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養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9 04:00:00
導語: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養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怎樣使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成為擺在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僅從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對當代公民政治生活的影響;公民文化的內涵和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特點;我國公民文化培育三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公民;公民文化;政治文化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表明我們黨對黨的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中這樣定義政治文明“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政治成果的總和。一般表現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關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實現程度。”雖然我們建國以來一直在努力地發展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還仍然是不完善的,我們的人民民主意識還不是很強。因此,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育在今天仍然是一項艱巨而迫切的任務。
一、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對當今中國政治生活的影響
當我們翻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會從中找到“和諧”、“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包容,’等等推動我們今天政治文明發展的合理要素。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也有束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培育的因素。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我們的政治文明帶有鮮明的農耕文明特征。加之我國在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過渡的過程中以血緣宗族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結構瓦解不充分,使得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形成了家天下或稱家國同構的特點。國與家一體,君與國一體,皇帝便自然成為全國百姓的“大家長”,“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在我國相當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我們的人民處于“臣民”、“子民”政治地位,這種政治地位造就了帶有明顯“臣民”意識的政治思維方式。
(一)普遍的等級依附觀念和官本位的思想
中國封建社會人和人之間在血親宗法關系基礎上建立了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整個社會就是由各種等級隸屬關系構成的關系網,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這張網的相應位置,屬于各自的主人,并以習慣性的依附于自己的主人。君主就位于這個關系網的頂端,他在社會生活中是最大的“家長”,而人們遇事自然的就等待“家長”來做出決策,權力也就自然的集中到了各級“家長”手中,“家長”的級別越高手中的權力就越大。因此人們開始崇拜權力,甚至認為擁有權力比擁有健康更為重要,以至于人們在給自己崇拜的神靈排次序的時候能夠保佑自己健康長壽的“壽星”都排在了能保佑自己得到高官厚祿的“祿星”之后。
(二)公共空間的缺失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中講求兩個字“忠”和“孝”,對國家的“家長”要“忠”,對自家的家長要“孝”。那么在這一“忠”一“孝”之間人們忘記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就是普通老百姓走出家庭后的人際交往空間,在這里我們簡單的把這個空間稱之為公共空間。正如梁啟超所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這種公共空間的缺失極為容易導致公民政治參與的淡漠。
(三)倫常的政治文化和人治的傳統
在傳統的政治文化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被人們看作最高追求,為了這個目標人們克己復禮,修身養性,《三字經》、《弟子規》成為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這些為我們贏來了“禮儀之邦”的美譽,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作為封建社會的行為規范,倫常也是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服務的工具,因此我們回到幾千年以前的歷史背景中來審視當時的“德治”思想絕不等同于今天我們講的“以德治國”,而是“以德治民”“以權治國”。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文化也是義務本位模式,即以義務為法的邏輯起點和宗旨并以差別對待的原則去安排權利義務關系。人的思維起點也自然的是義務,美國人在快餐店被咖啡燙到了,會想到“我有權力去告他傷害”;中國人遇到此種情況,會想到“我有義務慢慢試著喝”。
這里需要特別提出的就是雖然中國人在傳統政治生活中的“臣民”地位很難使他們成為政治生活的主體,但是作為統治對象的中國的“民”歷來是很受重視的。徐大同先生將此稱之為“重民”思想,并指出,這種重民思想與民主思想是有所區別的。重民思想主要是注重民的行為能力,而否認民的認知能力;雖然看到民的欲求能力,但否認了民的自主與自救能力,認為民只能由君主來治理。因此“重民”不過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其王權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
由于傳統政治文化中“臣民”意識的影響,今天人民民主意識、參政意識、維權意識不強;權力崇拜、清官情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的嚴重阻礙。
二、公民文化的內涵和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特點
“公民”,在古希臘城邦政治生活中被解釋為“屬于城邦的人”。而所謂“公民文化”的概念并不是在古希臘城邦時期形成的,它是隨著關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而形成的,屬于當代政治學的概念。很多學者對于什么是公民文化?進行了探討,給出了公民文化的定義。比如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是一種建立在溝通和說服基礎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樣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許變革但必須有節制地進行的文化。在這里我們援引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教授叢日云先生在《西方政治文化傳統》一書中給出的定義:“公民文化從廣義上說,就是民主政治體系中的政治文化。在民主制度下無論掌權者還是普通大眾,其政治角色都是公民而不是主子和臣民。公民文化就是公民們的政治取向,或公民們在其認知、情感和評價中被內化了的政治制度。
基于上述的定義公民文化既然作為公民們的政治取向就一定打上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意識形態的烙印,因此在談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培育之前我們有必要分析現階段我國公民文化呈現的特點。
(一)政治文化的發展從一元走向多元,從相對封閉走向相對開放
人們習慣的給改革開放前的年代兩種定義,從經濟學角度將其稱為“票證年代”,從政治學角度我們將其稱為“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這充分說明了在改革開放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成為主導政治文化,亞政治文化幾乎不存在。并且由于當時的國內環境,政治文化是相對封閉的,人們幾乎很難接觸外來的文化思潮。當我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在中國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這種曾經在建國初期極大的鼓舞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的政治文化,逐步顯示出了封閉行和僵化性的弊端。面對這樣一種現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審時度勢的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此后,中國的思想文化事業包括政治文化開始在揚棄中西文化傳統中發展,并逐漸走向開放。
(二)公民政治人格開始從“依附型”向“獨立型”轉變
前面已經述及由于我國有著較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公民的政治人格帶有明顯的“依附型”臣民政治人格特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市場經濟所培育的經濟人的主體意識、競爭等意識和自由、寬容、平等等精神逐步滲透到政治生活中并逐步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我國公民的政治人格也已經開始逐步向“獨立型”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在中西部一些偏遠的山區和經濟形式單一的農村地區,獨立自主型的公民人格仍待培育。
(三)公民情緒化的政治熱情逐漸走向理性思考
由于“”的慣性,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于政治問題的思考和政治生活的參與是情緒化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的旗幟。中國公民開始用理性的政治思考來代替情緒化的政治熱情,人們接受并習慣了使用“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也開始認識到西方自由主義理論視野中的人(絕對孤立的,單個的,原子式的個人)是不存在的。于是人們開始理性的思考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問題。
三、如何培育我國公民文化的思考
(一)堅持培育社會主義的公民文化
對于公民文化,我們和西方一些學者的理解是有區別的。西方自由主義學者更多的是將公民視為原子式的,單個的人。而我們是將的公民意識、公民的獨立人格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概念的理解上的,馬克思主義這樣定義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培育的公民文化中的公民是社會的人而非個體的人,個人權利在他人權利的獲得中得到保障。因此,我們在培育公民文化過程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民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作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沃土。市場經濟可以激發公民的權利意識和自主意識、權利平等意識、法治意識。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由于傳統意識的影響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特殊行業的壟斷、行政權力的過多干預等情況。我們還應著力使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形成統一、開放、公平、公正、有序。公務員之家
(三)緊緊抓住基礎教育環節,培養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
基礎教育階段是公民“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應緊緊抓住基礎教育環節,通過思想政治類課程的改革,搞好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識教育。據了解目前我國從幼兒教育開始就有了思想品德類教材一直到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多數教材都是告訴學生你應該怎么做。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意識培養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教材,要變你“該怎么做”為告訴受教育者你“可以怎么做”。轉變傳統的義務本位思維模式,逐步使受教育者懂得社會權力義務總量相當的道理。二是教師,教師應該從根本上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培養人格平等的師生關系。
(四)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法治經濟,因而培育公民文化還應從法制建設人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實現依法治國。這個法應該在規定公民義務的同時相對等量的賦予公民權利。并在市場運作中逐漸減少行政干預,盡量用法律來替代行政干預。以法律的手段鼓勵人們以積極的公民意識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五)切實擴大基層民主,為公民參與政治提供空間
按照“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支部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的要求,切實讓公民在基層的民主實踐中培養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培育公民意識。一次成功的民主實踐比十堂政治課更有效果,民主實踐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們盡快懂得民主的有效途徑,反之一次失敗的或者虛假的民主實踐將會極大破壞民主信心和民主信仰。
- 上一篇:建構主義在音樂教學的運用論文
- 下一篇:淺談廣告引導條件反射理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