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培育師資人才論文

時間:2022-06-13 03:54:00

導語:教師教育培育師資人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教育培育師資人才論文

論文摘要:教師教育是培養合格師資的重要基地。就綜合性大學而言,出現了教師教育觀念逐漸淡化、現狀與未來的需要存在較大差距、教育類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實踐環節薄弱等問題。我們應從加強教師教育研究和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加強教育實習、改善育人環境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加強教師教育。

論文關鍵詞;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培養模式

教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師資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時代,教育關系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前途與命運,作為教育事業基礎部分的基礎教育與中等專業教育以及職業技術教育等必然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這對我國傳統的師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然而,在我國教師教育改革過程中仍面臨不少問題,筆者結合湖南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就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作進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師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教育觀念逐漸淡化。湖南科技大學是由湘潭師范學院和湘潭工學院兩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幾十年教師培養和培訓的歷史,它凝集子幾代人在教師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經驗,在社會上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兩校合并后雖然保留了原有的師范專業,但學校基于提升學科水平、提高師范畢業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領域就業的競爭能力等方面的考慮,將工作的重心轉向了追求專業的學術性和綜合性,教學內容向綜合性大學靠攏,直接導致了師范專業的教師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從2(0刃年到205年,師范類的招生人數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師范類學生人數呈下降趨勢。

(二)教師教育的現狀與未來的需要存在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師教育的整體觀念,對教師行業的師資培養缺乏整體性的制度安排,師資培養并沒有把從幼兒園到大學、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師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從而導致教師培養和培訓一體化程度不高,與各級各類學校的師資銜接不夠。高等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缺乏銜接,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輻射與職業教育師資的養成缺乏銜接,教師的雙專業特征沒有能夠體現,不利于教師資源的整合。

(三)教育類課程設置不合理。在傳統的“學科本位”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因此,學生的本體性知識掌握良好,而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太小,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較差。近些年來,實習單位和社會用人單位對我校師范生的普遍評價是教育教學能力不強,我們的學生不是自己“不會”,而是老師不知道怎么教學生“會”。目前,在我校的師范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教育類的課程一般是“老三門”,即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論,再加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測量與評價。以我校2(0)4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類課程為例,教育心理學犯學時(2學分)、現代教育學犯學時(2學分)、現代教育技術犯學時(2學分)、教育測量與評價犯學時(2學分)、語文教學論70學時(4學分)。教育類課程總學時為189學時(共12學分),僅占總學時數的8.2%。而發達國家的師范教育類課程普遍在20一30%之間。如美國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為73%(教育實習占21%),法國占巧%,德國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學實踐環節薄弱。教育實習時間短,模式單一,成為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師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級利用6周的時間集中到中小學進行實習的模式。在此期間,實習生除了進行教學實習和班主任工作實習外,還要進行課外活動指導、教學實驗、社會實踐、教育教學調研等。由于實習時間短,上述許多內容只是走過場,很多實習生剛剛進人角色,實習就已結束,加之實習期間經常受到就業和考研的干擾,使得教育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實習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視“模擬實習”和“見習”的作用,實習生缺乏對中小學的感性認識,更不了解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規律。這樣的實習,難以使師范生迅速積累個人實踐知識,形成教育教學能力。

二加強我校教師教育的若干舉措

(一)建立組織機構,加強教師教育研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師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和校長任顧問,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任組長,另一名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師教育工作相關的職能處室和教學院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教師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藝術三個研究小組,分別由教務處處長和人文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院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組組長。

2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在學校教研經費中撥專款積極支持教育類課題的立項與申報工作,使教師教育研究常規化并提高針對性,以課題研究帶動和提升教師教育整體水平。

3.每年從教學經費中安排專項經費,逐步建設好教師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訓練的物質平臺。

4教師職業技能課程實行歸口管理。教師基本技能歸口人文學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體教學設計與操作、CIA課件制作等歸口教育學院,藝術類課程歸口藝術學院。提高教師授課的專門性,提高教學的質量,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二)創新培養模式,適應不同人才的發展需要

根據教師的雙專業性質和學生的不同需求,積極探索師范類專業培養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師范類專業培養方案模塊化,努力提高教師質量規格和專養成,后一年進行專門的教師技能訓練,享受師范生的待遇。培養方案模塊化即非師范類專業在第四年都安排一個教師培養模塊和專業深化模塊供學生選擇,以發揮非定向型師范的學科優勢,并培養各種類型的師資(尤其是職業教育方面的師資)。

(三)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

1.優化課程結構,加大教育類課程比重,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教育類課程主要由教育理論課和教育技能課兩部分組成。教育理論課開設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和職業道德與教師專業發展等。教育技能課開設教師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學科教材教法、現代教育技術、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學生心理咨詢與治療、教師基本技能訓練等。通過調整,逐漸使教育類課程達到總學時的02%左右。

2精選課程內容,提高教學內容對不同專業的適應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大師范類專業的師德教育;公共基礎課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和選擇,做到有用和夠用;選修課程要合理規劃,必須有利于滿足專業加深、專業轉換或職業適應等需要而系統開設,以利于促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

3合理配置資源,促進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協調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加強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推進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加強多種媒體教學資源一體化設計。發揮CIA課件和網絡等媒體資源的作用,實現多種媒體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

(四)加強教育實習,增強實踐教學實效

1.教育實習是教師職前教育中強化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基本途徑。為了切實增強實習的實效,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強化教育實習:一是創造條件保證低年級學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時間到中小學見習,增加師范生對未來職業的感性認識和歸屬感;二是增加試教、模擬實習的機會,充分利用觀摩教學錄像、“微格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豐富和充實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真實情景感受;三是延長實習時間,逐漸探索周乃至一個學期的實習模式,讓教育實習真正成為培養高素質教師的重要一環。

2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提高師資培養的質量。采用“校內教師+校外導師”相結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豐富基礎教育經驗的教師擔任專業發展導師,充分利用校外導師所具備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指導學生開展專業拓展活動。

3.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要建立所比較穩定的實習學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設資金,使其成為教師教育的實訓基地和改革陣地。

(五)改善育人環境,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1.充分調動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積極性,尤其要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示范作用。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要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況。

2.積極引導師范類學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會理性地分析、對待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養成健康的人格。

3針對師范學生的思想特點,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教育、了解教育、熱愛教育,引導他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實踐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優良的團隊精神和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