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民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探討

時間:2022-09-07 03:25:38

導語:行政民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民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探討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又深化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十七大報告指出,和諧社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政府作為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導力量,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起著領導、調整和規范作用;公民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最終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和諧。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并且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政府能否依法行政、民主行政,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至關重要。政府實現科學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目標,必須正視行政不作為或行政亂作為狀況,調動廣大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是要充分保障公眾個體權利得到合理、合法使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以維護和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推進完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以落實,人民權益切實保障。因此,政府必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行政民主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為此,我們需要切實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擴大公民行政參與,強化民主監督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1]這一規定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原則,而人民當家作主更多地體現在人民群眾參加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上。公民參加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可以通過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的形式;可以提交書面意見、書面資料;可以通過書面和口頭辯論;可以通過陳述、申辯、控告、檢舉等多種途徑參與政府建設,參與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的制定,參與各種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進而直接或間接影響行政決策,監督政府權力的行使。可以說擴大公民行政參與是民主的根本。行政參與實質上是公民利益表達和利益選擇的過程,通過行政參與和平地解決利益沖突,實現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我國憲法也明確規定人民有權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勞動者管理國家,……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社會主義才能實現”。[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參與行政管理得到快速發展。這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擴大公民行政參與的同時要開展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民主監督是人民政協三大主要職能之一,民主監督作為一種自下而上、主人對公仆的非權力性監督,它是通過反映社會各階層的要求和愿望對黨委、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議、意見和批評來幫助黨委、政府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民主監督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和紀律的強制性,因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被一些領導人和工作部門所忽視。今年發生在我國6省15市的校園“毒跑道”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證。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3]在政協會議上也多次強調積極開展民主監督、推進民主監督,不斷提高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廣納群言,創造民主氛圍,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幾年來,隨著基層民主建設的不斷發展,民主監督力度的加強,不少單位的問題被群眾檢舉揭發,一批貪污腐敗分子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是有力的說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腐敗,民主監督要徹底擺脫過去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關鍵時候不要”的惡性循環。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真正把民主賦予公眾,讓公眾提出批評、建議無疑是行政民主真正的體現。

二、革新行政管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要將傳統行政體制下的官本位思想轉變為現代國家治理中的民本位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和目標依法行政。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從“命令與服從”轉化為“服務與合作”的理念,更好地保障公民權利、協調社會利益,為公眾和社會服務,把權力行政轉變為責任行政。當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國計民生管理公共事務,努力化解社會矛盾,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拓寬民意反映渠道,鼓勵群眾合理訴求為國家和社會的安定與安全維護公共秩序,使政府成為公共服務的決策者、提供者、組織者和維護者。目前,政府建設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點:1.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調動公眾參與政府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行政管理方式“多元化”防止使用命令式、強制性的管理手段,真正以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改革方向。2.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政務公開。科學界定行政審批范圍,政府要讓權市場和中介組織管理;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增加審批工作透明度;完善監督約束機制,確保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健全公眾訴求表達渠道和形式,加快電子政務建設,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持續推進政府職能向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方向轉變。3.實現行政決策民主化、法制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權在用,云在看”政府權利清單要上網,權利運行也要上網。人民群眾參與行政決策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加強對權力行為的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正如今年兩會上總理所言審批事項標準不一,政務公開加上互聯網,讓群眾少跑腿,還能夠辦成事,讓群眾像掃二維碼一樣清清楚楚、一覽無余。4.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部門職責體系。大部制改革理順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部門之間的權限,擴展社會部門職能,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行政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使行政管理改革得以突破和深化。

三、正確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大力推進公務員制度

行政首長負責制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種形式,它是適合于中國行政管理的政府工作責任機制,它由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首長對本政府或本部門的工作負全面責任的一種制度。行政首長在所屬的行政機關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本機關依法享有行使行政的最高決定權。對其內涵要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正確理解:其一、首長負責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具體體現,是與集體領導相結合的。它有效克服行政機關中政令不通、責任不明、上行下不效,相互扯皮和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風。其二、首長負責制實質上是個人負責制。行政首長的產生,要充分順民意、合民情,要將思想素質好、技術水平高、政治立場堅定的人員推薦到行政首長的領導崗位上。同時,行政首長要采取切實措施廣開言路、采納民意,調動公眾民主參政的積極性;行政首長要給予下級機關更大靈活性,便于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分工合作,減輕上級行政機關及其領導者的負擔,極大發揮上下級各自專長、知識和技能,相互取長補短,培養行政人才,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內部真正走向民主和諧。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科學而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制度的維持和推行又有賴于國民的政治素質,特別是國家公務員的政治素質。作為執行國家現代化建設重任的主體力量,公務員隊伍集干練、清廉、忠誠等思想政治素質于一身,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關鍵所在。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提高國家公務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德、能、勤、績、廉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公務員隊伍,是實現行政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關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振興所在。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發展仍舊不平衡,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法制還不夠完善,人們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許多年來封建“官本位”統治文化流毒依舊深遠。為此,我們一定要以生產力為基礎,循序漸進及時調整行政民主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有秩序的行政民主渠道,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平衡社會各部門利益,及時消除不穩定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各部門、各階層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劉美忠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五寨分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規范全書(第二冊)[M].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14.

[2]列寧.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3.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326.

[4]肖流軍.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現路徑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4).

[5]郭萬敬.協商民主理論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啟示〔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