參和社會事務機會增多等等,都要求我們不斷探究和探索有效開展公民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高全民素質。
- 上一篇:國資委反腐倡廉工作匯報
- 下一篇:情景喜劇熱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