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音樂透析

時間:2022-04-28 04:58:00

導語:環境音樂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音樂透析

從價值的范疇來講,音樂包含著審美價值和功用價值。在功用價值方面,音樂能改善物理環境和調節人類的心里環境。早在十五世紀歐洲就開始有環境音樂的雛形和原始性記載。環境音樂,有的人也稱為背景音樂、氛圍音樂。有廣義的環境音樂和狹義的環境音樂。廣義的環境音樂是指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并作為人們生存環境構成因素的音樂。狹義上的環境音樂,是在把握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為特定環境設計的背景音樂。作為非鑒賞性音樂,也就是非審美性的音樂,它對于提高生產效率、調動勞動積極性,調節生產主體及營業顧客、醫院病人的情緒都有有效的作用。其實在人類的早期活動和現在尚存的原始部落中,音樂作為功用價值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音樂的高度專業化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已經逐漸忘記了最初的音樂活動具有的一些功能。直到現在,音樂對人類生存本身的重要意義才又逐漸地為人們所認識。

中國的環境音樂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最早被介紹進來的國外環境音樂研究成果是日本服部正、苧阪良二等著,司有侖、王鳳岐等譯的《環境音樂美學》,這一著作對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開啟了我國進入環境音樂領域的大門,激發起有志于這方面實踐和研究工作的人員的興趣和熱情。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在音樂的領域,產生了一些和其它學科交叉的學科,如,音樂心里學、音樂地理學、音樂治療學等學科。音樂的社會功用價值幾乎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樣,環境音樂的理論研究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和發展,同時對音樂的實踐活動的指導性也日漸加強。

環境音樂的功用性主要是通過音樂作用于人的心里,從而達到功用目的。在環境中隨意播放和演奏的音樂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作是環境音樂。這些隨意播放和演奏的音樂,如能對人類的活動產生和心態產生積極的作用,則可納入環保音樂的范疇。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環境音樂作嘗試性的闡述。

一、環境音樂的特點

1.非鑒賞性

環境音樂也叫背景音樂,早期的環境音樂強調簡約性和抽象化。其音樂的曲調大多平緩、簡樸,音樂不能過于吸引人,把音樂作為一種審美性而存在,從而影響了音樂作為功用性目的的實施。也就是說環境音樂是那種令人舒心而又不妨礙人們的主要意識活動的音樂。環境音樂必須使個體集中意識去做原來的工作,其發出的聲響只是進入個體的潛意識層。BrianEno是最早提出“Ambient”(環境的)一詞的音樂家,他強調“環境音樂是為了讓聽者更注重聆聽,你甚至可以完全忘卻它的存在,音樂環境音樂就在你的身邊”。

2.環境音樂要與主體的活動需求相符

例如BrianEno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間推出的眾多作品都是極為精彩的環境音樂。他的唱片《Ambient1:MusicforAirports》是他早期環境音樂的代表之一。這張專輯是專門寫給宇航員的。宇航員在太空遨游,在各種儀器的陪伴下,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孤寂感、單調感,這時控制中心向宇航飛船播放音樂,會令宇航員心態獲得調節,更好的完成任務。我們隨便走進一家商場或者超市里,都會聽到播放的背景音樂,這種背景音樂對商場或超市的員工能起到提神的作用,使他們工作起來效率更高。同時也能使顧客精神愉快的進行消費。而且在播放慢節奏的音樂時,會讓顧客的腳步減慢,消費增加。在噪聲大的工作環境中,要播放平和鎮靜的音樂,凈化機械噪聲。以緩解工人因噪聲引起的煩躁心態。從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在醫院的手術室播放的音樂應有助于減少病人緊張恐懼的情緒和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要有助于消除醫生的疲勞和手術帶來的不安情緒。

二、環境音樂與學習

1.環境音樂運用在學習中的根據

從生理學基礎來看,音樂可以提高注意力,創造良好的記憶環境,使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精力旺盛。在思考問題時,音樂能使大腦的活動積極起來,使大腦的能量充分發揮,使人興趣盎然的沉侵在對問題的思考之中,甚至不再注意到周圍還有音樂的響聲存在。從心理學的角度,心理學家們認為,環境音樂在學習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消除煩躁心理和穩定情緒,能使學生在較長的時間里對學習不會感到厭煩。

2.環境音樂在學習中的應用需注意的問題

(1)合理的選擇音樂作品:據美國的研究者凱多烏特調查發現,在音樂的選擇上大多數學生喜歡器樂作品多于聲樂作品,喜歡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在對環境音樂的選擇上筆者認為應該選擇節奏柔和明快、節拍均勻的音樂,速度上稍慢、旋律優美的音樂。在我國一些學校也有運用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提供其他學科學習效果的成功范例。

(2)環境音樂在教學和學習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素質。這也給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各個學科領域都應加強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以便他們在今后從事教學活動時能利用音樂去探索教學過程中的新的領域。試想一個本身對音樂無動于衷的教師能么可能利用音樂去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呢?!又怎么可能會發現通過環境音樂會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會讓自己的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3)另外,環境音樂的課堂效果如何,還在于教師課堂上要隨機應變,控制決策的能力。除了樂曲的選擇要適當,播放的音量的大小控制要適當,音量太大環境音樂就可能成了鑒賞音樂,學生的注意力都被音樂吸引過去了,對學習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音量太小的環境音樂也達不到環境音樂預期的效果。當然,作為學習過程的一種背景音樂,要想達到積極地輔助學習之效果又不至于喧賓奪主妨礙學習,音樂內容與學習內容的協調、音樂風格與學習環境的融合、音樂情緒與學習狀態的一致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和探討。

三、環境音樂的設計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的搖滾樂在全球的興起方興未艾。就在人們還癡迷于吉他、貝司、鼓所能創造出來的激情與能量時,一些音樂家則超越了時代將目光投向更為超前的音樂形式,環境音樂就是在此時出現的。環境音樂的出現與“合成器”這種樂器是有著緊密關聯的。如今人們在創作環境音樂的時候早已不再僅僅依靠合成器,可以說是任何一種樂器乃至電腦軟件都可以根據音樂家的需要創作出出色的環境音樂。BrianEno.David.Toop.Jon、Hassell.Terry、Riley.Bill.Laswell等人是國外環境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我國目前所運用的環境音樂主要是播放現成的音樂。今后我國在環境音樂的設計要摸索出自己的新路子。筆者認為在環境音樂的設計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要注意與主體活動需求相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創作時要注意融入民族音樂的元素。心理學家發現,個體的人對音樂的選擇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欣賞方式和欣賞習慣,但在同一時代與同一民族中,常常表現出某種共同的或一致的審美傾向。因此,我國的環境音樂要融入社會生活,并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就應當植根于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積極與中國民族音樂元素交融,形成自己獨特的發展形態。如在創作上可采用五聲調式,配器上可運用中國樂器二胡、笛子、琵琶、古箏等獨有的古樸音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間的文化彼此交融,中西方文化互相借鑒,形成了各民族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環境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的融合是構筑未來發展形態的基礎,根植于中國音樂審美的習慣特征,不斷吸收、融合新的因素,才能使其具有本民族音樂的內蘊與靈魂。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融合”僅僅是一個發展方向。“和”是矛盾中的統一,是正視音樂文化發展的正常心態;而“變異”則是另一個發展方向,它代表著創新,是環境音樂在中國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四、環境音樂的研究方法

1.實證研究

從《環境音樂美學》一書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環境音樂的研究上,比較注重實驗的材料和調查。在環境音樂的功能一章列舉了大量的實證材料,如對新日本電器公司的調查,采用攝影機每隔二秒拍攝一次工人勞動姿勢,對照實施環境音樂時段與停播音樂時段的效率,列出圖表,可顯示生產總量在實施環境音樂是增加百分之六點六至百分之七點七。并觀察到在上午十點與下午三點時工人開始疲勞,工作松弛,播放環境音樂后,松懈現象消失。在民意測驗中,絕大多數工人對播放環境音樂表示贊同。從沈建軍的《音樂與智力》一書中,我們也可看到作者采用實驗的方法得出環境音樂在學習中可以使學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可以使學生精神與身體松弛,身心協調。可以使學生的大腦處以較為靈敏的狀態的結論。

2.宏觀與微觀

這是一般科學研究的普遍規律。對環境音樂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廣闊的視野,對環境音樂作整體關照。同時,還要求對具體的研究對象作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研究。如研究者以慢速的巴羅克音樂為例,發現在學習記憶中有較顯著的效果,在閱讀新聞的試驗中,卻效果相反。因此,對環境音樂的研究既要考慮主體的不同行為與其他因素,如性別、年齡、民族、階層、教育等,還要考慮環境的不同特點等。在對環境音樂的設計時,可精細到為某一個企業某一工種進行設計和創作。這要在實地調查研究和反復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創制。這才有科學的依據與長期的效應。

總之,環境音樂在我國尚屬一個新的課題,我國對環境音樂的研究才處于起步的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和研究。在環境音樂的設計創作方面,有非常廣闊的創造空間與發展天地。另外,環境音樂學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學學科分支,它的學科構建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參考文獻:

1.梅本堯夫等合著,《環境音樂美學》,[日]服部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羅小平.音樂與環保.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王靜怡.融合·同化——淺談東南亞、南亞音樂與歐洲音樂的交流[J].中國音樂,2003。

4.郭聲健、陳勝國.論環境音樂的學習輔助功能.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