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結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4:52:00
導語:手風琴結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風琴在樂器家族中屬于簧片類樂器。遠在手風琴發明之前中國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簧片樂器“笙”,歐洲的簧片類樂器就是根據中國這一古老的樂器“笙”的“活簧原理”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手風琴。大約在15世紀,笙已經傳入了歐洲,只是到了18世紀下半葉,笙的這種“活簧原理”結構才使歐洲人受到啟發。他們根據笙的“活簧原理”結構,先是改良管風琴,創造出了簧風琴,之后,在19世紀初相繼又制造出口琴、風琴等其他簧片類樂器。1818年奧地利人黑克兒發明了一種早期的實驗性簧風琴,這種樂器即是根據活簧原理制作的。1821年,德國人弗里德里希·布施曼(1805—1864)設計了一種口吹的新式簧片樂器,稱為“奧拉”琴;同年,布施曼又將“奧拉”琴進一步加以改進發展,增加了一個鍵鈕盤和手拉風箱,這種樂器取名為“手拉風鳴琴”,并于1822年在柏林取得專利。這是繼手風琴前身樂器出現的真正用手拉的早期的簧風琴。后來,經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1772—1847)集以上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并作了新的發明創造,他在布施曼制作的“手拉風鳴琴”的基礎上增加了用以伴奏的和弦鍵,成功地改良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被正式命名為“手風琴(Accordion)”的樂器。德米安這種以“手風琴”命名的樂器于1829年在維也納正式取得專利權。
1830年以來,這種手風琴經過比利時人查爾斯.巴菲特、法國人拿破侖·福爾羅克斯和M.巴松等人的不斷努力,進行大批生產,當時手風琴用檀木制作,然后再嵌以象牙和珍珠母作裝飾,一般有10至12個供右手演奏曲調的高音鍵鈕和兩個低音和弦鍵鈕,琴的簧片主要是用銅簧構成,能發出微弱但很柔和的聲音。是一種全音階結構的樂器,當時這種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猶如在口琴上增加一個風箱,同一個琴鍵上發出的是兩個不同高度的音,如“C、D”兩個音,風箱拉出的音是“C”音,風箱推回的音是“D”音,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演奏。這種全音階手風琴不能轉調,如若轉調則需換另一臺不同調的琴演奏,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1859年M.巴松制作的手風琴已達到了三個八度的音域,右手琴鍵猶如鋼琴鍵盤的式樣,這種手風琴已能使發音達到統一平衡。后來,由于德國特羅興根市的霍勒、意大利的卡斯達立達多的索普尼蘭以及斯特拉德拉、達拉佩等人在早期生產的手風琴中采用了鋼簧片,而使這種樂器很快發展起來。為了適應演奏者的需要,這種全音階式的手風琴后來又被進一步改良為半音階結構,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而且使之基本定型,被人視為一種標準型的手風琴。最初,這種半音階手風琴在同一個琴鍵上,風箱推、拉所發出的音高仍是不同的。所以,當時這種琴的音域很寬,琴上仍然沒有背帶,靠雙手托琴演奏。隨著發展,鍵鈕式手風琴(亦稱半音階手風琴)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個大幅度的解放。另外,改良了原來風箱推、拉發音的不一致,使每一個琴鍵的推、拉所發出的音保持了統一的音高。這就使風箱的變換與運用獲得了很大的自由。而且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量的增加和科學的排列關系,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世紀60年代手風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鍵鈕式和鍵盤式兩大類,從此,鍵鈕式和鍵盤式兩種琴并行發展。20世紀初,荷蘭、法國、德國、意大利、俄國等國家的樂器制造商相繼制造出琴鍵結構各不相同的鍵鈕式和鍵盤式手風琴,特別是鍵盤式更為流行。其標準型是:鍵盤式右手41鍵、鍵鈕式右手五排健(其中兩排為輔助鍵),左手鍵鈕為120個低音與和弦鍵鈕。此外,左手鍵鈕也有140個低音與和弦鍵鈕(加一排小三度對位低音)、160個低音與和弦鍵鈕(再加一排增和弦鍵鈕)等。
鍵盤式手風琴由于其右手鍵盤部分和鋼琴、管風琴、風琴的鍵盤排列完全一樣,因此,這種鍵盤式手風琴迅速地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它從一種娛樂性的民間樂器,逐步走向舞臺、走向專業藝術團體和專業藝術院校。隨著手風琴演奏藝術的提高,手風琴演奏作品的范圍也不斷得到發展擴大,從主調音樂走向復調音樂、從傳統音樂走向現代音樂的發展過程。而這種鍵盤式手風琴左手低音鍵鈕的音域只能演奏一組七度旋律音域的低音鍵與和弦鍵的結構,這就必然影響了手風琴音樂藝術的表現力。因此,演奏家與制造商對這一結構的不足,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德國、美國和俄羅斯先后研制出左手結構185鍵鈕自由低音式手風琴和120鍵鈕傳統與自由低音可變換雙系統自由低音式手風琴。德國制作的185鍵鈕自由低音手風琴的特點是:右手鍵盤為45鍵。左手低音鍵鈕的結構是在傳統120鍵鈕的排列基礎上,增加了三排(58個)低音旋律鍵鈕,其結構是按鍵鈕式手風琴右手鍵鈕結構排列形成,低音旋律音域可達到四個八度。美國和俄羅斯制作的左手120鍵鈕雙系統可變換自由低音手風琴的特點是:右手鍵盤分別為45鍵和41鍵,左手鍵鈕在保持傳統120個低音與和弦鍵鈕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左手鍵鈕轉換機使傳統手風琴和弦鍵鈕結構全部轉換成音質統一的,達到四個八度音域的旋律低音。可以實現傳統120健鈕音位結構與自由低音音位結構的相互變換。但是,美國和俄羅斯制作的這兩種琴在轉換成自由低音結構時,其左手鍵鈕排列結構是不同的。美國制作的雙系統自由低音手風琴當轉換成自由低音結構音位時,六排鍵鈕分為三組音區,按上下排列每兩排為一組音區,每一組音區兩排鍵鈕的音位結構排列與傳統120鍵鈕琴的第一排“對位低音(輔助低音)”和第二排“基本低音”兩排鍵鈕音位結構排列相同,只是三組鍵鈕的音區不同,各組相差一個八度音域,形成三個八度。俄羅斯制作的雙系統自由低音手風琴,當轉換成自由低音結構音位時,左手自由低音鍵鈕的音位排列是按半音階結構排列的,這種排列結構是按照俄羅斯鍵鈕式手風琴的右手鍵鈕結構排列形成的,音域可達到四個八度。
上述三種不同結構的自由低音手風琴共同特點是:保留了傳統120低音鍵鈕的結構,擴大了低音鍵鈕的旋律音域,達到左右手發音協調統一,音色純正,改變了傳統琴左手低音鍵鈕只能達到七度音域的結構,達到了演奏家夢寐以求的左手低音旋律自由化的理想效果。但是經過一個時期的實踐演奏,德國和美國制作的兩種不同結構的自由低音手風琴從不同的方面體現出不足的問題。德國制作的185鍵鈕自由低音手風琴由于結構的龐大,左手在演奏自由低音琴鍵時,自由低音琴鍵鈕距離過大,手臂過于往前伸出,演奏起來很不方便。美國制作的120鍵鈕雙系統可變自由低音手風琴,左手自由低音在演奏旋律技法的指法運用上,同傳統手風琴左手低音指法相同,特別是演奏半音階的指法運用和傳統琴一樣仍然十分不方便。而且它只有三個八度,自由低音的音域略顯不足。通過實踐演奏的比較,這兩種琴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被淘汰。而俄羅斯制作的120鍵鈕雙系統可變換自由低音手風琴的結構解決了左手結構的龐大和左手的指法運用問題,使得半音階演奏起來十分方便,而且自由低音的音域一下擴展到五個八度。這種手風琴左手的自由低音鍵鈕結構可以裝在鍵盤式手風琴上,也可以裝在鍵鈕式手風琴上。特別是它與鍵鈕式手風琴的結合,其雙手結構的排列構成了統一。另外,鍵鈕式手風琴的右手部分的音域大寬于鍵盤式手風琴的右手音域,這就使得鍵鈕式手風琴的音樂表現能力遠遠高于鍵盤式手風琴。更值得人們重視的是,鍵鈕式手風琴的右手鍵鈕的技法訓練要比鍵盤式手風琴的右手鍵盤訓練容易得多,這充分說明鍵鈕式手風琴的右手鍵鈕排列的科學性,因為,不同結構排列的同一種樂器,其結構能使演奏技法更加容易的應視為更合理、科學的。任何一種樂器其演奏目的都是把藝術表現視為第一位的,一切技法都要服務于音樂藝術的表現。因此,同一部音樂作品能用相對簡單的技法達到更為完美的表現形式,將是最科學的一種,它包括演奏技法和樂器結構制造等方面。
總之,手風琴的這種左手自由低音部分的結構,無論與鍵盤式手風琴還是與鍵鈕式手風琴的結合,這都將是手風琴發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性發展。可以這樣認為,目前這種自由低音手風琴的左手鍵鈕結構已經發展到最完善的階段。
參考文獻:
[1]《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7卷,第332頁。
[2]《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596頁。
[3]胡揚吉《手風琴園地》1985年第1期,第35頁,《手風琴發展簡史》(摘譯《新編格羅夫音樂辭典》)
- 上一篇: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規定
- 下一篇:音樂節奏動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