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人力資源結構影響論文
時間:2022-09-14 10:01:00
導語:教育對人力資源結構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過了改革開放以后的快速發展,廣東經濟增長方式逐漸從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轉變為高效率、節能型的集約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不斷優化升級。然而,廣東的人力資源結構與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不相適應,集中表現為人口素質的整體水平低。文章從廣東省產業結構轉型下的人力資源結構分析出發,對廣東省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繼續教育;農民工
一、廣東產業結構轉型及發展趨勢分析
2006年廣東經濟發展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飛躍。量的增長表現為經濟總量上升至全國的1/8,人均GDP跨越3500美元,財政總收入增加到全國的1/7;質的飛躍則由一組下降的數據來表現:分別為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新增億元GDP所新增建設用地“四個指標的下降”。這正體現了廣東經濟正逐漸步入質量型、效益性的增長軌道。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快速發展,雖然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但經濟增長方式還是屬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狀態。現在,資源問題成為廣東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近幾年,廣東著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改變過去靠投資拉動、靠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釋放創造能量,逐步進入創新拉動經濟增長、推動能耗下降階段。
二、廣東省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現階段,雖然廣東的經濟發展還處于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業門檻較低的發展階段,但隨著廣東省政府逐步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改革,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向高端化發展,對用工的要求會逐步提高,特別是對高素質的人才需求會更加明顯。廣東省現階段的人力資源結構狀況,對于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求,形勢是比較嚴峻的。
(一)廣東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從受教育人口看,廣東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向中高層次方向發展,但文化程度低的人口還占絕大多數。五普資料顯示,全省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57.94%,在全國只排在第八位,遠遠低于北京的77.50%和上海73.45%[1]。再從大專以上人口比重來看,廣東只有3.88%的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在全國排在13位。這說明了廣東省高層次人口比重偏低,人才儲備不足。與總體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現狀相對應的是,從業人員的素質也存在同樣問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比例高達78.3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48%,大專及以上的占5.13%,雖然高中及大專這兩個層面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相比北京、上海、遼寧、江蘇要低[2]。
(二)高素質人才、專業人才匱乏難以適應產業結構轉型要求
人才數量與質量是決定高新技術產業增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最直接地體現為人才的競爭。廣東的高素質人才、專業人才是明顯匱乏的。從五普及全國R&D資源清查統計,廣東每10萬人口擁有大學文化程度3560人,不僅遠遠低于上海的10940人,而且還低于全國3611人的平均水平。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與工程師分別為26人與17人,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蘇。從國際看,廣東每萬名勞動中R&D人力為18人年,日本為136人年、德國為116人年,差距巨大[3]。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創新力量的薄弱,將會嚴重制約廣東產業結構的轉型、經濟發展缺乏持續的內在動力、受外生因素影響較大,這些都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加強繼續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廣東的產業結構轉型促使廣東必須在人力資源儲備上,尤其是人才資源的存量上與之發展相適應。廣東現階段的人力資源狀況要適應產業轉型的發展是比較嚴峻的。廣東過去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地的人才,這是因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的緣故,但隨著近年來像長三角、京津冀等有實力的區域發展起來后,人才的多向選擇使得廣東的人才儲備受到挑戰。外地人才流失、本地高層次人才匱乏,這對廣東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改變人才投資力度、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加大教育投資是必由之路。
(一)繼續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來顯現。人力資本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本的積累,靠的就是教育。與其他要素投資邊際收益遞減不一樣的是,人力資本的收益率是遞增的,簡單的說只要投入都會有回報,投入越多,回報越大。因此,從勞動者素質普遍低下的現狀出發,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對國家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繼續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有利于改善人力資源的結構
繼續教育是為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的人們提供的一個知識追求的平臺。由于繼續教育本身特點就是注重內涵的發展而不偏重形式,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設置適應市場趨勢與用工需求的課程和培訓內容。
四、農民工是現階段中國繼續教育的主體對象,但不能忽視高層次人才培養
根據統計分析,我國近期內將有6億多人必須接受新職業的培訓或學習不同于他們原來工作的新技能[4],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所造成的勞動力供給問題逐漸顯現。從2007年開始,我國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降到1000萬以下并繼續下降。“十一五”過后,中國就會開始面對城鎮勞動力供給不足。
(一)廣東省是流動人口大省,必須加強繼續教育發展以適應經濟發展新趨勢
廣東省是流動人口大省,農民工對廣東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隨著廣東省產業結構轉型,農民工的素質逐漸不適應廣東經濟發展的需求,提高農民工素質已成了廣東經濟發展人力資源質量的保證。
1.從農民工的素質看加強繼續教育建設的必要性。根據五普數據分析,廣東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學為主體,兩者共占比例為78%左右;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只占3.19%[6]。這說明了廣東的流動人口素質與廣東整體的人口素質是一致的,整體水平低,高層次人才缺乏。從表1可以看出,接受過高等教育和高級中等教育的人員比例相加只占20.41%,遠遠不能滿足廣東省產業接受轉型對勞動者知識、技能的需求。
在現實中表現為高層次專業人員和技術熟練工人的缺乏。“民工荒”問題其實就是產業知識需求較高與勞動力素質低下矛盾的表現。從技術工人的結構對比更能看出這種供需的失衡狀況,從表2可以看到,廣東省的中高級技工是嚴重缺乏的,2005年,廣東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總量達502.4萬人,而實際滿足需求的只有365萬,缺口達130多萬[7],如果把流動人口占絕大多數比例的初級工比例降低,這種供需失衡情況將會得到明顯改善。技術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創新能力,阻礙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職業技術教育是繼續教育體系重要方面,是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再教育形式。面對如今的廣東技術工人的供需失調嚴重狀況,職業技術教育應承擔更為重大的責任,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戰略性的舉措。
2.從農民工的主觀意愿看加快繼續教育發展的可行性。構建繼續教育體系,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知識不斷追求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促進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的,但要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首先個人必須有需求,也就是主觀意愿的問題。可喜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追求越發強烈。在2004年的《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中指出,2004年外出農民工中,有71.8%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但在這部分人中有76.3%表示愿意參加培訓班。報告中還指出,掌握一定專業技能、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比例不斷增加。從表3可以看出,比例增長的速度還有加快的趨勢。從參加培訓的方式來看,接近60%農民工是自己主動參加培訓的,這個比例遠遠超過政府組織10.7%,企業組織30%這兩種方式。這體現了廣大的農民工觀念已經開始轉變,變“被動適應”為“主動學習”。
農民工培訓也是繼續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隨著農民工群體的學習需求遞增,提供培訓的地方、培訓的方式、培訓的質量也需要隨之改變以適應需要的變化,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源儲備。
(二)廣東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刻不容緩
雖然農民工群體是現階段繼續教育的主要群體,特別是對于廣東省來說,但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是不能忽視的。從人力資源結構分析中已經看到,廣東省高層次人才的嚴重缺乏。過去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靠的是資源、政策、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當外在優勢逐漸消失時,經濟的持續增長靠的就是人力資源,特別是高素質人才。人力資源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最關鍵的要素,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源泉。要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教育是最關鍵的因素。繼續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我國終身教育體系中時限最長、形式最多、服務面最廣、最為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期間,面對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速度加快的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繼續教育承擔著改善人力資源結構,調整人力資源布局,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重要責任。因此,創新繼續教育模式、豐富繼續教育內涵,提高繼續教育水平,保證繼續教育質量是新時期繼續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5:人口轉變與教育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周道春.廣東人力資源與人才戰略論[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3]黃培倫,李鴻雁.和諧廣東中的人才結構問題[J].工業技術經濟,2005,(9).
[4]朱孟彩,段保乾.繼續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J].高等教育理論,2007,(1).
[5]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7:人口轉變的社會經濟后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 上一篇:獨家原創:加油站項目安全生產工作報告
- 下一篇:獨家原創:供電公司半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