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8 08:57:00

導語: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并且有變得更加復雜和棘手的趨勢。從根本上講,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取決于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它無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是推動小康社會的建立,以至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意義。

〔關鍵詞〕人力資源,“三農”問題,解決

近年來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做了不少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發展、緩解了農民貧困和改善了農村條件,但遺憾的是,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并且大有隨著形勢發展而變得更加復雜棘手的趨勢。這就使這一問題繼續成為阻礙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成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眾所周知,三農問題的核心和焦點是農民問題,所以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講,解決這一問題最終將取決于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認識到這一點,無論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還是對推動小康社會的建立,以至于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意義。

一、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

首先,農村人口數量巨大,人力資源結構失衡。我國7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總數已19億,其中有近2億剩余勞動力。此外,我國人口每年大約又以13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且絕大部分在農村。由于人力資源開發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國人口以低級勞動力為主體,并且人力資源結構嚴重失衡。根據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人口受初中教育的統計分析,農村比例分別19.5%、8.0%和5.0%,這種結構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其次,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質普遍不高。中央早在20世190年代就提出了“科教興國”、“科教興農”的戰略,但多數地方尤其是農村落實極為不力,致使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學文化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據全國農業普查辦公室公布:2000全國5614719萬農村住戶從業人員中,文盲半文盲占14.01%;小學文化程度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38.04%;高中文化程度占5.07%;中專文化程度占0.57%;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0.16%。農村住戶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6.66年。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目前已達到12年以上。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缺乏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反映了我國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落后與薄弱。

再次,農村教育經費不足,投入機制不活。農村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國家對農村教育投入較少和“以縣為主”投入與管理的農村教育體制,一直是制約我國教育整體推進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國人力資源不能充分開發利用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多年徘徊于2.5%~3%之間,低于發展中國家4%的平均水平。在如此少的公共教育經費中政府又將經費更多地投向基礎好、容易出成績的城區學校,能夠分給農村教育的經費更是少得可憐。一些農村中小學布局不夠合理,尤其是新形勢下支撐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長期拖欠教師工資,中小學日常運轉經費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設所需的必要資金得不到保證。加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或者說辦學定位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導致農村職業教育近幾年招生難、辦學難、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突出。

二、目前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造成農村發展的滯后。這不僅表現在農村社會發展大大落后于整個社會和時代的進步,而且與農村經濟發展也嚴重脫節,由此造成農村中的一些社會問題不僅突出,而且尖銳。首先,教育落后帶來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滯后。近年來一些封建迷信活動重新泛濫,不少曾經銷聲匿跡的愚昧腐朽的習俗和惡習又冒出來,影響了農村的社會風氣和正常生活。其次,農村基層組織癱瘓、半癱瘓。由于群眾民主意識淡薄,制度建設遲緩,現階段許多農村基層組織癱瘓、半癱瘓,連群眾會議也開不起來,有的地區情況更嚴重一些。社會秩序不穩定,反過來又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和發展,是農村產生眾多問題的重要原因,已經引起中央和地方的憂慮,成為一個亟需根本解決的嚴重問題。第二,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由于我國農民受教育年限短,農業職業教育普及率低,而且多數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表現出消極態度。據統計,20世190年代我國每年產生7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只有30%~40%得到推廣,10%得到廣泛應用。這就使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一直在42%以下,而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和地區卻都達到了70%~80%。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較差和由此引起的農業科技落后,造成“科教興農”出現了農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村教育“三個斷層”,這說明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強大制約因素。

第三,制約農民生活的改善。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升極和新興產業興起,社會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領域將越來越窄,低素質勞動力就業領域越來越有限,這將給農民轉變為市民增加難度。如果這部分農民進城后,沒有獲得相應的工作崗位,或沒能得到和市民相當的勞動報酬,又沒有一定數量的貨幣積累,就會成為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從表面上看這部分農民是進入了城市,但是從享受城市文明,從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角度看,這部分農民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只能是我國通常所說的農民工而已。因此,只有加強農村文化基礎教育和技術培訓,從整體和長遠上提高農民的勞動素質和科技素質,使他們具備相應的知識水平和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最終使他們在競爭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持久提高,也才能逐步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首先,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第一,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2002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僅為38%,不僅比發達國家低40個百分點,就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19個百分點。當前,農村城鎮化水平滯后,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慢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慢的癥結所在。所以今后要逐步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樣,可以通過帶動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和農民收入水平增長,來更好地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第二,進行制度改革,消除農民流動的桎梏。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各項歧農政策在城鄉之間豎起一道屏障,農民不能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農民被束縛在原本就很狹小的空間內,這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人力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因此,要盡快改革限制農村勞動力資源流動的各項不合理制度。此外,要在農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這樣農民的生存問題不再僅僅依靠土地,使農民愿意離開土地轉變為市民。第三,推進農業產業化。實施科技興農方針,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深化農業內部就業,解決當前農村富裕勞動力和人力資源開發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使農村富裕勞動力形成可靠的職業轉移,使農村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開發。

其次,實行計劃生育,促進優生優育。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優化人口結構為宗旨的計劃生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特別要加強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優生優育。同時,還應該幫助搞好人口優育工作。

再次,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大力推進農民知識化進程,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而加速人力資源開發,就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今后要逐步構建以農村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以及農村成人教育為基礎的農村教育體系,以更高層次地搞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第一,要增加對農村教育基金的投入,變現行的教育投資單一化為多元化。在農村費稅改革中,要加強縣級教育經費統籌,加大政府對辦學的投入力度,使政府對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投入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強化,以保證經費來源。第二,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要渠道,也是從整體和長遠上提高農民素質的根本途徑。要通過增加教育投資、建立農村教育發展基金、擴大籌資渠道、實施希望工程、拓展辦學形式等途徑,使農村基礎教育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有一個顯著的發展,努力實現大規模、大幅度地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第三,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要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要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舉辦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文化培訓班,對農村勞動力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與再就業的技能培訓,科研、教學單位及其技術專家也要經常深入農村的田間地頭和工礦城鎮,開展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技術示范、技術咨詢、技術指導,在指導農村勞動力解決技術問題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提高技術技能。最終通過多種措施的有效結合,大幅度提高農民知識化的水平,為農村和城市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技術農民和企業工人。最后,探索勞動力資源品牌化。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技術的進步、城市結業壓力的增大,打工難現象日益凸現,有些人甚至會無奈地回流農村。要解決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難題,筆者認為必須實現勞動力品牌化,提高地區人力資本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各地勞務輸出的特色不一樣,農民工具備的技能也不同,如江浙的農民工以巧手聞名,制造的家具新穎漂亮;河南的農民工善于搞建筑,木工、瓦工是他們的長項等等。因此,勞務產品只有形成品牌,才能讓勞務者獲得更強的競爭力。據《天府早報》一年多前的報道,國家商標總局已正式受理“川妹子”商標注冊申請。筆者認為,將這一品牌注冊成當地的一個保姆家政品牌,是當地政府觀念的進步,讓廣大勞務者在品牌的“包裝”下獲得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可以達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目的。

總之,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認真把握“三農”問題的核心和本質,全面認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根本意義,正確處理其中的各種矛盾,爭取早日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