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學音樂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2-04-21 03:57:00

導語:小議中學音樂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學音樂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音樂教育改革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新”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和努力實踐的新課題。

一、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所謂創新能力,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開動思維活動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智力產品。創新教育是時代的需要,而音樂教育對創新精神的培養,的確有著其它學科所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從人腦結構看,人腦的左半腦是語言腦,右半腦是藝術腦。人的形象思維、創意思維是靠右半腦實現的。音樂開發右腦,并促進左腦的發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樂的熏陶與影響,從音樂中吸取歡樂和力量,從音樂中領略人生的真諦與體驗,從音樂中受到啟發或靈感。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的科學成就許多是受音樂的啟發而得到的”。中國的“地質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著“科學之光”,而且閃耀著“藝術之光”,創作了中國第一首小提琴獨奏曲《行路難》。追溯歷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樂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魯迅、,都十分喜愛音樂。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爾亦精通音樂、擅長作曲,創作了無數優美的詩章,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三)從音樂的本質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審美的教育。通過演唱、演奏或欣賞音樂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樂形象,給人的情感領域以無形的巨大的影響。人的創造的動力系統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內驅力、情動力、意志力,情動力是整個系統中起著中間橋梁的重要作用,“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

(四)從音樂教育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音樂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演奏、演唱或欣賞者,由于興趣、經歷、知識、閱歷等等的不同,對音樂也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個性,大膽展開聯想、想象,進行二度、三度創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音樂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陶冶高尚情操,發展創造力,并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對人生和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然而,當前音樂的教育在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方面還存在不少弊端。

二、當前音樂教育的弊端

(一)觀念陳舊。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個兒童,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而我們有很多教師習慣夸大自己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在音樂課上,教師為了確保“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教學目標得到落實,一味地強求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不厭其煩地長時間地講解樂理知識,上欣賞課,先由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極大地損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

(二)沒能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發明創造都與已知元素密切聯系,都建立在舊的知識基礎上。實行傳承性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轉變,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對學生基礎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種把“傳承”與“創新”對立起來的做法是錯誤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的途徑,變“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

(三)創新課缺乏音樂性。有些創新課脫離了音樂藝術的特點,打著音樂的旗號上成美術課或手工課。如有的教師讓學生聽一遍錄音就讓他們進行想象畫,使學生的想象脫離了音樂情境而作漫無邊際的幻想,把音樂之美置于創新之外,使創新成為一種虛設形式。

(四)考核內容與形式單一。新課程對教學考核的標準不再作統一規定,考核標準呈現出較大的彈性和開放度,提倡學生自主評價,讓學生在自主評價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目前中學音樂成績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為主,考核內容與形式單一,考核標準僵硬化。考核時學生為了取得較好成績,一味地迎合教學考核標準,這就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

此外,學生缺乏創新的自信,缺乏競爭意識;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流于形式,沒有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和學生特點去選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不當,影響師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維的靈活性等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因此,音樂創新教育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生活經驗、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來進行。

三、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啟發想象,喚起創新。想象力是人在過去知覺基礎上構建新形象的創造力。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重新塑造音樂形象,創造音樂情節,從而更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審美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生理聽覺為基礎,心理想象為出發點,有思考地聽賞音樂,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

1、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想象中。

2、提醒學生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感覺音樂。

3、提倡獨立性思維品質,鼓勵他們在聽賞過程中獨立地感覺音樂帶來的震撼,讓他們擁有創造的靈感。音樂結束后,讓同學們講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

二要設置情境,引發創新。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創設與音樂情境和諧的環境、氣氛,才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音樂,把自己的理解、感覺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創設情境的方式有:

1、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

2、妙趣橫生的氣氛渲染,如在實驗音樂——《陽春三月》的實踐課中,教師在課堂上設置《集鎮的春節》的場景,一時間叫賣聲、口哨聲、喝彩聲、掌聲等交織在一起,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還不時地擦出創造的火花。

3、豐富的電教手段。以實物體會情景,以圖象再現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理解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樹立自信,肯定創新。每個人都有較強的表現欲望,才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和贊許。但在創作時,他們又都覺得音樂藝術是那樣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測,這就大大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嘗試成功的滋味,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學生對于音樂形象的描述,可能會出現擴大,縮小,重組,甚至變形的現象。對此,教師要有求新求異的觀念,支持學生的奇異思維,贊成他們的“不標準”答案。可設定一個寬松的氛圍,讓同學們進行論證和反駁。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我們就投他一票,支持他。這樣,在有知不覺中,學生的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得以展,對音樂的理解了進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體參與,激勵創新。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積參與探究與創造,把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潛質作為重點,以學生生活為基點,切實從學生的要求和發展的可能性出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方法、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如:在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創作平臺,讓學生分組合作,根據《茉莉花》的歌詞創編旋律。創作規則:歌詞不變,風格不限,通俗、民族、兒歌均可,創作時間5分鐘,每組可選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要打破盲從,促進創新。在課上,我故意安排錯誤的講解和示范,在課前告訴學生:“老師在講解音樂作品,音樂知識時,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時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錯誤,看誰發現的錯誤多。”讓他們用質疑的態度去聽取老師的講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只要建立起這樣的激勵機制,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由“被動接受”型轉為“主動探究”型,長此以往學生的求異思維將會逐漸養成。

當然,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觀念,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去開創音樂教育事業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