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基于現代化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
時間:2022-04-20 04:17:00
導語:小議基于現代化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繼承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然而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質疑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面臨很大困惑。重新解讀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理順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未來。
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和與人和人的關系的調整和改善的社會實踐中,富于創造的中華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中華民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能成為和愛琴文明、猶太文明一樣的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彩一筆。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學主義和西方現代文明主義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卻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于是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存與亡。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于文化的概念。學術界許多年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雖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學術視野當中。對文化概念的闡發不一而同,但是對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精神產品的凝結。我們所探討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地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以“仁”為核心的“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仁愛精神,不但包括人對于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還包括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以“義”為信仰的“公平正義,堅守原則”的倫理道德,是一個社會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以“禮”為內容的“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的禮儀規范,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為對象的“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于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為標尺的“忠于職責,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學關于誠信的思想,是我們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資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中庸之道”的處世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胸懷、“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坐標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歷史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困惑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形成了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封建制度為依據、以地域環境為載體的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文化特色使得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衍發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這種文化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后,隨著產業資本的向外擴張,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在中國的疆土被西方的技術侵略的同時,也和西方的文明發生了沖突和碰撞。
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社會范疇,包括經濟、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現代化等等在內的總體概念,其中當然也包括著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因此,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實際上,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有對傳統文化“吐故納新”的過程,都必須在更新自己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拋棄了傳統文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發展。而現代化作為一個社會發展的總體性運動,它不能脫離該社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上走向現代化之路的。可見,伴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運動,傳統文化也必然走向現代化,這二者是一致的。
隨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社會走人了近代的屈辱和衰敗。從那時起,中國人開始走上了一條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的救亡圖存之路。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再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國人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和找尋。學者們從那時候起就開始反思中國的傳統,開始反思中國的文化。許多人開始認識到,中國近代的落后表面上是制度的落后和國力的不濟,但歸根到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和局限性。于是,西方文化的漸人和文化的現代化成了許多人探討解決中國社會發展的視角和切人點。
總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從而造成了許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擔憂和疑慮。
(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和現代化之間的沖突
中國社會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形成了以自然經濟和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馬克思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以鐵制工具和簡單畜力使用為基礎的生產力,決定了人對自然的不可阻斷的依附關系。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和生存所需物品之間的矛盾,把人牢牢的固定在了農業生產之中。同時,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富足安康,也極力發展農業生產,“民以食為天”是中國人的古訓.也反映了農業生產在生活中的絕對地位。所以。工商業、手工業等農業以外的經濟成分都被歷代統治者所排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成熟,決定了經濟發展中的產業成分不但包括基礎的農業生產,更包括工業、商業、服務業、貿易等等產業成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農業的比重是有限的。小農經濟下的“自給自足”、“小富即安”和當今世界飛速發展的商業經濟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和現代條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之間的沖突
從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便開始了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思想統治。儒家的思想中對“利”和“義”有自己的認識和主導。孔子主張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以利之辯”,對中國人的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人們只談對君王的“義”、對國家的“義”、對朋友的“義”,對“利”視而不見,不屑一顧。這固然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起到了思想統攝的作業用。但不談“利”的結果是社會的物質產品的困乏和有限,阻礙了物質文明的發展.當然也就阻礙了精神文明的發展。現代社會的發展,發展經濟、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產品來滿足群眾的需求成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指標之一.企業和國家在給社會提供各種物質產品的同時.也會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產品收益而不斷創新。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強調自覺地道德觀和現代化之間的沖突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來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都強調人的自覺,強調道德。希望通過道德自律來實現社會的太平和制度的穩定。但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把人緊緊地束縛在封建倫理、“三綱五常”之上,牢牢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造就了人們法制意識和國家法規典章的落后。當今世界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規范和構建,是牢牢建立在現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的,它能對人們在生產、生活、經濟、家庭等等各個方面發生的問題進行合理、有效地約束和規范,從而使得整個社會更加的合理、有序。
(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固步自封的意識形態和現代化之間的沖突
由于地緣的因素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個牢固的意識,遵循古訓、安于現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能夠接納別的民族和種群的文化和文明。統治階級從來都把自己視為“天朝上國”,別的民族都是異邦;從來都把自己的文化奉為經典,對外民族文化不屑一顧。廣大民眾習慣于能解決溫飽的滿足。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對統治階級的政權有半點斗爭和否定。思想上的嚴重自滿,造就了思想的僵化。同當時代的思想大解放,積極吸納別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的現代化文化運動比起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意識嚴重阻礙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運動。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
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繼承和創新的運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形式,文化的內容一定要依附于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只有這樣的文化才是進步的、才是鮮活的,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揚棄。
(一)基于文化傳承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承性。人類的發展本質就在于文化的傳承性。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是人類實踐的產物,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人類的認識和發展就是在對前人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繼承的基礎上來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的思想成果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等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思想結晶,是我們要世代繼承和傳承的精髓。是中華文化中的根基。它對于我們在現代化條件下處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時代性。文化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精神。文化不僅是人類以往認識過程中的精神產物,也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代性。一種文化如果不能植根于現實的土壤,不能面對變化了的社會,那么這種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作用肯定會大打折扣,甚至會是一種阻礙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力量。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和現時代緊密結合。根據社會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豐富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擴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
3.民族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思。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形態,文化的根基牢牢地依附于具體的社會歷史現實。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內涵。這和他們各自的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以及他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直接相關,由于這種差異所以在文化的形態和內容上,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非常明顯。中國傳統文化要牢牢把握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因為其他外來文化的傳人和侵蝕,而丟掉了民族特色,那樣將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哀。
4.獨立性。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去,紛紛打開國門,引進外資和人才。中國的發展既是如此。固然,積極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我們物質發展、國力增強、經濟騰飛的必由之路。但同時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了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而被外來文化(主要是西方的文化霸權)所同化。文化獨立是一個國家獨立發展的前提,對別的文化形式我們可以借鑒、可以吸收,但決不能丟失自己文化的獨立性。
I、創新性。同志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一種意識形態可以成為永恒的真理,沒有一種放置于四海而皆準的意識形態。因為意識形態的內容必須植根于社會物質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固然寶貴,但我們不能抱著傳統文化一成不變,因為這不符合發展的規律。面對21世紀的世界格局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我們要不斷地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擴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使中國傳統文化即堅持了中國傳統。又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和變化。
2.超越性。人類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呈現出前進和上揚的發展態勢,每一個歷史階段、每一種社會制度都比之間的歷史、制度要先進,要科學,人們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也比先人們更加準確和合乎規律。超越前人,推動歷史是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在從事的實踐活動。所以超越歷史、超越前人。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文化是人類的精神載體,實現文化的超越是制度完善、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標志。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體現在文化內容、文化形式的超越。面對當今世界發展的進程,只有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文化的超越,我們才有可能緊跟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前瞻性。自從西方國家的工業文明開始,人類社會的發展便步人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深刻變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重新審視;社會制度的完善和調整;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體制之間的不斷碰撞;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影響,所有這些社會歷史的現實,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我們只有站在時代的潮頭,高瞻遠矚,放眼未來,用更為先進的文化來指導我們的建設和發展,才能更好的實現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使得我們的社會發展有一個科學的理論指導.也才能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和時代性。
4.借鑒性。人類的文化形態從來都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和內容,正是文化的多樣性才構成了世界的多元化。不可置否。每種文化中都有自己值得肯定的優秀成果.但同時又由于每個民族的歷史性和有限性,決定了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世界一體化的現代化背景之下.每種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那么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吸收是豐富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徑,也符合事物辯證發展的基本規律。面對世界各國的文化形式,甚至是西方資產階級社會的文化形態,我們也要用一種積極地態度去面對.站在民族和歷史的角度,取長補短,合理借鑒。唯獨這樣才能是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充實、更加文明、更加合理,也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文化的內容也是需要不斷豐富的。站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去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不斷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不斷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和揚棄。只有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和現代化之間相得益彰,才能更好的服務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 上一篇:小議物流企業的資金管理
- 下一篇:對恐怖影視的精神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