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聲樂藝術風格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2:54:00
導語:我國聲樂藝術風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分析了中國聲樂藝術的形成及特點,在此基礎上,對民族民間型,戲曲曲藝型,民族傳統型,現代民族型,混合型和美聲型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多種類型的融合、交叉是中國聲樂藝術未來發展方向的觀點。
關鍵詞:民族唱法歌唱風格藝術特征
一、引言
在世界音樂發展中,中國聲樂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演唱、教學實踐,特別是近百年來的實踐,已形成了自己獨特、多樣的音樂藝術風格類型。根據其藝術特征概括起來主要有:民族民間型、戲曲曲藝型、民族傳統型、現代民族型、混合型和美聲型等。分析各種類型的形成及特點,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系,不僅有利于各種唱法的融合、交叉,而且對于促進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并使其在世界音樂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聲樂藝術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中國歌壇上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也包括戲劇、曲藝舞臺上的戲曲唱法與曲藝唱法。即凡具有中國風格、運用中國語言與音樂語匯表達中國人情感的歌唱方法通稱為中國聲樂藝術。中國的民族音樂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財富,包括傳統聲樂理論、教學方法、演唱技藝和文獻資料等等。20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歐洲傳統唱法(美聲)在中國的傳播,各音樂藝術院校借鑒外來的優秀教學法,培養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體系。
中國聲樂藝術發展史上曾出現幾次的紛爭。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產生了激烈的“土、洋”之爭。學西洋唱法的人認為民族唱法“不科學”,“直著嗓子喊”;搞民族聲樂的人則認為洋唱法是“打擺子,含橄欖,洋腔洋調聽不懂”。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流行音樂的涌入才告一段落。改革開放之后,頻繁的對外文化交流,電視機、錄音機等音響設備的普及,尤其是港臺流行音樂大量涌入,引起青年人的“共鳴”,流行音樂充斥大街小巷,在堅決取締“黃色音樂,靡靡之音”無疾而終之后,只得“加以正確引導”而讓其存在。其后,音樂界又展開了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爭論。歌壇內部分人認為:“流行歌曲是狂喊亂叫,不能登大雅之堂,根本不能叫唱。”而歌星們則認為:“只要有群眾喜歡就是好的,你思想跟不上趟。”這種對峙的局面維持了一個時期,流行音樂一度占領了大半音樂陣地。直到90年代,在極力扶持嚴肅音樂、弘揚民族文化的政府行為下,三者才得以平衡。近年來,音樂界大膽創新,使不同唱法攜起手來、相互合作,體現了歌壇的民主氣氛和包容性。筆者認為:各種風格互有短長,兼收并蓄,海納百川,才是中國聲樂藝術未來發展之路。
二、中國聲樂藝術風格的形成
1.藝術風格的內涵
所謂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形式所體現的風貌、特色、氣質等。聲樂藝術也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由于國家、地區和民族的不同,其語言、生活習慣、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傳統喜好、民族特性、審美情趣及社會發展、政治思想變革諸多因素都有差異,這是構成藝術風格的主要因素。對于聲樂藝術而言,風格是歌者在音質、音色、語言、共鳴、力度、潤腔、情感和音樂處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同時,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及個人氣質也會直接影響個人的演唱風格。以上諸因素的總和便構成了一個歌唱家的演唱風格。
2.藝術風格的內涵的形成和發展
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人們由于民族的不同,生活的地區、國家不同,從遠古至今的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語言文字、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社會意識、審美觀念等特性。這種風貌體現在文藝作品之中,形成了這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藝術風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音樂藝術風格絢麗多姿自在情理之中。不僅56個民族有56種風格,僅是漢族因居住的地區有草原、山區、平原和盆地,加之各地區語言特點、風俗習慣和氣候條件等差異,使我國北方音樂高亢嘹亮,南方音樂婉轉秀麗。魏良輔在《曲律》中說:“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婉轉為主,各有不同。”不僅如此,各地音樂尤其是山歌、小調、號子、花兒、信天游、歌舞、說唱、戲曲以及現代創作歌曲等都有鮮明的特色。如江南小調溫柔秀麗,東北民歌開朗詼諧,藏族山歌寬廣豪放,廣東南音柔美雅致。這些各具特色的歌曲包含著音樂語匯、旋律、節奏、調式、曲式、語言、發聲、唱腔運用、聲音色彩、演唱氣質和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和因素,從而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特色和演唱風格。
1.民族民間型
此類唱法大多來自民間、基層,來自廣闊的農村、草原、山區和邊寨。在勞動和生活中接觸了許多原始山歌、號子、小調和歌舞等民間音樂,經過祖輩口傳心授代代傳承,形成它們的演唱特色。民族民間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聲音明亮、真實,歌唱自然、純樸。此類型基本保留本地區、本民族的原始風格與韻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
(2)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專業作曲家、理論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貴原始音樂素材,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3)表達感情直接,抒發不同情感。此類型能根據不同的生活、勞動情景而選擇相應的歌曲以抒發心中的情感。如勞動打夯時的《打夯號子》,船夫拉纖時唱《船工號子》,秧田除草時的《薅秧歌》,姑娘出嫁時的(婚嫁歌),男女青年擇偶時的對歌,與西方人小夜曲表達愛情具有同樣的浪漫色彩。
(4)語言樸實無華。多采用本民族或當地方言演唱,強化了演唱風格。
(5)多為原始民歌或改編的新民歌。反映該地區、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
2.戲曲曲藝型
中國的戲曲唱法是傳統民族聲樂中高度發展的一種類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時期已得到迅速發展,在唱法風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時期,戲曲唱法更趨完善和系統化。戲曲唱法發展至今,更具獨特的演唱風格,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體系。戲曲、曲藝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劇目和文獻資料百年流傳。各劇種有固定的詞牌、曲牌和音樂格式。由于戲曲帶有鮮明的地方性,音樂風格和運腔方法有明顯差異,閉目一聽可知“京劇”“川劇”還是“豫劇”“粵劇”。
(2)訓練方法傳統程式化。有一套培養演員基本功的傳統方法,教學方法沿用傳統的“口傳心授”法。
(3)嗓音運用各不相同。各劇種由于風格的差異,在嗓音運用上也各不相同。以旦角(女高音聲部)為例,京劇等由于唱腔音域寬廣而運用假嗓,另一些劇種如黃梅戲等則運用真聲為多,豫劇則下真上假、用嗓獨特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曲藝唱法也在不斷發展,尤其青年演員,其聲腔運用已融進歌唱方法,從而增強了唱腔的表現力。(4)戲曲以生、旦、凈、末、丑(類似歌唱中四個聲部的劃分方法)來區分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各類人物的用嗓方法也不盡相同,大多以運用局部共鳴為主。
3.民族傳統型
在聲樂界學習民族傳統唱法的人甚多。他們綜合了戲曲、曲藝及各類民歌的唱法,民族音樂基礎堅實,同時還能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自己的歌唱既有濃郁的風格又有較松弛通暢的聲音,歌唱深受群眾喜愛。民族傳統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聲音明亮靠前,運用局部共鳴多,音域寬廣,歌唱能力強。
(2)歌唱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能駕馭各類風格作品。
(3)字、聲、情、味、形協調統一,演唱時能達到聲情并茂的境界。
(4)演唱曲目大多為改編民歌或具有民族特色的創作歌曲及外國民歌。演唱曲目范圍較寬。此類歌唱人才有兩種:一是從小在戲曲團體接受正規訓練,后轉入聲樂領域從事職業歌唱。老一輩歌唱家郭蘭英等最具代表性。二是非民歌手或戲曲演員出身、但具有民族歌唱的天賦條件和樂感,通過學習戲曲、民歌的演唱技巧,出色掌握各類風格運腔方法,結合科學發聲,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演唱路子。如胡松華、蔣大為、鞠秀芳、鄧玉華和于淑珍等。
4.現代民族型
“現代民族唱法”是周亨芳1988年《歌唱與訓練》一書中提出的。用“現代”是為區分年輕與老一輩在唱法上的某些差異。20世紀60年代初,部分音樂院校設立了民族聲樂專業。招收了少量學生。由于多種因素,成名者甚少。改革開放以后,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演員和學生紛紛進入音樂院校接受系統正規訓練,大膽學習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走出了一條寬廣的、并具有時代氣息的歌唱路子。如、董文華、萬山紅、閻維文、烏日娜、宋祖英和張也等,他們的演唱體現了現代民族唱法的水準。現代民族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歌唱自然流暢,輕松灑脫。受民族傳統音樂的熏陶和良好訓練,具有優良的發聲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具備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先天素質條件。
(2)吐字清晰,語音標準。此種唱法聲音明亮結實,音色甜美,靈活運用混合共鳴,聲音穿透力強。
(3)音域寬廣。可掌握多種風格,能駕馭高難度作品及勝任歌劇角色。
(4)演唱曲目大多為作曲家創作的具有民族風格、時代特征的歌曲、歌劇和中外民歌。
5.混合型
根據演唱風格及發聲方法的區別,在混合型唱法中又可分四種類型:
(1)美聲混民族。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聲樂界不少從事美聲唱法教學與演唱的人按照洋為中用的思路,運用美聲唱法的良好功底,結合民族風格、韻味,可駕馭高難度美聲、民族韻味的創作歌曲或歌劇。如李雙江、馬玉濤等歌唱家的演唱就具有代表性。80年代至今,走中西結合路子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股中堅力量。如殷秀梅、韓延文等歌唱家。
(2)民族混美聲。以民族傳統唱法為根基,摻和一些美聲發聲法,聲音效果既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外來唱法的特色。聲音明亮、結實,上下統一,真假運用適度,可運用混合共鳴于歌唱中,音色富于變化,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演唱曲目多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和改編民歌。如吳雁澤、姜家鏘和德德瑪等著名歌唱家。
(3)民族混通俗。20世紀70年代中期,李谷一、朱逢博等人在演唱中大膽使用通俗歌曲的發聲技巧,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歌唱聲音明亮靠前,自然親切,口腔共鳴運用較多,聲音更為真實,色彩極其鮮明,表達感情直接,演唱民歌、小調及具有濃郁風格的創作歌曲更是能得心應手。由于當時的認識偏差,聲樂界對二位歌唱家的演唱風格曾褒貶不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演唱風格日益為聽眾所接受。
(4)通俗混民族。80年代中期,通俗唱法從單純的模仿港臺逐步發展到唱內地創作的通俗風格作品。在崔健的《一無所有》、《信天游》流行后,刮起一股“西北風”。此后,作曲家創作了許多富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特征的好作品,將通俗音樂引入正規發展軌道。由于作品的產生和需要,促使通俗歌手學習掌握民歌風格、說唱風格,涌現出一批演唱帶民族風味的通俗歌手。如劉歡、李娜等。事實證明:“因材施教”永遠是重要的也是第一教學原則。
6.美聲型
美聲唱法傳入中國有近百年歷史,發展至今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歷史上它曾遭批判,但改革開放以來,音樂藝術院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美聲唱法歌唱家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且其演唱日益為聽眾所喜愛,從而使中國聲樂自立于世界音樂之林。如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所演唱的中國作品《黃河怨》、《茶山新歌》和王秀芬、么紅、鄭詠演唱的《我愛你,中國》等充滿著深深的愛國激情,是美聲唱法的中國化表達。美聲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聲音連貫通暢,音色圓潤,音域寬廣,聲音表現幅度大,整體共鳴運用極佳,聲音的穿透力、爆發力強。
(2)美聲唱法的發音特點用于合唱是最佳的發聲方法,人聲的粘合、諧和性能強。
四、結語
聲樂藝術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隨著時代和人們審美情趣的變化而發展變化,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歌唱藝術。中國聲樂藝術中的不同類型、風格,只要符合時代和群眾的要求,歷史會做出公正的評價,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的聲樂經過近百年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后發展迅猛,造就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他們在世界級的比賽中頻頻奪魁,說明中國的聲樂已自立于世界音樂之林。中國唱法、中國學派的獨立與崛起,還要音樂工作者共同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郭偉萍.談民歌演唱中應注意的問題[J].聊城師院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1(3)114~117
[2]管林聲.音樂藝術的民族風格[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104~109
[3]周亨芳.論中國唱法的風格類型及藝術特征[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V16(3)48~53
[4]郭偉萍.談民族唱法聲音訓練的技巧[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2(5)94~95
- 上一篇:版畫技法與情感研究論文
- 下一篇:電視劇音樂特殊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