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琴民族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11:40:00

導語:我國鋼琴民族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鋼琴民族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鋼琴創作的民族化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普遍關注,中國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可以為鋼琴這件西洋樂器源源不斷地輸入新鮮血液。而特有的少數民族音樂風貌更是別具一格,其山川、河流、地理風貌更能成為鋼琴作曲家靈感的來源。

關鍵詞:鋼琴民族化少數民族音樂

鋼琴究竟何時傳入中國,至今尚難定論。若以趙元任1914年創作的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為標志,中國鋼琴藝術發展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鋼琴藝術涉足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領域,始于20世紀40年代。第一位以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創作鋼琴曲的是冼星海先生,他在40年代初寫成了《哈薩克舞曲三首》,展示了哈薩克族歌舞音樂的獨特風采。第二位涉足者為桑桐先生,他在1947年以青海的哈薩克族民歌音調為核心,采用自由的十二音和聲寫成了一首無調性和聲與有調性旋律相結合的鋼琴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開創了中國風格的無調性音樂之先河。第三位是丁善德先生,他用四川藏族旋子舞的曲調在1948年寫成了《中國民歌主體變奏曲》,是以對位技術處理民族音調和采用中國民歌主題寫作的第一首鋼琴變奏曲。

這些作品雖尚處于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的初創期,但起點相當高,對鋼琴藝術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影響很大。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創作進入興盛期。眾多新老作曲家以廣闊的視角觸及到少數民族生活的許多層面,藝術地描繪了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及其精神面貌。其創作手法大多是采用少數民族民歌主題進行鋼琴化處理,在旋律線條、多聲思維及鋼琴織體等方面做了較多的民族化探索,成效顯著。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少數民族鋼琴音樂創作進入百花齊放的新時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盡展其才,以多樣化的創作手法推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藝術精品。據不完全統計,少數民族鋼琴曲目約有400余首,占中國鋼琴曲目的40%左右。①如此眾多的中國少數民族鋼琴樂曲,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國鋼琴藝術。

一、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拓寬了鋼琴藝術的題材內容

我國少數民族由于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生活環境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各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也千差萬別,各具特色,鋼琴家在創作中都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是酒俗文化。桑桐的《苗族民歌鋼琴小曲三十二首》中有《酒歌》四首,或舒展悠揚,或親切溫柔,或深沉厚重,或自由吟詠,表現出苗族人民不同場景的飲酒習俗;郭小笛的《祝酒》,以高亢嘹亮、熱情洋溢的篇章描述藏族人民的豪飲。再有,依歌相戀、依歌擇配也是少數民族,特別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非常流行的傳統戀愛習俗。谷娜《彝寨風情》中的《月下》,以委婉親昵的音調呈現出彝族青年月夜相互依偎的歌戀情景;桑桐的《苗族民歌鋼琴小曲三十二首》的四首《馬郎歌》②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搖馬郎”中所唱的歌。此外某些少數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其相應習俗,雖然不帶普遍性,卻很有生活氣息。比如,肖冷《民族風俗集》中的《在竹索橋上》,以其動蕩的切分節奏,3/4拍與2/4拍的交替,非常形象地描繪人行走在少數民族山區竹索橋上的搖搖晃晃;宮威的《出圍》,用有力的和弦,跳蕩的節奏,繪聲繪色塑造出鄂倫春人縱馬馳騁、出圍狩獵的彪悍勇猛。這類富于情趣的習俗,少數民族生活中還有很多,如蒙古族的祭敖包,達斡爾族的抹黑煙,西北各民族的花兒會,維吾爾族的麥西菜甫,哈薩克族的歌送魂,藏族的轉山會,彝族的玩花山,白族的繞山林,佤族的拉木鼓等。

二、千差萬別的山川風貌,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延邊地區,從橫亙壯麗的白山黑水到風光迤邐的天涯海角,從遼闊廣袤的內蒙古草原到神奇的西雙版納,從雄渾巍峨的青藏高原到山奇水秀的八桂大地,從冰封雪嶺的帕米爾高原到峭壁聳崎的阿里山,從大漠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到群山連綿的云貴川……如此詩情畫意的人居環境,非常令人向往,其獨特的山川風貌自然引起了鋼琴作曲家的興趣。如黃虎威的《空谷回音》,用鋼琴踏板延音、力度對比、音區音色的變換及平心三和弦的回響等手法,模擬藏族地區幽幽深山空谷回聲的神秘寂靜;李錦漢的《蒼山雪》,以色彩性的八音和弦與十六分音符的走句交替,表現滇西蒼山銀蛇紛飛的無限活力,取材于少數民族地區山川風貌的這些曲目,只能說是為鋼琴藝術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開個頭,諸如壯族地區光怪陸離的巖溶洞、布依族地區聲響十里的黃果樹大瀑布、苗族土家族地區的張家界、藏族地區的布達拉宮、四川的九寨溝、云南的瀘沽湖等無限風光都可成為鋼琴作曲家大展宏圖的重要題材。

三、眾彩紛呈的歌舞成為優秀的鋼琴素材

千百年來,中國少數民族都有能歌善舞的美名,已經形成獨特的歌舞習俗,積累了豐富的歌舞形式。比如,石夫的《喀什噶爾舞曲》《塔吉克鼓舞》《鷹笛之舞》《紗巾舞曲》《歡樂的場面》等,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新疆各民族婀娜多姿、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儲望華的《新疆隨想曲》雖不直接取材于歌舞場面,然而音樂中仍有新疆歌舞的大量篇幅;黃虎威的《旋子舞》《阿壩夜會》是藏族人民熱情奔放、群體歌舞的真實寫照;周龍的《無魁》描繪了滿族人民模擬虎、豹、熊、鹿、狍舞蹈的歡快諧趣;方一權的《長鼓舞》刻畫了朝鮮女孩擊鼓而舞的細膩場面;夏良的《水之舞》突現了傣族潑水節的舞蹈場景;黃若的《竹桿舞》、劉潔的《竹桿舞曲》描繪了黎族人跳竹竿的歡樂情趣;陸華柏的《東蘭銅鼓舞》顯示出壯族人民擊鼓舞蹈的神勇彪悍;桑桐的《蘆笙舞曲》表現的是苗族同胞蘆笙樂舞的靈巧輕盈;陳始的《多耶》反映的是侗族人虔誠的踏節而歌,所有這些鋼琴曲都是挖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用中國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從另外一個角度闡釋鋼琴音樂。

到少數民族文化中去尋根,尋找創作的靈感和開發出新的音樂領域,是鋼琴音樂民族化重要的一步。上文所列的幾個方面僅僅是鳳毛麟角,更多、更深的內容仍然蘊藏在少數民族文化的深處,我們應該不懈努力,創作出更好的民族鋼琴曲。

注釋:

①主要根據歷年的《音樂創作》、音樂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的中國鋼琴曲目統計。

②搖馬郎,又稱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在幽靜的山野里相互以歌傳情、傾吐心聲的歌愛習俗。馬郎歌即搖馬郎所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