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戰略布局凸現困境
時間:2022-05-22 11:15:00
導語:中國人口戰略布局凸現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盡管計生政策在人口數量的控制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為21世紀的中國甚至世界解除了一顆最大的"人口炸彈",但對人口數量長達30多年的人為干預,已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困境與危機。為了走出困境,中國政府已超越單純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思路,開始著手制定21世紀中國人口戰略。
68歲的段太通,是四川省遂寧市步云鄉的農民。20多年前,他響應國家號召,只生了一個女孩。當初整個生產隊有28個人領了獨生證,但后來又都生了小孩,他是生產隊長,要以身作則,就沒有生第二胎。現在,按照最新的國家政策,他和妻子將在每個月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每人50元獎勵,直到亡故為止。
這筆錢將極大地改變他的生活,因為女婿不肯養他,他和殘疾的老伴住在一起,每個月靠擺小攤賺的20多塊錢勉強過活。無論是說到當初的獨生子女政策還是現在的扶助政策,他都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對記者說:"黨的政策好。"
計劃生育政策新變局
——"跟共產黨走不吃虧"
今年3月,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公文稱,將對年滿60周歲、1973年至2001年間沒有違反計劃生育法規和政策的部分農民進行每月最低50元的獎勵扶助。4個月后,這項名為"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新政策在14個省及貴州省遵義市開始試點。
國家人口計生委高官接連出席國務院新聞會及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推介這一政策。8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親自給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農戶頒發計劃生育光榮證和一本家庭獎勵扶助存折,高姿態推進試點的進行。
新政策的推出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相當好評。香港獨立媒體《信報》引用專家言論稱,大陸這一舉動"昭示著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更加尊重人權。"
官方顯然對新政策寄望頗高。國家人口計生委的公文描述該政策的意義:"是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轉變的質的飛躍,是建立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重大突破。"這份文件甚至宣稱這一政策可以使農民"親身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覺得響應國家號召,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幫助,經濟上有實惠,跟共產黨走不吃虧。"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友華對這一制度的落實也評價頗高:"這標志著國家的計生政策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國家計生委幾十年里做了很多事情,我覺得這是最了不起的一件。"
此前大陸也曾對執行了計劃生育的夫婦出臺過各種獎勵優惠政策,但是其中不少要求由地方財政負擔,因此常常流于形式。此番中央則明確表態:這次獎勵扶助計劃的經費除去經濟條件良好的東部省份由省級財政包干,中部省中央承擔50%外,財政相對吃緊的西部省份將由中央承擔80%,并明確要求試點地區要將獎勵扶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有評論認為,此舉將大大加強這一政策的可操作性。
不過,陳友華也表示憂慮:"30年前就選擇只生一個孩子的人還是非常少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以后符合獎勵扶助標準的人數將呈現幾何增長,我們的財力是否能夠支撐,將關系到這一政策是否能夠保持持續性。"
30年國策,成效顯著,困境漸顯
建國之初,警告人口增長過快的馬寅初和積極倡導計劃生育的邵力子遭到批判,在"英雄母親"、"人多力量大"等觀念的灌輸下,大陸年均人口增長率一路飆升,甚至曾達到罕見的2.5%,8年內增長1億人。
1971年,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央開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具體政策要求:鼓勵晚婚晚育;鼓勵夫婦生育兩胎的間隔達4年以上;鼓勵少生育子女。這一政策既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張,又相當柔和,符合人口發展規律,因此至今學界仍有聲音呼吁現今政策能夠效法。
但到了1980年,面對接近10億的人口數量,中央了著名的"9.25公開信",正式提出"每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大陸的生育政策自此在實踐上變得嚴格。據鄧小平子女回憶,對子女向來干涉甚少的鄧也明確要求自己的子女:"你們每家只能生一個孩子,中國人口這么多。"
"這個政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首都經貿大學人口所教授張天路說,從理論上講,"一胎制"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社會壓力,在落實中更面臨巨大阻力,計劃生育工作在農村被稱為"天下第一難"。
1984年,被稱為"7號文件"的《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關于計劃生育工作情況的匯報〉》一度嘗試進行政策微調,適度放開了二胎及多胎的生育條件。
然而1990年人口普查大陸11億人口的數字震驚了高層。為了完成1980年提出的"到本世紀末把我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內"的目標,1991年,中央"9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要求全國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負責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嚴厲的"一票否決制"。
由此,大陸再度確立了剛性的生育政策,具體實施多依賴行政力量對違反計劃生育者進行處罰。
曾在四川擔任過農村計生干部的譚小秋對記者說:"那個時候,有的地方連續幾次在計劃生育評審中處在末尾,領導馬上被就地免職。你想想我們壓力有多大。"譚說,他們甚至不得不半夜三更把計生干事叫起來去抓"大肚子"。
嚴格的生育政策顯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有統計稱,"1971-1998年間,由于實行計劃生育,全國少生了3.38億人,為家庭以及國家節省了74000億元撫養費。"
盡管計生政策在人口數量的控制上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為21世紀的中國甚至世界解除了一顆最大的"人口炸彈",但對人口數量長達30多年的人為干預,已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困境與危機。
一方面,早期"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導致后來的計生政策以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為第一要義,此間矛盾主要集中在農村,主要體現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暴力事件和底層社會震蕩;另一方面,人口政策從松到緊的遽變,無可避免地帶來一場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嚴重的困境:性別比例失調,老齡化社會的撫養壓力,國民經濟發展后勁堪憂……而這一困境將覆蓋城鄉所有人群。
強制執行的"國策":來自西方的人權指責
王幸福筆下的幾十個案例,是中國廣大農村頻頻上演的計生工作悲劇的一個縮影。"一胎制"在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加上某些地方上的政策執行不當,導致超生游擊隊、暴力執法、人員死傷、上訪、傾家蕩產……不僅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痛苦,也令當地干群關系、黨群關系趨于緊張甚至對立。在有些地區,下鄉的計生干部甚至需要警力配合,否則根本無法進村或出來。
針對強制進行的經濟處罰,南京大學副教授陳友華更指出:"一些超生婦女本身就經濟困難,再對她們進行經濟處罰,她們的處境就更糟,母嬰得不到良好的營養。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出生兒童的殘疾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而幾乎從中國宣布計劃生育之日起,一些西方國家更對這一被中國官方宣傳為"百年大計千秋偉業"的國策表示極度不理解和強烈抵制。
據法新社華盛頓2004年7月16日電,美國國務院當日宣布,美國將連續第三年扣留原本要提供聯合國人口基金的3400萬美元的經費,原因是有人指控這些錢"在實施嚴厲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國被用在給婦女墮胎"。
事實上,自2002年起美國即以這一理由扣留這筆經費,至今已連續三年。聯合國人口基金為中國反復辯護和爭取,終告無效。
據1997年第4期《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發表的"論中美關系中的人權問題"一文顯示,"早在1984年,美國參議院就指責中國強迫墮胎、絕育和殺死嬰兒。1985年9月,美國國會又通過譴責中國實行強迫性墮胎的決議。美國的人權報告也污蔑中國的計劃生育是一項具有高度侵犯性的政策。"文中將"計劃生育問題"與"政治犯問題"、"司法制度問題"、"西藏問題"、"宗教信仰問題"并列為中美人權具體實施方面的五大分歧。
由于美國習慣將人權問題與對華關系及對華政策掛鉤,并最終影響中方國家利益,中國政府曾多次為計劃生育政策做出過辯護努力。1991年11月1日起,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開始發表中國自己的人權白皮書,此后10年間,共發表直接以"人權"命名的白皮書6個,并另外就具體問題針對性地發表了12份白皮書,計劃生育問題即是其中一個。
而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媒體對中國大陸計生"新政策"的叫好基本集中于"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也與中國力圖改變此一領域的國際形象有關。
4000萬光棍是誰惹的禍?
據官方最新透露的信息稱,大陸現在男女出生性別比高達117:100,即每出生100個女孩的同時會有117個男孩出生,在海南省,這個數字甚至達到135:100。而根據人口發展的規律,要保持人口的性別平衡,這個比例應該在105:100左右。過高的出生性別比意味著在2020年,大陸將會有4000萬男性找不到配偶,成為"光棍"。
男性比例過高,除了會造成婚姻壓力外,還會加劇性犯罪、、拐賣婦女兒童等現象的出現,并加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此外,香港《太陽報》報道指出:"2020年,是中國預期的和平崛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屆時如果中國真有4000萬光棍,恐怕和平崛起也會大打折扣。"
這一數字的公布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親自到中央電視臺接受這一問題的專題訪談。國家主席和總理都在相關會議上專門談及這一問題,并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在3-5年內遏制這一勢頭。
有觀點認為,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大陸執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對此,國家人口計生委高官紛紛在公開場合進行辯駁,認為這一現象與計劃生育政策"有一定的關系,但沒有必然的聯系"。他們以韓國盡管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出生性別比也曾達到過116:100為證,說明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儒文化國家重男輕女、姓氏沿襲的文化傳統。
"但是在過去,老百姓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過多生來實現,"大陸某學者指出,"實行計劃生育,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后,他們會更多的選擇通過流引產,只生一個男孩。韓國雖然也出現過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的現象,但是那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我們這里面政策的客觀因素更多一些。"
南京大學的陳友華在德國讀書時發現,歐洲國家為了解決自己的人口性別比例失調的情況,曾經開展了"引進新娘"的項目。但是他認為這種方法并不適合中國,他說:"大陸已能肯定至少會有4000萬光棍,這個數字太龐大了。而且我的朋友到地方上調查時看到了不少貧窮的''''光棍村'''',這甚至會對中國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形成沖擊。"
高科技如B超顯然被濫用,很多夫婦在分娩之前先通過這種手段鑒定是男是女,并決定是否墮胎。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張維慶對媒體說,希望在刑法修改時,對用B超進行嬰兒性別鑒定和人工中止妊娠的行為進行"法律上的嚴厲打擊"。
從人多力量大到老齡化問題嚴重
當"MadeinChina"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堅信中國即將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理由之一是中國儲備了極為豐富的廉價勞動力。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使新出生的人口和老齡人口比例都很低,整個社會的撫養負擔降低,且勞動力供給充足,這就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機會。在人口學上被稱為"人口紅利"。現任國家人口計生委政策法規司司長的于學軍撰文稱,中國的人口紅利時段為從1990年開始,到2030年結束,前后持續大約40年。海外有觀察者甚至將中國的經濟發展歸功于中國的人口紅利,而歷史上,"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崛起幾乎無一不是利用了這一"紅利"。
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數字顯示,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8811萬,占總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齡結構的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日方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表示:"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僅用30年就進入了人口紅利的階段,但正因為如此,同時也就面臨著人口的老化,人口紅利也就消失得快。"
"現在享受紅利越多,以后償還的就越多。"陳友軍說,"這是我們厲行了30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回報,但是當今天龐大的青壯勞動力進入老年后,就會變成巨大的壓力。"
日本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曾經歷過類似的人口紅利時期,盡管當時日本就已經未雨綢繆地建立了相當完善的社會保障和養老體系,但是當日本進入老齡社會后,在面對巨大的撫養壓力時,這些體系仍顯得捉襟見肘。
今年5月14日,迫于媒體壓力,小泉的私人秘書飯島勛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認,小泉在1980-1986年期間沒有繳納養老保險金。而日本媒體的調查發現,在日本眾參兩院全體國會議員725人中,共有112人存在未繳納國民養老保險金的問題。日本國民對其社會保障和養老體系的普遍失望,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的情況顯然更加嚴重,據勞動保障部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大陸幾近3/4的勞動者沒有養老金,在農村,公共養老金制度覆蓋的比例僅為11%,多數人完全依靠沿襲了幾千年的家庭贍養方式,幾乎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日方發出警告說,歐美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萬美元之間,而我國人均GDP去年才剛剛邁上1000美元的臺階,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老齡化問題將更為嚴重。
中國人口戰略走勢
顯然,僅僅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無力幫助中國走出現有困境。2003年3月,原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求從人口戰略高度綜合研究人口問題。
剛剛調入國家人口計生委任政策法規司司長的于學軍,對計生委的更名給予高度好評。采訪中,他對《鳳凰周刊》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不能沒有專門的人口機構。而在此之前我并不認為中國有專門的人口部門,計生委只負責計劃生育,公安部也只負責戶籍管理。"
據他介紹,更名之后,國家人口計生委成立了"發展規劃司",專門負責人口戰略研究。
今年年初,有120多名院士和專家、學者參與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正式啟動,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健敏在座談會上要求在研究人口問題的同時,要進行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的相關研究。
這項規模龐大的研究計劃包含3個課題,21個子課題。于學軍說,這項研究,將指導未來中國的人口戰略,作為政策法規司司長的他,也在等待這項研究的成果。
不過,作為政策制定者的于學軍說:"制定生育政策一定要非常謹慎,稍動一點,就會引起人口的巨大變動。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50年代和80年代的教訓了。人口生產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人生出來,就不能回去,所以政策的修改,要慎之又慎。"
面對學術界和媒體的聲音,于說他要保持冷靜。至于是否會在近期對生育政策進行調整,于學軍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還要等待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我現在心情也很復雜,"于學軍說,"就像等待著要撥開迷霧。"他說,他目前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而是如果政策制定或者調整失誤,給老百姓帶來損失。
但是,于學軍說,肯定可以確定的是,計劃生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是一定要改革的。在于學軍的預想中,計生工作方式有四個階段:以處罰為主;獎罰并重;以獎勵為主;不獎不罰。于說,最終的目標是人口問題變成個人行為,政府不干涉,就像現在的發達國家一樣。他說,明年他們將在計生工作方式的轉變上,繼續推出一系列措施。(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