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12-23 11:04:53
導語: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體育產業人才知識面狹窄,體育產業市場封閉
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整合體育圈內外的資源,體育營銷、體育經紀、體育賽事管理、體育與互聯網科技融合等體育產業范圍內的細分行業,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都是綜合性的,既懂體育、又有其他領域專業背景的跨界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但現在,這類人才也是國內市場最缺乏的,懂體育的人不具備其他領域的專業素養,其他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又不懂體育的情況是目前國內的普遍現象。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的長期封閉,人才總是會自動流向最有活力、最開放的產業領域,但長期以來體育產業在中國卻是最不市場化的一大產業。盡管國家層面已經給予體育產業從未有過的戰略高度,但長期封閉的中國體育產業距離市場需要的程度還有很大差距。在身處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體育產業的發展也領先國內其他地區一步。廣東五人制足球協會作為國內第一家經民政部門批準成立的民間足球協會,其所創建的“粵超”聯賽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盈利能力,均證明了以市場經濟主導的體育產業才能獲得最大的生命力。但是,廣東五人制足球協會會長劉孝五也指出廣東五人制足球協會的成立對于廣東省足球協會來說卻是一大威脅,體育主管部門把控著體育產業的核心資源,比如裁判,因為任何一項賽事的舉辦都不能沒有裁判,只需省足協的一個號令,可能就不會有裁判來‘粵超’聯賽執法,當然省足協從來沒有這么做過,但他們要想讓我們‘死掉’,確實有很多辦法。除了裁判之外,絕大多數的大型體育場館以及中國最頂尖的高水平運動員等資源也基本掌握在體育部門手中,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權雖然被國家體育總局取消了,但舉辦體育賽事若沒有體育部門的參與和配合,僅靠企業依然是寸步難行。“圈內的人走不出去,圈外的人進不來。”體育圈子如此封閉,可想而知跨界人才的流動幾乎是一潭死水。此外,圈子里的人手頭上牢牢把握著資源,卻沒有跳出體育圈子去做事的思維,體育主管部門這種延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思維,目前還沒有迅速改變的跡象,這也讓中國的體育產業身處互聯網時代卻一直沒有真正獲得過互聯網經濟的紅利,而很多其他產業都在互聯網經濟的推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才自動流向中國體育產業的前提是體育產業的真正市場化,因此,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要能夠推動體育產業市場的社會化發展,使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相一致,從而更多的吸收可以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
1.2高校體育教育實踐與理論脫節
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擁有體育類高校最多的國家,但尷尬的是,這么多體育類高校卻還沒有向社會輸送足夠的體育人才。國內大學畢業生,學的與用的脫節,國外大學畢業生,雖然體育產業的專業素養過硬,卻又存在國外體育產業與國內體育產業差異巨大的問題,依然很難學以致用。從當前的高校體育教育來看,體育類高校或專業在體育產業人材培養上尚未應時代而變,培養體育教師、教練員依然是國內體育類高校或體育產業培養人才的主體,但在體育人才培養上,我國的體育教育認識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整個體育產業發展的宏觀背景,及體育實踐教育。
2.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方案
2.1注重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開放體育產業市場
體育產業管理領域和服務范圍的寬泛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體育人才市場定位的全面性,也就是說在當前的體育教育中應當充分考慮到體育人才知識面的拓寬,并要求其能夠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改變體育產業市場長期封閉的狀態,注重體育人才的全面發展,推動人才向體育產業的流動,強調相關學科的交叉,使形成的專業口徑拓寬。因此,筆者認為,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在專業體系的構造上要重點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進行寬口徑專業教育;二是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注重體育人才理論知識的傳授及體育能力與素質的雙重培養。
2.2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體育人才的實踐能力
人類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它為人類所做出的貢獻是高等教育發展與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高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舉措,同樣適應于體育人才的培養。具體來講,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努力,一是體育人才要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主動從實踐中獲得經驗與知識;二是學校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要實現體育教育的開放性;三是體育人才在社會實踐中主動與校園所學理論知識相結合,為自己在未來的體育事業中更好的發展提供給更多的機會。結論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弊端,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望能夠為未來我國體育產業人才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沈煜 嚴春梅 單位:昆明學院體育學院
- 上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受眾多元化的思考
- 下一篇:高職教師課堂管理誤區及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