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3 02:54:00

導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討論文

一、盤錦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與特點

1、農村勞動力總量及特點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42.57萬人。到本鄉鎮行政管轄區域以外從業1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3.5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為8.3%。外出比重偏低,究其原因,盤錦市屬于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三,城鄉收入水平居全省前列,農民在本地務工就可以獲得較高的勞務收人。以市場上的勞力為例,搬運工一天收入可以達到100元左右,電工、瓦工等技術工人一天工資在200元左右,而且農忙時節,農村還會吸引不少外地務工人員來耕種。

2、年富力強是外出從業的主力軍

在農村外出從業的3.54萬人中,20歲以下的占15.5%;21-30歲占35.2%;31-40歲占25.6%;41-50歲占16.6%;51歲以上占7.0%。可以看出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年齡中21-30歲之間的勞動力所占比重最大,比重最小的是51歲以上的外出從業人員。所以,農村外出從業人員青壯年勞動力占有絕對優勢,而年齡大的農村居民多數留守在家,很難走出家門外出從業。

3、初中文化程度勞動力是外出從業勞動力的主流

在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文盲占0.4%小學文化程度占10.9%;初中文化程度占79.9%;高中文化程度占6.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7%。從資料顯示出,農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處在中堅力量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占8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居民通過畢業分配等就業方式落戶城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轉移。同時,文化程度非常低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從業的幾率較小。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在城鄉就業行業范圍廣泛。

4、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本地居多

在農村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在鄉外縣內從業的勞動力占31.9%,在縣外市(地區)內從業的勞動力占52.4%,在市(地區)外省內從業的勞動力占7.8%,去省外從業的勞動力占8.0%。從數字趨勢上看,農民外出從業主要在市內,占據了84%的份額。這主要是盤錦市農民中不棄農業,兼營其他行業的思想占主流,加上盤錦市農民收入、消費水平較高,沒有政府、親戚朋友的搭橋,大多數農民是不愿承擔風險到市外創業的。

二、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1、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水平低,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國家該比重不到3%。目前,水稻的種植由于機耕、機播、機收等費用較高,如果使用會增加生產成本,水稻收益越來越少,因此,農業機械化很難在農村推廣,農忙時,家里勞動力幾乎全部上陣,這樣就造成盤錦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從業時間減少,外出地區限制較大。

2、勞動力轉移后,出現農村內部空巢問題

從數據上看農村外出勞動力中,4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76%,出去的勞動力青壯年占主流,而且男勞動力占66%,可以說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基本上都是農村中年富力強、有一定知識、有頭腦、有手藝的農民,農村強壯勞動力普遍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造成了一種鄉村空巢現象,這種狀況的存在,不僅會造成一些安全隱患,農村老人的贍養、子女教育等問題也會逐漸突出,不少孩子由于處于“散養”狀態,文化成績上不去,甚至染上了惡習。

3、農村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盤錦市的農村勞動力資源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7.6%,受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不足11%(住戶抽樣調查數據)。這表明,盤錦市盡管具有42.57萬人的勞動力資源,但文化和技能偏低,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層次和數量。而且農村中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率先轉移出去后。剩下的勞動力文化水平將更低。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低,一方面難以接受科技知識,農業生產率難以提高,致使農業生產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耕作模式上,很難提高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發展要求,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在與城市勞動力競爭中處于劣勢,只能干一些苦力活,從事低收入的職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崗位將逐漸減少,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更加困難。

4、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保障問題

現在,城市中出現了很多農民工,所謂的農民工,即他們仍是農民身份,只不過到外面流浪打工,掙得勞務收入,貼補家用。轉移中的社會保障問題就尤為重要,雖然政府在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并不盡人意,農民工孩子就近入學問題會由于學校門檻高或各種附加條件而無法入學,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從業過程中勞動保障問題也由于很多農民工在從業時并沒有簽訂合同等而屢禁不止,同時,農民身份也使農民在城市從業中處于劣勢,這種觀念很難轉變。

三、對盤錦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探討

根據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即將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現代化

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歷程表明,農業生產率水平高,可以為工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剩余農產品,釋放更多的勞動力。在盤錦市工業化過程中,也絕對不能忽視農業的發展,更不能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相反,現在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了。十七屆三中全會對農村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盤錦市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前進動力,盤錦市農業應以此為契機,努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2、強化政府作用,發揮政策導向,實現勞動力真正轉移

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推動戶籍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等重大決定,為實現真正意義上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只有農民在地位、身份、就業、住房、補貼、勞保、福利等方面享受與市民相等或相似的待遇,才能有效地創造條件使一部分有條件的進城務工農民留在城市,轉化為城市新市民。

3、發展小城鎮,以小城鎮為中心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根據盤錦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可以著重發展小城鎮,樹立幾個小城鎮樣本,通過小城鎮建設,將興建小城鎮與加速鄉鎮企業和工業小區的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帶動周圍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商業等產業的發展,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避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擁入城市,造成城市新問題的出現。

4、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

如何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培訓。針對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缺少職業技能等問題,盤錦市應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鼓勵發展結合農村勞動力自身特點并與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的專業,注重實效,強化技能,現在許多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雖有政府補貼,但同時也要交納對農民來說是負擔的學費,不少農民特別是青年有心學習,但望而卻步,希望政府出資為農民培訓買單,積極鼓勵民辦學校及民辦教育機構免費為農村勞動力培訓。

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量勞動力轉移不出去,也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并且造成社會問題。依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中農村勞動力資源與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資料,對盤錦市農村勞動力外出從業的趨勢特點進行研究,查找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探索盤錦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出路,并根據問題找出對策。

關鍵詞:盤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