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4 08:15:00
導語: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現代管理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日益成為企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贏得了人才就贏得了企業持續發展的后勁。只有實行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案,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才能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本文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定義出發分析人力資源管理的開發、利用、管理三方面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階段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經典理論進行評價,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去制定,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
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指的是為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論,通過不斷地獲得人力資源,對所獲得的人力資源進行整合、調控及開發,并給予他們報償,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這個定義所揭示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內涵有如下幾點:
第一,從開發的角度看,它不僅包括人力資源的智力開發,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質和道德覺悟的提高;不僅包括人的現有能力的充分發揮也包括人的潛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從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對人力資源的發現、鑒別、選擇、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從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資源的預測與規劃,也包括人力資源的組織和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將成為現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經典理論解析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并不斷發展的,早期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主要是針對人的性質和人的行為而進行的,這些理論大致可以分為科學管理、行為科學、權變理論三大流派。隨著民主意識的提高,現代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主要是針對人自身價值及其實現來進行的。
(一)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綜述
1、科學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認為,只有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他系統的闡述了科學管理的思想。①對工人提出科學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時,提高工效;②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晉升;③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使工具、機器、材料標準化,并對作業環境標準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④實行具有激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⑤管理和勞動分離。
科學管理理論首次運用了科學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錢為主要激勵要素的激勵理論。然而,科學管理理論由于沒有考慮員工的感受,僅僅把員工作為和機器設備一樣的生產資料來對待,使員工開始對工作產生不滿,從而影響了其激勵效果的發揮。盡管科學管理及其相關理論由于時代的局限存在許多在今天看來是相當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將科學管理的觀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勞動生產率以及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說明通過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和工作績效,從而達到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為科學流派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GeorgeEltonMyao)等人進行了著名的霍桑試驗。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的對于人的假設,表明了影響生產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團體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據此,梅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①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②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必須注意與正式組織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滿意度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首要條件,高滿意度來源于物質和精神兩種需求的合理滿足。
行為科學通過對個體、群體以及組織在工作中行為的研究,說明它們是如何影響個體、群體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生產績效的。組織行為學的發展使人事管理中對個體的研究與管理,擴展到了對群體與組織的整體研究與管理,人事管理的實踐也為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組織行為學中的激勵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產生了一些當代激勵理論,如麥克里蘭(McClelland)的成就動機理論,亞當斯(Adams)的公平理論和弗羅姆(Vroom)的期望理論。它們對人事管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
3、權變理論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權變領導理論”,開創了西方領導學理論的一個新階段,使以往盛行的領導形態學理論研究轉向了領導動態學研究的新軌道,對以后的管理思想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型,他認為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決于所處的環境是否適合。菲德勒相信影響領導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個體的基本領導風格。他認為領導風格是與生俱來的——你不可能改變你的風格去適應變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領導者的有效性實際上只有兩條途徑:替換領導者以適應環境、改變情境以適應領導者。
菲德勒模型強調為了使領導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樣的領導行為,而不是從領導者的素質出發強調應當具有什么樣的行為,這為領導理論的研究開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著一種絕對的最好的領導形態,企業領導者必須具有適應力,自行適應變化的情境。同時也提示管理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領導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經得到大量研究的驗證,雖然在模型的應用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LPC量表的分數不穩定,權變變量的確定比較困難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實踐中還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新發展中的經典理論論述
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人力資本之父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他的人力資本理論有五個主要觀點:
第一:人力資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現為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狀況)價值的總和。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勞動者的數量、質量以及勞動時間來度量。
第二:人力資本是投資形成的。投資渠道有五種,包括營養及醫療保健費用、學校教育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擇業過程中所發生的人事成本和遷徙費用。
第三: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資的增長無疑已經明顯地提高了人們的工作質量,這些質量上的改進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關鍵。
第四: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佳的投資,人力投資的目是為了獲得收益。
第五:人力資本投資的消費部分的實質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質的耐用性消費品更加經久耐用。
在舒爾茨之后,又有加里•S•貝克、愛德華•丹尼森等人在繼續深入研究人力資本理論,得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
第一,舒爾茨把教育作為生產過程的單獨因素,而丹尼森則認為教育不是生產中的單獨因素,是生產中人力因素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資指的是受正規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識增進”是人力資本的組成部分。所謂人的“知識增進”,主要包括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質量和畢業后自學、進修所獲得的知識;人的知識擴大的存量;知識應用延續時間的減少等。
第四,正規教育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認為各級教育程度就業者的工資差別,相對于經濟增長貢獻的差別,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資本中起作用,因為除教育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賦、才能、工作經驗等因素。
2、職業生涯理論
美國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齡段面臨的問題和職業工作主要任務,將職業生涯分為9個階段。
第一,成長、幻想、探索階段;第二,進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礎培訓;第四,早期職業的正式成員資格;第五,職業中期;第六,職業中期危險階段。;第七,職業后期;第八,衰退和離職階段;第九,離開組織或職業—退休。
埃德加•施恩認為,職業規劃實際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天資、能力、動機、需要、態度和價值觀等慢慢地形成較為明晰的與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施恩還說,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越來越了解,這個人就會越來越明顯地形成一個占主要地位的職業錨。所謂職業錨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或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施恩根據自己對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種職業錨:技術型、管理型、創造型、自由獨立型、安全型。
正如許多其它分類一樣,以上的分類并無好壞之分,之所以將其提出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并據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
三、人力資源開發與戰略規劃
人力資源開發與戰略規劃是對未來人員的需求和供給之間可能差異的分析,在預測未來的組織任務和環境對組織要求以及為完成這些任務和滿足這些要求而提供人員的管理過程,實質上就是在保持組織與員工個人利益相平衡的條件下,使組織擁有與工作任務相稱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資源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企業發展戰略并結合部門的具體目標來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規劃與開發計劃
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按時間可分為中長期計劃、年度計劃、季度計劃;按范圍可分為公司總體規劃、開發與部門規劃。
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規劃應該包括總計劃、職務編制計劃、人員配置計劃、人員需求計劃、人員供給計劃、教育培訓計劃、人力資源管理政策調整計劃、投資預算等。一般的人力資源規劃可以只包括人員配置這方面的計劃,即人員增長、人員補充、人員調配和員工離職等方面的計劃。
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總計劃:人力資源總計劃陳述人力資源計劃的總原則、總方針、總目標。
2、職務編制計劃:陳述企業的組織結構、職務設置、職務描述和職務資格要求等內容。
3、人員配置計劃:人員配置計劃陳述企業每個職務的人員數量,人員的職務變動,職務人員空缺數量等。
4、人員需求計劃:通過總計劃、職務編制計劃、人員配置計劃可以得出人員需求計劃。需求計劃中應陳述需要的職務名稱、人員數量、希望到崗時間等。
5、人員供給計劃:人員供給計劃是人員需求計劃的對策性計劃。主要陳述人員供給的方式、人員內部流動政策、人員外部流動政策、人員獲取途徑和獲取實施計劃等。
6、教育培訓計劃:包括教育培訓需求、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考核等內容。
7、人力資源管理政策調整計劃:計劃中明確計劃期內的人力資源政策的調整原因、調整步驟和調整范圍等。
8、投資預算:上述各項計劃的費用預算。
(二)制定穩定和靈活統一的人才戰略規劃與開發對策
一般的人力資源開發與戰略規劃還要同時注意其戰略規劃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統一。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必須是企業整體戰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人力資源戰略就是聯系企業整體戰略和具體人力資源活動的一座橋梁。
1、企業內部的經營方向和經營目標
人力資源規劃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是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針對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資源規劃。在企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需要制定人員擴張的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這個時期的人力資源規劃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是為了企業的壯大和發展;在企業轉型期則需要制定戰略性的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在這個時期制定人力資源規劃特別要明確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重點要考慮的是企業未來是增員還是減員等;另一方面,還要求企業管理層和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長遠目標和寬闊的胸襟,從企業長遠發展大局出發,協調好勞資關系,做好企業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業的穩定發展期則需要一個穩健的人力資源規劃,其主要內容更多考慮的是以公司穩定發展為前提和基礎的,當然這個時期也可考慮人員淘汰方面的人力資源規劃,以便為未來企業的再造期做好準備;在企業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員擴張的人力資源規劃,主要考慮的是人員招聘方面。
2、企業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慮的是地域因素對人才引進方面的影響。盡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資環境的改善,薪資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離散的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對人員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強的影響。所以在制定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時,需要重點考慮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企業人員擴張的影響。
當然,對于地域占據優勢的企業,在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方面的工作時,則需要考慮一些本地人力資源政策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人力資源的影響,這包括國家對于人力資源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對于人才的各種措施,如國家各種經濟法規的實施,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以及地方對于人力資源和人才的各種政策規定等等。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必定影響企業內部的整體經營環境,從而使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政策也應該隨著有所變動。
在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時,要特別考慮到動態這一因素,而不能簡單地將人力資源規劃理解為靜止的數據收集和一勞永逸不變的應用。規劃的制定要考慮時間、環境以及數量等因素。而這些都是會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3、建立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資源管理的思想,對業務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問題可能出現在哪個環節,再去有重點地建立起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并通過這一體系,將企業政策、管理、培訓教育等內容傳遞給企業管理者與員工。這一體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訓開發體系。
②績效管理體系。
③建立激勵體系,保障員工長期利益。
④引入或開發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
4、確保企業人力資源保障
企業的人力資源保障問題是人力資源計劃中應解決的核心問題。它包括人員的流入預測、流出預測、人員的內部流動預測、社會人力資源供給狀況分析、人員流動的損益分析等。人力資源預測應注意的方面:
①企業人力資源政策在穩定員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場上人力資源的供求狀況和發展趨勢。
③本行業其它企業的人力資源。
④本行業其它公司的人力資源概況。
⑤本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人力資源需求趨勢。
⑥本行業的人力資源供給趨勢。
⑦企業的人員流動率及原因。
⑧企業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狀況。
⑨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狀況。
只有有效地保證了對企業的人力資源供給,才可能去進行更深層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
四、學習心得
在世界經濟步入新經濟時代的過程中,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工作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理念的變革,新經濟時代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對人力資源開發與規劃工作的要求空前提高。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學習,我深深認識到在制定人力資源開發戰略規劃時更多的要考慮一些可變因素,充分結合企業實際,綜合考慮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外部動態因素的影響才能夠制定真正適合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規劃。
- 上一篇:就業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演講稿
- 下一篇:經貿局促進工業經濟增長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