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聲唱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4:38:00

導語:混聲唱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混聲唱法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只用真聲或假聲歌唱,都會出現不盡完美的聲音,這是不科學的唱法,只有兩者混合著應用才能獲得有氣息支持的、聲音的聲區轉換自然統一的、音域寬廣,有穿透力的、音色明亮、色彩動人的聲音。獲得混聲的關鍵在于正確地運用呼吸方法,巧妙地調節好各共鳴腔體,使聲音和諧統一,美妙動聽。

關鍵詞:混聲唱法氣息混合共鳴

混聲唱法就是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混合運用的唱法。是對聲帶發聲時機能狀態按規律的具體實踐,它要求發低音時避免全用真聲(胸聲區),發高音時避免全用假聲(頭聲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音都是混聲效果。混聲唱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將真聲和假聲的兩種唱法混合著靈活運用歌唱,從而獲得聲音通暢,圓潤甜美,美妙動聽的歌唱效果。

混聲唱法原理

混聲唱法指的是真假兩種歌唱狀態混合著應用的意思,假聲要以真聲為基礎,真聲要以假聲為基礎,高音掛上胸腔,低音掛上頭腔;高音有濃厚的真聲色彩,低音有假聲成分。這樣兩個聲區比例恰當,靈活應用才能發揮頭聲區里有胸腔共鳴,胸聲區里有頭腔共鳴的兩個共鳴腔體混合共鳴的優點。真假聲混聲歌唱要按比例調整,如果始終只用真聲,由于聲帶一直處于拉緊的狀態唱高音,勢必造成脫離氣息的喊叫,久而久之,由于聲帶負擔過重,造成聲帶病變而失去歌唱能力。同樣,如果始終只用假聲,由于聲帶不能閉合,用不上力,所以聲音虛弱,沒有亮音,得不到呼吸的支持,久而久之,聲帶功能減弱而失去彈力,同樣也會造成病變失去歌唱的能力。假如將這兩種唱法巧妙地,不是突然地、而是逐漸過渡、轉換,聲音會統一,聲音會無“坎”,把它們調整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之下,才能使兩種聲音的共鳴混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流暢均勻,明亮甜美的聲音。

李維渤教授在《發聲訓練中的四個“R”》一文中,談到真、假聲混合問題時,把頭聲區比作水,把胸聲區比作土,用土和水攪拌成泥來比喻混聲唱法。認為在放少量土的試管中注入水,這時水和土的區分是非常明顯的,由于水和土截然不同,用這種嗓音調節歌唱時必然會出現上得去就下不來或下得來就上不去的現象,這種狀態被稱為“靜態調節”,為了克服這種“靜態”,就要把水和土加以攪拌使它們成為泥。當然試管上方的泥比較稀,底部的泥比較稠,但都是泥而不是分離的水和土,用這樣的嗓子歌唱時,沒有明顯的區別,并且可以自如地上下,沒有明顯的“坎兒”,這就是混聲的原理。

混聲唱法的優點

首先,混聲唱法共鳴豐富,音域寬廣。混聲唱法能使低、中、高三個聲區的音色統一,聲音甜美、明亮、連貫、均勻、色彩動人,換聲區不會出現破音,高聲區可以得到關閉的明亮的高位置的聲音。

其次,混聲唱法使聲音有亮心。因為真聲里混進了一定的頭腔共鳴色彩,使中低聲區有頭腔共鳴,亮心不變、高位置不變,假聲里混進了胸腔共鳴色彩,使高聲區能夠迸發出明亮的共鳴音,使聲音音色不變,豐富了聲音密度和光彩,得到了明亮的焦點,得到了有威力的穿透力。

如何獲得混聲

氣息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是“美聲唱法的第一步,也是混聲唱法的根本關鍵。筆者在教學中常常運用“聞花”的動作來訓練歌唱的吸氣的動作,吸氣的時候切忌張大口猛吸,而要像“聞花”一樣用鼻孔和上下齒間的縫隙同時吸氣。要吸得快、吸得深,吸得柔而輕、動作敏捷自然,使人聽不出半點聲息。吸氣時肋骨、胸部向外擴張,同時橫膈膜向下移動,胸腔內器官向下移動,腹部膨隆,形成以丹田為中心的氣息支持點。那么用吸好的氣息練唱時,也就是呼氣的時候則必須在聲音延長的全過程中保持吸氣時的狀態,讓橫膈膜、腹肌的張力控制呼氣,使氣息出得慢、出得均勻、出得平穩,練習時不宜單獨練氣,要結合發聲練習,而且要結合音樂來練,要練得既有句法,又有節奏,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氣息支持。合共鳴(統一聲區)聲區劃分為三個聲區,即:胸聲區、中聲區和頭聲區。混合共鳴就是統一聲區,同時調節好各共鳴腔在不同聲區中的主次比例,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這樣才能獲得聲區的調和統一,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喻宜萱教授認為:統一聲區,要使三個聲區融合貫通起來,達到整個音域的聲音都能均勻穩定協調一致,這是美聲唱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只用胸聲,則高音唱不上去,音色發白,音準偏低,而只用頭聲,則會使聲音發虛,也會使喉頭脫離正確的位置而上移,聲音就會失去心和力度,音色不光彩。掌握混合共鳴的目的就是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唱法用混合聲音的辦法使它們銜接統一起來。要做到這樣,首先要建設好中聲區,使中聲區的聲音統一起來,然后才能過渡到其他聲區。

實踐與思考

筆者在訓練學生混聲時采用的方法是這樣的:女聲由于受天生條件的影響,中低聲區一般較虛弱,音量小,缺乏唱中低音的能力,女聲訓練的困難主要在中聲區,機能轉換主要在中聲區調解。所以對女聲的訓練,即混以真聲、在真聲的基礎上訓練假聲。訓練時從中央C下面的B開始,用“a”母音做音階型的練習。訓練過程中必須用吸氣的感覺來打開喉嚨,并使喉頭的位置保持不移,將聲音吸到身體的“管”里面,上下行整個練習都要保持呼吸支持,并且要以真聲為基礎,逐漸用小聲上下滑唱,訓練胸聲區和中聲區的聲音時,按比例混入頭聲,訓練頭聲區的聲音時也同樣按比例混入胸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很快就會體會到三個聲區的相互轉換,就會逐漸獲得真假聲,混合統一的歌唱方法。但這種練習切忌大聲硬唱,必須音量適度,強弱適中,如果用聲過分強烈,只能加重聲音和聲區的不和協,不統一。

男聲訓練的困難主要在高聲區,機能轉換主要在高聲區調節,但是男聲訓練要以真聲為主的中低聲區入手,中低聲區也必須有假聲成分,同時也不宜過早練唱高音,應該在良好的呼吸支持前提下,中低聲區聲音流暢自如的基礎上才能訓練高聲區的真假混聲唱法,男聲要經過相當的訓練才能使中聲區和混聲區連接得很好。這樣才能使男聲變得靈活而富有彈性。

以上的道理雖然說起來很容易,但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需要通過嚴格的訓練才能養成的。混聲唱法的掌握,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過程,由于學生的嗓音條件有差異,教學手段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之后再“對癥下藥”。只有使學生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以及統一好聲區,這樣才能獲得和諧美妙的混聲。

參考文獻:

[1]王福增著《聲樂教學筆記》

[2]喻宜萱著《聲樂教學漫談二》

[3]李維渤著《發聲訓練中的四個“R”》

[4]司瑞芝著《歌唱的啟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