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4:54:00

導語:民族聲樂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聲樂探究論文

中國的民族聲樂有著數千年的長期歷史積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藝術創造的結果。作為東方音樂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國民族聲樂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傳統民族聲樂的三大類別

中國的傳統民族聲樂在它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包含了民歌、戲曲和曲藝三大類別。

我國民歌具有源遠流長的優秀歷史傳統,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是勞動人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民歌是民族音樂發展的基礎,它和民族音樂的其他形式互相影響、互相豐富、互相促進。我國民歌包括多種體裁和樣式,主要有四類:(1)勞動號子;(2)山歌;(3)小調;(4)長歌及多聲部歌曲。勞動號子是一種直接伴隨著勞動歌唱的歌曲,有突出的節奏型特點;在民歌中,勞動號子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歌音調最早的根源和基礎。山歌泛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人民在勞動生活中自由抒發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小曲,音調經常是高亢遼遠的,節奏常常是自由、散板式的;山歌的歌詞常帶有即興性,它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領唱與和腔等。小調,是我國民歌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一般地說,山歌就是“山野之曲”,小調則是“里巷之曲”;小調的表現范圍非常廣泛。長歌泛指一些結構長大的大型民歌體裁,主要包括風俗性長歌和長篇史詩歌曲;多聲部民歌在我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和少數民族民歌中更為多見。

我國的戲曲,是富有強烈中國特色的一種音樂、舞蹈、戲劇三者結合的綜合體裁。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點在于它的聲是音樂(唱和奏)或者音樂化的聲(念),它的容是舞蹈(舞和打)或舞蹈化的容(做),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再配合舞臺美術等其他條件,共同給戲劇的情節內容以優美動人的藝術表現。在我國戲曲中,既不是舞蹈管舞蹈,動作管動作,也不是歌唱管歌唱,說話管說話,更不是歌舞管歌舞,戲劇管戲劇,而是音樂、舞蹈和戲劇性緊密結合,構成一個戲劇整體。

我國說唱音樂的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時期。宋朝是說唱音樂達到成熟的時期。

說唱音樂分八類:1.鼓詞類;2.彈詞類;3.漁鼓類;4.牌子曲類;5.琴書類;6.雜曲類;7走唱類;8.板誦類。在我國的說唱藝術中,文學的創作占有主要地位,音樂的主要部分是唱腔,它是描繪情節和環境、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

唱腔的結構原則是:1.基本曲調反復的結構;2.基本曲調板腔變化的結構;3.曲牌聯綴的結構;4.混合的結構。

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經歷

1919年的,喚醒了民眾思想的解放,自此,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開始成為社會潮流,也使中國音樂文化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并由此使得中國開始有了西洋式的聲樂教學,開始創作自己的藝術歌曲,甚至后來更出現了歌劇,盡管這些藝術形式在當時是稚嫩的,但畢竟向著現代藝術形式的方向邁出了有力的一步。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是在“五四”以后打下基礎的,當時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詞曲作家和聲樂作品。如肖友梅的《問》,賀綠汀的《游擊隊歌》、《嘉陵江上》,黃自的《玫瑰三愿》,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聶耳的《賣報歌》、《大路歌》、《碼頭工人歌》、《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等等,都有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優秀的歌唱家郭蘭英從小就有深厚的山西梆子的唱功,從1946年起從事新歌劇的演出,她將傳統的戲曲藝術融化到新歌劇演唱中,在《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白毛女》等劇中擔任主角,她的演唱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1949年冬到1950年初,新中國建立的初始,全國音協與中央音樂學院合辦的音樂通訊部,提出了關于新中國唱法的討論自此開始了廣泛的土洋之爭,這次土洋之爭對新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歐洲傳統唱法的逐漸影響下,我們的民族聲樂在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傳統唱法的精華,不僅民族韻昧濃厚,而且發聲方法更加科學、自然通暢。出現了如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郭頌,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鞠秀芳等等優秀的民族聲樂歌唱家。

20世紀60年代,中國音樂界一度出現了過分強調民族化,忽視西洋唱法的傾向。由于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聲樂藝術在當時還不很成熟,沒有取得聲樂界在學術上的統一認知,聲樂教育領域出現民族化之爭以及對西洋唱法的不同說法,所謂意大利學派、俄羅斯學派等,各執一端,客觀上阻礙了聲樂藝術的系統學習和發展。

1966年開始的“”危害也殃及到了聲樂藝術領域,十年人為災害致使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民族聲樂幾乎荒蕪。解放后我國剛剛開始繁榮的民族音樂藝術事業落入低谷。但是,在這段非常時期,仍然脫穎而出了一些優秀的聲樂藝術人才,像李雙江、吳雁澤、朱逢博、李谷一、蔣大為等,他們之中有的在“”前已經走上了舞臺,受到群眾喜愛,其演唱藝術的高峰期是在“”的中后期。直至80年代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增多,許多世界級的聲樂藝術家、教育家多次來華演出、講學,對中國民族聲樂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起到了促進作用。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規范性和科學性,被民族聲樂教學廣為借鑒、挖掘,發展和推新了民族聲樂藝術,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在演唱技法上和氣質風貌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也產生了一些代表人物,并涌現出了一批教育家和歌唱家,諸如沈湘、周小燕、林俊卿、金鐵霖等人,都是推動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教育發展的杰出代表。在聲樂表演方面50年代后有郭蘭英、王昆、才旦卓瑪、何紀光,80年代有等,都是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愛的民族聲樂歌唱家。

從20世紀gO年代到27世紀,中國的聲樂藝術隨著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有了更大的進步,并得到了世界相當程度的認可。中國歌劇《原野》和《狂人日記》由中外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并在國外歌劇院上演,結束了只有中國人用意、德、法、俄等語種演唱外國歌劇的歷史;在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中國歌唱家的演唱讓世界為之贊嘆,宋祖英等一大批民族唱法歌唱家也讓世界知曉,并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中國聲樂藝術已經向世界邁出了一大步。

有關三種唱法的問題

盛行于當今的美聲唱法,是源于西方的聲樂藝術方法,它經歷了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其發聲技巧和藝術風格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也已經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影響。

民族唱法,本身就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中華民族的東方審美意識,能讓人倍感親切、和者甚眾。美聲、民族唱法的曲目在藝術性和思想性方面較通俗唱法顯得高雅、深刻,所以通常把美聲、民族唱法歸入嚴肅音樂或傳統音樂之列。

通俗唱法產生于70年代后期,它是一種繼美聲、民族唱法之后的國際化的現代聲樂唱法,其特點是作品短小精煉、通俗易懂、易記上口;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港臺的、也有搖滾味的;從表演風格來看,既有美聲的影子,也有民族的影子;在表演方式上,常常形成觀眾始終主動地、情緒高昂地參與,不受演出環境的制約,常常會形成一個熱鬧、火爆的情感交流場所,因此,它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

實踐證明,三種唱法實為大同小異,沒有本質區別。我國的民族唱法,近年來除一直保持民族風格外,還越來越注意吸收美聲發聲法,演唱更科學化,整體水平有了提高;通俗唱法,在專家的指導下,也正在不斷探索提高其演唱水平。三種唱法,無論哪種唱法,都可以表達人們的情感活動,也都能為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所接受和歡迎,具有愉悅精神、陶冶情操的社會功效。

如何進一步認識民族聲樂,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歌、戲曲、曲藝藝術精華,同時認真學習、研究和吸取西方聲樂藝術中的經驗,是一切有志于中國音樂事業發展的人的共同愿望,歌唱家、歌星、教學者和學者大家一起努力,使我們的民族聲樂得到更快發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樂藝術之林,也是我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A],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民族音樂概論》[A],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出版.

[3]白寧:《論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西安音樂學院學報[J],2004年,1.

[4]彭丹雄:《簡論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演變》.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J],200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