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社會實踐調查分析
時間:2022-01-19 08:32:19
導語:英語專業社會實踐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實踐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到英語專業學生對社會實踐持肯定態度,且多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為主要動機。但實際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卻感到很難實現目的。對此,學生應當做好社會實踐規劃,高校應給予更多指導,社會應提供真正的鍛煉機會,如此才能讓社會實踐的功能最大化。
[關鍵詞]英語專業;社會實踐;現狀;對策
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盡快成長的必由之路。它包括“大學生課程學習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虛擬社會實踐活動。”(胡樹祥、吳滿意,2010)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較之以往更為重要。英語是語言專業,借助靈活多樣的社會實踐,學生可以提升專業技能,培養合作溝通能力,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課題組以平頂山學院英語專業的學生為對象,調查了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現狀。
一、調查背景
大學本科教學是一個四年作為統一整體的教學過程,但在其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而社會實踐環節尤其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社會實踐環節中,學生們可以在較為真實的環境中體驗如何“學以致用”,如何綜合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社會實踐過程,學生才能夠體驗到和學會如何把專業學習的認知和職場、社會進行對接,從而產生職業認知,這無疑會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產生重要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開闊視野,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培養合作和溝通能力,也有助于他們體會和發現自身在專業及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明確今后改進和努力的方向。為了深入貫徹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依據教育部本科專業類國家標準,各本科院校都在積極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高校構建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以課題組所在高校為例,目前正在開展2018版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修訂工作,并專門制定了《平頂山學院2018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指導意見》。在此《指導意見》中要求:此次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新要求,牢固樹立“內涵、特色、創新、開放”的發展理念,以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為目標;緊緊圍繞“專業入行,能力提升,雙創深化”三大主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OBE教育模式為參照,以模塊化設計為手段,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模塊化產教合作育人新模式,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著力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新機制,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并具體要求要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習產出”為目標,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應體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設計理念,按照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設計思路安排教與學的活動,將第二課堂和校外實踐納入模塊化課程整體設計。因此,此次調查可以為優化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提供第一手的具體數據,為切合實際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和參考。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目的。1.獲取英語專業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的一手數據,為科學優化人才培養及社會實踐工作提供依據。2.分析學生社會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和障礙,探求順應當代大學生特點、適合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切實可行對策。(二)研究對象及實施。本次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向平頂山學院英語專業一至四年級的50名學生發放了問卷,收回問卷44份,有效問卷40份。有效問卷來源涵蓋了四個年級,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作為對策研究的基礎。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認可社會實踐的重要性。65%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非常必要,25%認為極為重要,10%認為無所謂。40名受訪者中,75%表明已經參與過社會實踐。他們認為參加社會實踐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提升專業技能(占40%)、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占30%)、積累工作經驗(占20%)、增加經濟收入(占10%)。尚未擁有社會實踐經歷的25%受訪者中,四個年級人數比例分別是40%,30%,10%,20%。這25%受訪者都表示,假設現在有社會實踐的機會,他們一定會參與其中。這表明英語專業學生普遍意識到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二)參與社會實踐與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已具有社會實踐經歷的30名受訪者中,只有7%表示首要目的是為了掙錢,其余93%則表示是為了增長見識(占33%)、培養工作能力(占17%)、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占13%)、增強自信心(10%)、為就業做準備(10%)、結交朋友(3%)。10名尚未參加社會實踐的受訪者中,高達40%將青年志愿者項目作為優先選擇的實踐形式,只有10%優先考慮寒暑期工。由此可見,現代英語專業學生得到的經濟支持較好,他們對社會實踐更多的是專注于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的獲得,而不是經濟利益的獲得。(三)獲得社會實踐信息的渠道多樣。所有40名受訪者獲知的社會實踐信息47.5%來自網絡信息,30%來自學校推送,10%來自朋友介紹,7.5%來自報紙海報、5%來自人才市場。這足以表明,現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能利用各類媒介平臺,自發關注各方面的社會實踐信息。(四)投入社會實踐的時間較為靈活。對于傾向于何時進行社會實踐,43%受訪者選擇“任何空閑時間”,45%選擇“寒暑假”,7%選擇“學校統一安排時間”,5%選擇“周末”。這表明,英語專業學生青睞兩類社會實踐: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和短期密集的社會實踐。30名已經具有社會實踐經歷的受訪者中,90%表示其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持續了兩周到一個月,10%表示持續了1個月以上。這一結果表明他們對某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的專注并不太長。(五)不滿意社會實踐的效果。問及社會實踐效果,60%已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表示并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只是充當了廉價勞動力,20%表示通過社會實踐看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20%表示通過社會實踐有所收獲。整體看來,社會實踐的實際收獲并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同。(六)期待學校給予更多介入。沒有社會實踐經歷的受訪者中,60%認為社會實踐不需要學校的介入,40%認為需要。可見這部分學生大多認為社會實踐純屬個人行為。但是,在已經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受訪者中,高達9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介入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見,在社會實踐中會發生難以預料到的情況,使得學生需要學校方面的支持或者指導。
四、對策建議
(一)學生科學做好社會實踐規劃。社會實踐本身的意義毋庸置疑是被英語專業學生普遍接受的。“開展社會實踐,把所學知識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把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學校,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索比被動接受知識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惠娟,2010)如前文數據分析所示,學生們希望參與社會實踐以拓展專業技能,增長見識。但是,他們的實踐往往是盲目和被動的。沒有先設定大學期間計劃如何有階段有層次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在每次社會實踐前預設要提升的能力,沒有先預想在此次社會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規劃的缺乏,直接導致學生盲目進行實踐,而不是有目的性選擇;盲目按要求完成工作,而不是更加主動爭取甚至創造提升機會;遇到障礙后馬上心生挫敗感,而不是沉著理智應對。這些都會造成他們最終對社會實踐不滿意。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可簡單分為專業基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三個培養階段。科學進行社會實踐規劃,就是指在結合自身職業規劃的前提下,制定為期四年符合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的可持續性計劃。例如一年級階段應當重心放在專業學習上,不建議投入大量時間到社會實踐上。即便選擇社會實踐,也建議是能夠克服害羞或膽怯等心理障礙的實踐形式,或者是能夠運用并提升英語聽說能力的實踐形式。總之,順應自身的學習和能力需求,有的放矢的社會實踐才是真正能讓學生受益匪淺的良性社會實踐。(二)學校適度給予社會實踐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要真正與專業鍛煉、就業儲備緊密聯系,還需要相關部門(包括學校團委、學工部等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為普通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機會。”(周彩嬌、林寒,2012)目前各高校對英語專業的社會實踐介入主要體現在校內社會實踐的組織和指導上,如畢業見習、“三下鄉”、青年志愿者等活動,對學生在校外進行的自發性社會實踐并未介入。而事實上,一方面學生缺乏對學業和職業的規劃,需要專業的科學規劃指導;另一方面,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學校有關部門以及院系有關部門,應當設專人負責社會實踐指導,在保證學生社會實踐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基礎上,做好社會實踐的信息推廣、規劃指導、實踐輔導等。(三)企業團體真誠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首先應該以服務社會為目標,以服務社會為立足點和核心價值取向。”(周彩嬌、林寒,2012)高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因此不但人才培養需要高校與社會企業團體共同合作,大學生社會實踐更是需要社會企業團體的大力支持。只有社會積極接納大學生來本單位進行社會實踐,并在實踐過程中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指導,真誠地提供學習和操練的機會,才會避免大學生只是淪為“廉價勞動力”而得不到足夠的專業技能提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受益于社會實踐而不斷提升和進步的大學生們,終將會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用自己的專業和技能回饋社會。
五、結語
通過對平頂山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調查,發現該校英語專業學生大部分參加過社會實踐,并認為對個人成長很重要。但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阻礙,而這些問題和障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實現向國家和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就勢必需要高校、社會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重視社會實踐對社會、個人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良性的社會實踐環境中實施科學的社會實踐活動。技能應用于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②為學生明確學習新知識的理由:幫助學生明確他們學習的目的和目標,有助于學生鎖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③幫助學生聯通新學到的知識與舊知識: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融合,對學到的概念和技巧進行有效的內化過程;④將新知識置于更廣泛的視角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擁有更深刻和廣泛的認知,因此,教學的關注點不應僅僅局限于支離破碎的知識片段,而應該將它們互相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網;⑤將新知識的獲取融入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而不是單純以學習材料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新知。大學英語課程的智慧課堂教學設計應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激發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指當個體發現自己無法解決某個問題時,可以依靠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卞金金,徐福蔭.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設計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2):64-48.
[2]崔曉慧,朱軒.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概念、特征及實施框架[J].繼續教育,2016(5):50-52.
[3]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
[4]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
[5]RobynR.Jackson.HowtoPlanRigorousInstruction[M].VA:ASCD,2010.
作者:魏蔡連 單位:平頂山學院
- 上一篇:大眾音樂藝術必要性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社會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