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空崗與失業并存的成因及策略
時間:2022-01-12 04:22:00
導語:淺談空崗與失業并存的成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對全國100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數據的總量、區域與職業等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我國當前空崗與失業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經濟結構、增強職業培訓和轉變就業觀念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就業失業結構性失衡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一方面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出現失業率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則出現了“招工難”,這種矛盾現象并存的情況在金融危機后更為顯著。針對空崗與失業問題并發的這一特殊現象,本文嘗試從勞動力供求總量、區域與職業結構等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失業與空位”并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現狀
金融危機后,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部分職業的供求缺口進一步擴大,并且出現了區域分布、崗位構成的非均衡現象。
我國就業崗位供求總量呈非對稱遞增。金融危機后,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逐步回暖,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從供求總量看,監測的93個城市中,2010年第一季度的需求人數、求職人數分別比上季度增加了94.4萬人和53.9萬人,各增長了21.4%和11.7%。與去年同期相比較,本季度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增加了139萬人和37.7萬人,各增長了35.4%和8%,但總體而言,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
我國就業崗位供求區域呈非對稱分布。2010年我國東、中、西部城市勞動力供求人數均有所回升,其中環渤海、閩東南、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力供求增長幅度較大;與去年同期相比,三大區域城市勞動力需求人數均呈增長態勢,其中東部地區尤其長三角、閩東南地區勞動力的需求增長幅度較大,求職人數珠三角、中、西部地區有所減少。
我國就業崗位供求職業呈非對稱結構。新興勞動者對自身職業期望時可能過于注重職業地位、職業收入、職業發展等因素,而忽視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質與這些職業的相互匹配性,導致了職業期望和實際就業的巨大偏差,從而加劇了失業問題。從就業崗位供求的職業構成看,技能人才的供求集中在初、中級技術人員;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程師的需求缺口較大。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的存在原因
一是崗位變化導致的摩擦性失業。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逐步回暖,定單回升導致珠三角、長三角等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城市用工需求增長較快,用工量大幅上升,但現在達成意向的人數僅占需求人數的15%左右。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企業因定單不足而裁員或者沒有再進行補員計劃,當定單增加時,部分企業招工告急,而工人在轉換工作時需要時間,因而就產生了相應的臨時性失業,即摩擦性失業。
二是供求結構性失衡造成結構性失業。首先是職業性結構失衡,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多為技能型比較強的工人,而勞動力市場的失業者或求職人員多為低技能的工人或者缺乏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其次是區域性結構失衡。中國勞動力市場是典型的二元結構市場,在大城市資源配置完備、工資水平高和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下,絕大部分勞動者把大城市作為他們理想的終生就業地,致使大城市中的就業競爭空前激烈,導致“大城市人滿為患,小城市人才凋零”的區域結構失衡特點。
三是人力資本水平供求差異造成的持續性失業。隨著勞動者的群體結構和求職心理的變化,新一代勞動力就業預期和維權意識都有所提高,而這部分青年勞動力大多是初次就業,且較大部分勞動力素質不符合技能型就業崗位的需求,企業不愿意寓公缺乏工作經驗,這就造成了青年人失業問題不斷加重,陷入缺乏經驗、就業困難、失業、不能積累工作經驗、持續失業的惡性循環中,從而造成了長期的持續性失業。
三、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的政策措施
1.優化經濟結構,增加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面臨著外部需求萎縮的現狀,隨著我國匯率等各項政策的轉變,我國勞動力價格優勢可能會逐漸消失,為維持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出口導向型為內需拉動型,降低對外依存度,實現經濟體的內部良性運行,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另外還要發展各類吸納勞動力能力強的經濟組織,通過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強各方面的服務,促進中小企業、非正規勞動組織、微型企業和勞務派遣組織的發展,提高就業增長彈性,擴大就業規模。
2.增強技能培訓,強化勞動者的就業競爭能力。大力發展教育、強化技能培訓,是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的現實選擇。充分發揮各職業介紹和培訓機構的功能,為供求雙方提供信息交流,避免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低效率與供需脫節,提高勞動力職業轉換的效率,降低摩擦性失業水平。增強對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更新失業者的技能水平,使勞動者的素質滿足就業崗位的需求,實現失業人員的再就業,這樣既可降低勞動力技能供需結構的失衡,也可以避免勞動力因技能缺失而造成的持續性失業問題。
3.轉變就業觀念,更新就業再就業的思想。勞動者對就業區域及特定職業的過度偏好與我國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密切相關,要解決觀念偏好所造成的非均衡問題,不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導,轉變勞動者的就業觀念。改變勞動者對就業區域的過度偏好,出臺相應的政策產生“拉力”,降低在不同就業市場之間轉換的成本和障礙,提升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中、小城市的就業吸引力,成功實現就業市場的轉換。
引導勞動者對職業形成合理的看法,并進一步形成合理的職業預期,改變“有業不就”的陳舊觀念,引導勞動者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念,以利于正確擇業和實現就業、減少失業。
- 上一篇:民政局婚姻登記情況年度總結
- 下一篇: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策略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