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3:05:00

導語: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多學科與多專業的特點出發,挖掘現有的資源,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狀況,從而試圖探索一條培養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的道路。沿著這個培養方向,全文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闡述。

關鍵詞:復合型音樂人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國的藝術類專業開始煥發新的活力。目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主要分成三大培養體系:一是九所專業音樂學院;二是高等師范院校中的音樂學科;三是綜合性大學中所設置的藝術系科。高等音樂教育的規模和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但是,與此同時,一些負面效應也開始顯現,從學校到教師到學生普遍呈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校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只重視技能訓練,忽視綜合素質教育,導致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只“專”不“通”。這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而且從長遠來看,綜合素質的缺乏實質上也限制了學生在專業領域的進一步上升。

上篇:尋路

上述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諸多同行的關注,大家紛紛獻計獻策,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案。筆者所在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正在探索一條培養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的道路。

一、瑕瑜互現,藝術學院的學生狀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于2005年4月,并于當年開始招收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這些學生文化成績比較好,接受各方面知識的能力比較強,綜合素質也普遍比中等藝術學校培養的學生高,這些都是優勢所在。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音樂天賦、專業基本功和技能方面又略遜一籌。例如有些學生的嗓音條件不理想,很難在純粹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還有些學生音樂基礎過于薄弱,必須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掌握好音樂基礎知識。在深入考察和分析了這些情況以后,筆者認為,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一方面,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多學科優勢,進一步提高學生音樂和外語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向內挖潛,發掘多學科涉外型大學的資源

放眼世界,歐美的大學幾乎都設有藝術學科,這為藝術學科和非藝術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提供了必要條件,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些藝術學院為全校學生開出各種選修課,比如音樂欣賞、美術基礎等,同時,藝術院系的學生必須選修若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校長陸登廷指出:“哈佛大學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功就在于建立了交叉學科和教師之間(或者學院之間)的合作。”以此為鑒,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廣外多學科的優勢,給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開設跨學科的多門課程,拓寬其眼界,引導其全面發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1995年6月由原廣州外國語學院和廣州對外貿易學院合并組建的廣東省涉外型大學。原廣州外國語學院成立于1965年,是國家教育部直接管理的三所外語院校之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目前有19個學院,46個專科專業。其中有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意大利語、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系科。而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廣告學、新聞學、翻譯、藝術與設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本科專業都可以被充分利用,通過公共課、通選課的課程設置服務于藝術類學生。

目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著力推出外語與各專業的融合,培養一專多能、“雙高”(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兩強”(外語實踐能力強、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通用型人才。學校還與美、英、法、德、意、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及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將近90所大學和學術文化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

三、因材施教,明確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的方向

明確培養方向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廣外藝術學院旨在培養掌握系統的音樂表演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演唱演奏技能,外語運用能力強,信息技術強,能直接參與國內國際音樂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能在專業或社會文藝團體、政府部門、藝術院校、企事業單位中從事表演、教育及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他們以音樂表演為專業,以外語為學習和溝通工具。

對于具備良好的音樂基礎和嗓音條件、鋼琴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可以培養其從事音樂表演工作;對于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有足夠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理論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培養其從事教育工作;對于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綜合素質較好、公關能力和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以培養其從事對外藝術交流合作工作。

下篇:實施

具體應該如何實現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從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多管齊下,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培養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引進專業音樂院校的先進教學方法,強化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同時吸取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的經驗;另一方面,應該利用廣外多學科多專業的學科優勢,開設必修課、選修課、通選課、公共外語課等課程,強化和拓寬復合型音樂人才的知識面。

在教學方法上也不妨進行一些創新的嘗試,例如專業基礎課如聲樂專業鋼琴課采取一對二、一對三,甚至一對多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學生的互相交流和探討。在專業理論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嘗試采用教學互動、學生互動、課堂上下互動的方式。與此同時,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廣外良好的網絡化教學資源,從網絡獲取更多專業知識,了解國際國內藝術發展動態。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界限,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應該摒棄以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學專業課”的狹隘做法,努力汲取新知識,成長為能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

二、接軌國際,科學設置課程

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朗斯戴爾女士曾經在多種場合強調:“為了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多學科教育,提供跨學科課程,使學科知識互相滲透。”針對培養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的目標,我們參考了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和國內多所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的課程設置。在廣外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本校藝術學院的課程設置分成5個部分:

公共基礎課包括思政課、英語、計算機基礎、體育、通選課。英語課貫穿第一至第四學期,綜合英語課每周四個學時,同時還開設語音語調、英語聽力、英語閱讀、英語寫作各兩個學時。三年級開設高級英語選修課程。這同專業院校、師范院校藝術專業、綜合性大學藝術學院相比,是英語課時設置最多的,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外語強化訓練,使其和其他同類型學生相比具有較大的外語優勢。通選課要求學生選修八個學分的人文社科類學科,四個學分的自然科學類學科,這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得學生在工作方向上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學科基礎課安排有鋼琴課、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等課程,讓學生打好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學科專業課除聲樂鋼琴等專業課外,聲樂專業還開設了表演基礎、形體訓練、合唱、正音與臺詞等課程。鋼琴專業開設了伴奏與室內樂、鋼琴教學法等課程。第一至第三學期充分利用廣外外語學科資源,開設了意大利語、德語、法語課,讓學生在演唱演奏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作曲家的作品時,能更好理解作品內容和風格,以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提高專業水平。

選修課結合廣外多學科、多專業特點,合理設計音樂理論選修課程以適應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要求。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熟悉世界各民族音樂的特點,同時具備充實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一個復合型音樂人才應有的知識結構。廣外作為人文社科類的綜合性大學,在完成上述課程設置的同時,利用本校多學科、多專業的資源優勢,開設了一批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的獨特課程,如利用漢語言文學學科優勢,開設中國文學名著、外國文學名著課程;利用外國語言學科優勢開設意大利語、德語、法語課程;利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學科優勢開設電腦音樂制作課程;利用人力資源學科優勢開設音樂藝術管理課程;利用新聞專業學科優勢開設音樂傳媒課程;利用應用心理學學科優勢開設音樂心理學課程;今后還可以利用經濟學優勢開設市場開發與經紀人課程;法學學科優勢開設法制社會與演出市場等課程。這些課程均作為專業選修課,保證一定學時數,對于提高復合型音樂人才的整體素質具有深遠意義。而專業音樂學院或師范院校在教學中也會涉及到相關內容,但通常以講座等形式傳播給學生,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的質量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當今社會,隨著音樂專業人才培養規模的擴大,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還是要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去從事音樂普及、音樂創作和音樂開拓型的工作。廣外藝術學院充分利用外語優勢和其他人文、自然科學等學科的優勢,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這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并且與國際接軌的新型培養方向。

實踐課教學除加強對學生的技巧能力、外語和綜合素質培養外,藝術學院還非常重視實際運用和實踐。現在學院每學期都安排學生上臺兩次、觀摩和考試各一次。到三四年級可以安排學生到文藝團體、唱片公司、文化廣告公司、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讓學生更多參與專業實踐活動以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還可利用廣外與國外院校的合作與交流關系,將他們送出去培訓和深造。

三、求賢若渴,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根本保證,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廣外藝術學院的領導奔赴全國著名藝術院校,希望能吸引高水平的應屆畢業生,同時,還在2006年3月底舉行了為期一周的招聘面試,面向全國招聘急需的專業人才。

為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為教學服務,我們還在探索“校際合作,資源共享”的道路。廣外的藝術學院試圖和相關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取長補短,實現師資的交流與合作,盡快緩解師資暫時不足的矛盾。

總之,新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客觀上和整體上均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的轉變與革新上。藝術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本,以適應當今世界潮流為本。以這種先進的發展觀念為指導,探索一條培養以外語為特色的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的道路,才能真正發揮和利用廣外多學科多專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綜合性大學培養復合型音樂專業人才的探討》,李建華著,原載于《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2]《談高素質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馬巖峰著,原載于《甘肅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卷第1期

[3]《高師音樂教學重在培養復合性人才》,沈炳毅著,原載于《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8月第20卷第4期

[4]《綜合性專業素質與復合型人才培養》,劉永福著,原載于《樂器》,2003年9月

[5]《一個應當納入中西音樂文化研究視野的新問題》,李強、李朝華著,原載于《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6]《對“音樂、美術主輔修”復合型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但昭立著,原載于《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8月第2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