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當代社會中的實事求是

時間:2022-07-24 11:46:00

導語:剖析當代社會中的實事求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當代社會中的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語出《漢書》,班固稱漢景帝之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研究學問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能客觀的評價歷史,然后從中找出真實的結論。1938年,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實事求是”的概念,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講道:共產黨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

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客觀規律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但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著大量與實事求是相背離的現象,堅持實事求是為什么這么難?這不禁令人深思。

一、現實中的“實事求是”現象

實事求是,是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核心,是哲學思想的精髓。由于鄧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導,并將其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成為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概念,或者說,已經成為當代人的一句口頭禪。領導們講話時,也會經常說:“我們實話實說嘛,這樣才實事求是”,可是往往,他們只做到了“實事求是”中的“實事”,而忽視了“是”,更為可怕的是,時至今日,許多人卻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實事求是背道而馳。違背實事求是的事例很多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不禁會想到近期來沸沸揚揚的“三鹿劣質奶粉”案件,雖然此案已經漸漸平息,但我們揮之不去的,是多少在此案中失去鮮活生命的嬰兒,他們還來不及體會生命賦予的美好,就急匆匆地謝幕。我們扼腕嘆息,轉而更加理智的思考:正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經營者,隱瞞了真相,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田文華也曾經作為道德的傳教士宣揚她的致富路,實事求是對她來講,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概念,卻為何背離的如此可怕?再說陳水扁洗錢案,以及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等,無一不是為了一己利益而明知故犯。

從小我們就被家長教育要說真話。本來,“說真話”是對孩子的教導,而大人卻一邊要求孩子,一邊繼續造假。那么孩子還能說幾成真話?我們還需不需要教育孩子?或者,說真話就根本不需要教育,大人說真話習慣了,孩子自然也就會了。

我們國家在違背“實事求是”原則下,吃過苦頭,過去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超英趕美”,以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無一不證明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是不科學的。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二、無法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因

時至今日,我們黨的各級組織,社會中都反復講經常講要堅持實事求是,背離實事求是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今天的社會中,堅持實事求是會這么困難?是人心不古,還是社會風氣使然?歸納起來,可以從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主觀原因

來自主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對實事求是的認識不足。在實際工作中,有的人把實事求是簡單理解為就是把上級的指示套上自己的例子,結果將現象當本質、把個別當一般,無法避免片面性導致的失真。盲人摸象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實生活中,從一個角度、一兩個方面或一件事、一兩次表現觀察事物,就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就做出一個整體的判斷,這樣以偏概全、簡單化、片面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實上,由于人的精力、觀察對象的范圍、性質等多方面的限制,人的直接觀察很難避免片面性。許多人的能力欠缺也是其中一個主觀原因。就知識而言,不少同志知識儲備不足,結構陳舊單一,又不能及時充實和更新。在經驗方面,有些同志不注重學習間接經驗,面對復雜矛盾和具體問題,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憑主觀臆斷辦事,自覺不自覺地背離了客觀實際。個人品質問題也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堅持實事求是,不僅涉及一個人的認識、能力和水平,也與個人的道德品質密切相關。

(二)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部環境。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沒有形成實事求是的環境,導致不實事求是的現象大量存在。還有我們管理經濟社會的習慣思維方式尚未改變,制定各項指標往往脫離實際需要與可能,加上有些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弄得基層很難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實事求是抓好應做的工作,嚴重影響了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創造性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另外,制約不力也是另一個客觀原因。盡管我們在對權力制約方面已制定了很多規章制度,但監督制約不力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相對來講,來自客觀方面的影響比來自主觀方面的影響要少一些,這也就是為什么自然科學研究比革命、建設、治國、處世更易接近實事求是。

三、如何解決現實中實事求是面臨的矛盾

解決實際情況中出現的問題,是當前實事求是面臨的主要矛盾。如何解決?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講真話,就是每個人都養成說真話的習慣、全社會形成說真話的氛圍。巴金在“”后出版《隨想錄》,呼吁說真話。他正確地指出:真話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是在真話的基礎上產生的。可大致歸納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出于責任,敢說真話。”人有各種社會角色,相應地承擔著各種責任,說真話是履行責任的前提。一種是出于道德,愿說真話。巴金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

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其實也并非難事。這需要社會真正地沉下心來,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規劃到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來,一切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