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音樂特殊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2:54:00
導語:電視劇音樂特殊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電視劇藝術的高度繁榮,電視劇音樂的制作質量也明顯提升。本文就電視劇音樂的特殊性問題,作一些淺顯的探討。電視劇音樂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如下:電視劇音樂的雙重傳播優勢,電視劇音樂創作中的非線性思維,電視劇音樂接受中的場性認同,電視劇音樂內容依附于劇情,電視劇音樂結構靈活多變。
關鍵詞:電視劇音樂依附靈活雙重優勢場性認同非線性思維
縱觀近幾年觀眾的收視率,電視劇的產生規模,以及電視劇的投資和收益等各方面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劇藝術已越來越被尋常百姓所青睞。隨著藝術實踐的逐步深入與繁榮,電視劇音樂的制作質量也明顯提高。如《長征》、《橘子紅了》、《激情燃燒的歲月》、《笑傲江湖》、《牽手》等電視劇中,其音樂都存在著很多閃光之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電視劇音樂的特殊性問題,在此作一些探討。
一、電視劇音樂的傳播:雙重優勢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到處充滿電波輻射的視圖時代,圖像對人產生的吸引力已遠遠超過文字。電視作為傳播圖像的主要載體,深受各行各業的歡迎。音樂要宣傳自己,也需要借助電視這個傳播平臺。
但就目前狀況而言,純音樂的傳播存在著種種局限。流行音樂的傳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傳統音樂的傳播則處于弱勢地位。在市場經濟中,音樂傳播上的這種失衡狀況要想扭轉過來,也不是件易事,因為他們要考慮節目的收視率問題。有些播放傳統音樂的節目,由于收視率一直偏低而被無情地撤出。另外,由于受眾群體的年齡不同、性格愛好不同以及各方面修養不同,在進行純音樂欣賞時實際上很難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多數情況下只能是“雅俗分賞”。這樣,純音樂節目的受眾也就相對分散了。
與純音樂不同,電視劇音樂依附于電視劇這個載體而存在,它有著良好的傳播平臺,可以憑借電視劇巨大生產規模和龐大受眾群體的優勢來推銷自己。只要觀眾收看電視劇,就無法抵制收聽電視劇音樂。因此,電視劇音樂既不存在節目收視率的問題,也不存在“雅俗分賞”“傳播失衡”的問題。像在音樂會上不易被一般聽眾所接受的無調性音樂、十二音音樂,在電視劇中也不成問題。
電視劇的反復播出,以及其長篇巨幅,使得電視劇音樂的傳播機會增加了很多。如電視劇中的主題歌、主題音樂,幾乎在每一集中都要重復出現。一般來說,待電視劇播放完了,其主題歌、主題音樂也基本上被觀眾耳熟能詳了。此外,電視劇音樂(如主題歌、主題音樂)在脫離其母體(電視劇)之后,還能享受到純音樂作品在傳播上的同等待遇。它既可以制作成音像資料發行,也可以在舞臺上演出。像趙季平作曲的電視劇《大宅門》音樂,已制作成碟片發行了。三寶作曲的電視劇音樂,不僅被制作成音像資料發行,還專門舉辦個人影視劇音樂會。
電視劇音樂所擁有的這種雙重傳播優勢,其受眾人數之多及影。向力之大,這是其他音樂所無法企及的。電視劇音樂所依托的這種特殊載體,無形中賦予了它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二、電視劇音樂的創作:非線性思維
在進行純音樂創作時,創作者只要從音樂本身出發,根據音樂的各個要素(如旋律、和聲、調式、節奏、速度等)進行思維就可以了,這是一種單一的線性思維方式。
電視劇音樂創作則不然。電視劇音樂是為電視劇整體服務的,因此創作者除了考慮音樂自身的各個要素之外,還要考慮音樂與劇情的關系,音樂與人物性格的關系,音樂與語言的關系,音樂與音響的關系,音樂與時空的關系,音樂與畫面整體的關系,音樂與景別的關系,音樂與畫面剪輯節奏的關系等等。總之,在進行電視劇音樂創作時,創作者腦中浮現的不僅是旋律、和聲、配器等音樂元素,還有劇情、人物、時空、語言、音響等非音樂元素。這是一種多元的非線性思維(或稱場性思維)。
要想創作好電視劇音樂,就得妥善處理音樂與電視劇各個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它們整體和諧、統一。在處理音樂和畫面的整體關系時,創作者首先要設計什么樣的音畫關系,是音畫統一、音畫對位,還是音畫對立。這些關系分別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在音畫對立中,音樂與畫面雖然在情緒、氣氛上完全對立、相反,但是沒有產生相反相成、貌離神合的效果,也不能稱之為音畫對立,只能說是配樂失敗。真正的音畫對立能起到潛臺詞的作用,引人深思,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總之,從純音樂創作到電視劇音樂創作,這是一種從線性思維到非線性思維(或場性思維)的轉換。
三、電視劇音樂的接受:場性認同
在純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創作出來的音樂形象與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形象即使很不一致,也不會產生多大問題。而電視劇音樂則不盡然。一般來說,電視劇音樂要求音樂形象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相統一,不能形成音樂和畫面“兩張皮”走路的效果。如果作曲家根據畫面創作出來的音樂形象與觀眾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相差甚遠,得不到觀眾的認同,這樣不但達不到音樂的預定目的,反而會影響觀眾的收看心理,干擾觀眾對電視劇的理解。因此,在進行電視劇音樂創作時,創作者除了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來進行創作之外,還要考慮到觀眾對音樂的場性認同問題。例如,大多數觀眾都聽過或者看過戲曲,知道戲曲中的人物穿古裝,說話拿腔拿調,走起路來故作姿態等。由于審美經驗的作用,一聽到戲曲音樂,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戲曲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及其表演。由于戲曲音樂的形象與電視劇中較生活化的各種形象相差甚遠,因此,在給非戲曲題材的電視劇配戲曲音樂時,使用要謹慎,要考慮觀眾對音樂的場性認同問題。
在電視劇《大宅門》中,其背景音樂使用了大量的戲曲音樂,增加了該劇的民族風格。但是,《大宅門》是一部非戲曲題材的電視劇,由于觀眾已經有了對戲曲音樂的審美經驗,這種以主觀性音樂(即無聲源音樂)方式出現的戲曲背景音樂,容易給觀眾造成一種“音樂游離于畫面之外”的感覺,顯得不夠融合,不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電視劇《青衣》也使用了很多戲曲音樂,但其產生的效果卻大不相同。觀眾雖然已經有了對戲曲音樂的審美經驗,但由于該劇涉及戲曲題材,更主要的是里面的戲曲音樂多數是通過客觀性音樂(即有聲源音樂)的方式出現的(如該劇很多地方是通過劇中人筱燕秋、李雪芬等直接演唱的方式出現的)。這樣,戲曲音樂的運用就顯得合情合理,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關系比較自然,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在進行電視劇音樂創作時,創作者要充分考慮到觀眾以往的審美經驗,考慮到觀眾對電視劇音樂的場性認同,以免使觀眾在看電視劇時產生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分離的感覺。
四、電視劇音樂的內容:依附劇情
音樂既不像繪畫那樣具有直觀性,也不像文學那樣具有語義性。音樂無法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可以通過音響來表現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作曲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去尋求和創造出符合自己審美意愿的音響,而這種音響確不一定符合聽眾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愿。因此,經過物化了的音樂形象,在作曲家心目中和在聽眾心目中有著不同的含義。
在歌曲和歌劇中,我們可以借助歌詞來理解音樂的內容。但純器樂作品就不一樣了,因為它沒有可依靠的文字解釋,音樂的內容就比較令人費解。音樂中的音樂性內容,除了音樂情緒能被一般的大眾直接感受到之外,像音樂的風格體系和精神特征往往顯得比較隱蔽,只有在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在高度審美活動的支配下,才有可能體察到。音樂中的非音樂性內容,雖然也可以通過音樂的音調、節奏等進行模仿,通過音樂的音響色彩、音響造型、音響運動狀態、音樂主題的;中突等進行暗示或象征,但是這些最終都需要通過觀眾的想象或聯想才能完成。不同的聽眾由于文化修養和生活體驗的不同,對相同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觀眾想象或聯想的結果是很不相同的,音樂的多義性表現的非常明顯。
電視劇音樂則不同。電視劇音樂是依附于電視劇劇情而存在的,觀眾可以根據具體的劇情來闡釋音樂的具體內容。雖然不同的觀眾對電視劇音樂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但有了電視劇的劇情、畫面、語言等作依靠,觀眾的想象或聯想就有了指向,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也就基本相同。因此,電視劇音樂的內容具有明顯的可闡釋性。
在電視劇中,有時一段相同的音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得到不同的闡釋。因為電視劇音樂始終是依附于劇情而存在的,如果它所依附的具體情節不同,音樂的內容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電視劇音樂依附于劇情的特點,使得它的內容具有了可闡釋性。這也更易為一般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五、電視劇音樂的結構:靈活多變
在純音樂中,每個音樂作品都有一定的曲式結構,如:單樂段、單三段、復三段、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而電視劇音樂的結構沒有那么完整,它更多的是以不完整的音樂樂段出現的,音樂顯得比較零散。
眾所周知,音樂也是一門時間藝術。時間可以說是音樂形式和內容存在的關鍵因素。音樂形式的某些基本要素都必須在時間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如:節奏就是指音在時間上長短交替的規律,速度就是指音在時間上長短交替的頻率。如果沒有時間作為準則,節奏和速度就沒有意義。同樣,音樂的內容也必須在時間過程中才能得以表達。一個短小的樂匯,表現不了什么,只有在時間的過程中形成樂句、樂段,才能表達某種含義。
電視劇音樂由于受劇情的制約,它的時間長短是被嚴格限制的。電視劇音樂這種時間上的受限制,使得它無法顧及音樂結構上的完整。如音樂上的起承轉合,音樂上的呈示、發展與再現的過程。因此,電視劇音樂中完整的、復雜的曲式結構不多,更多的是以不完整的音樂樂段出現。
電視劇音樂時間上的不自由,導致它大多數是在單樂段的基礎上,進行變奏發展或剪輯而成。電視劇音樂的變奏有多種方法:改變原有音樂的節奏、速度、音區;在原有旋律的基礎上加減音符;在原有音樂的基礎上,增減聲部;相同的音樂給予不同的配器等等。通過音樂的變奏,可以避免旋律機械重復造成的單調乏味感,可以使音樂情緒多變,音樂色彩豐富,音樂層次鮮明。電視劇音樂的剪輯方法也有很多:可以“削頭”,可以“去尾”,還可以既“削頭”又“去尾”。要根據電視劇的具體情況而定,尚無統一的定論。電視劇音樂的這種變奏發展與可剪輯性,使得音樂可長可短,結構靈活多變。電視劇音樂的結構既可以是樂段的,也可以是樂句的,還可以是一個和聲的延長或幾個和聲的連接構成。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所需時間的長短,來選擇電視劇音樂的具體結構。
六、結語
電視劇藝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對電視劇音樂的質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電視劇音樂質量個體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還不高。造成電視劇音樂質量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如:電視劇音樂創作的經費不夠,導致作曲家應付了事;導演對電視劇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夠;導演缺乏與音樂創作者溝通的基本音樂知識;創作者對電視劇音樂的特殊性認識不深、把握不準等等。
目前,電視劇音樂的理論研究還處于非常薄弱的狀態,有關這方面的學術論著也很少。電視劇音樂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理論上的薄弱客觀上導致了電視劇音樂創作上的盲目性。如沒有搞清楚電視劇音樂的價值標準問題,就不可能創作好電視劇音樂。電視劇音樂的價值標準不在于音樂這個“本體”有多好,而在于它是否能很好地為電視劇整體服務,是否能與電視劇中的其他構成因素(如情節、人物性格、時空、語言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譬如電視劇主題歌,歌曲本身有魅力、能打動觀眾,并不能說明它就是一首優秀的電視劇主題歌。如:電視劇《包青天》的主題歌“新鴛鴦蝴蝶夢”與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就不一樣。雖然這兩首歌的本身都很好,也能被廣大群眾所喜愛。但是,“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歌詞“愛情兩個字好辛苦”“不如溫柔同眠”等,顯然有悖于《包青天》的劇情與風格,因此不能說它是一首優秀的電視劇主題歌。而“好漢歌”與《水滸傳》的劇情、風格都十分貼切、吻合,它就是一首優秀的電視劇主題歌。
提高電視劇音樂的質量,除了要靠創作實踐之外,進行相應的理論研究也極其重要。記得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對于我們理性地思考電視劇音樂創作的問題,應該有警醒的作用。本文對電視劇音樂的特殊性問題進行探討,旨在對電視劇音樂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和思考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音樂美學基礎》張前、王次熘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2)《影視劇音樂藝術》曾田力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 上一篇:我國聲樂藝術風格研究論文
- 下一篇:督查組匯報會上的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