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前進方向

時間:2022-09-23 11:12:00

導語:中國民族音樂前進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民族音樂前進方向

1.中國民族音樂的產生與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是我國五年余年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有著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積淀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可以說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是一種具有獨特精神文化內容與內涵的音樂體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它是以在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西域音樂以及外來音樂逐漸融合形成的,一般歌曲以注意表現旋律為主。從夏商周開始,逐漸在旋律音階上進行調整與改進,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使中國民族音樂的五聲性音樂旋法初具雛形。在我國民族音樂中,一般都是以單旋律的形式來進行表現,運用的和聲較少。從唐朝開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音樂開始進行華麗的轉變。首先在配樂的方面,逐漸取代原來粗糙的編鐘等樂器,取而代之的是有著浪漫華麗氣息的彈撥音樂,并且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入中原,讓民族音樂開始大融合,豐富了樂曲的種類,為之后民族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

2.中國民族音樂所呈現的特點

在我國民族音樂中,一般都是運用單旋律進行樂曲的表現,很少運用和聲。在另一方面,中國民族音樂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反映的是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因此旋律朗朗上口,用單聲的旋律就能夠表現歌曲內容,也因此我國的民族音樂在整體表現上具有著“線”型單聲織體表現結構。除此之外,我國民族音樂還呈現以下一些特點:

(1)民族性: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由于不同的風土人情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樂。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收錄的民族歌曲有著30萬首,民族樂曲類約400余種,也正因為各民族風格迥異的表現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特點。而中國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與性格特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2)聯系性: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有著相互交融,相互聯系的特征。中國的詩詞,聲調音韻抑揚頓挫,在平仄中形成音樂的旋律之美,一般詩詞都可以配上音樂,融為一體,例如《明月幾時有》,歌詞就是蘇軾《水調歌頭》原文,長短句與音樂的節奏之美完美融合。在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上,歌曲一般都注意旋律的表現性,而在中國的書法藝術中書法家揮動筆的同時有著音樂的節奏與律動,而繪畫中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思想,也顯出音樂的律動,更是證明了民族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聯系性。

(3)區域性:由于我國面積廣大,也因此造就了民族音樂的區域性特點。由于各地方言不同,使得當地民族音樂地方性特點較為顯著,許多歌曲中都會融入自己的方言。比如廣西民歌對唱中,一般歌詞都是自己的方言,體現出當地的民族特色。各地區受到性格,環境,人文習俗的影響,音樂風格也不盡相同,比如東北以扭秧歌,二人轉為主,西北人民則是信天游的山歌。在另一方面,南北人民性格使然,音樂風格類型差距較大,北方人性格豪爽粗獷,音樂風格較為豪邁,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而南方人性格細膩溫婉,所以音樂風格較為溫柔,例如《采檳榔》等。

3.當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建國以后,社會各階層對于中國經濟建設有著滿腔的熱情,這對于民族音樂發展也起到良好的作用,中國的民族音樂在此時有著空前的發展速度,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樂曲出現,例如《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在這一時期,人們逐漸改變舊的觀念,開始歡迎外來文化的傳播,一些西洋樂曲的元素被中國音樂家所借鑒。

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開始侵蝕中國本土文化,外來音樂的獨特藝術風格和形式吸引了國人的目光。社會上開始出現“搖滾樂”“通俗音樂”“爵士樂”等音樂風格,將歐美,日韓流行的音樂形式大加褒揚,并且由年輕人引領起“吉他熱”“電子琴熱”“架子鼓熱”等風潮。雖然外來音樂文化對我國民族音樂起到創新與推動的作用,但是整體來看是阻礙到民族音樂自身發展的。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逐漸把眼光投放到外來音樂文化上,年輕人關注的都是港臺歐美的流星電子音樂,而根本不關注民族音樂。除了央視的青歌賽中能給民族音樂留有一席之地,其他各大,這是多么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幾千年傳承的民族音樂受到現代流行音樂強烈的碰撞,傳統的音樂生態環境更是受到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縱觀如今的民族音樂,已經逐漸被冷落到一邊,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被人們拋棄到歷史的角落,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到可悲。

4.對于民族音樂未來發展新方向的一些思考

“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它們也是很少完美的。傳統的存在本身就決定了人們要改變它們”。我們如果一味去傳承著,而人們逐漸變化的審美標準,相當于自己將民族(下轉第62頁)(上接第61頁)音樂文化拋棄糟歷史的角落。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創新,在秉承民族傳統上進行藝術的創新。比如中國知名民族樂隊女子十二樂坊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她們將傳統民族音樂所保留,又不斷改革創新,讓民族音樂與流行相結合,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讓世人認識了中國。在另一方面,我們要重視起自己的民族音樂,“歷經百年的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淺而深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失落自我中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如果民族音樂以一種弱勢文化的姿勢存在形成一種習慣的話,我們自己就會覺得民族文化不如流行音樂,因此產生一種自卑感。然而美國向宇宙空間發射的太空船上載有一張放給外星人聽的CD,其中就有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名曲《流水》,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民族音樂在外國人眼中有著獨特的價值,那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就忽視民族音樂呢?我們需要正確審視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用平衡的心態去面對,將民族音樂做好做強,在不斷學習中將民族音樂發揚光大,讓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需要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民族音樂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精神財富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文化瑰寶。我們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更應該將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側面進行剖析,它折射出來的民族文化能夠在一方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內涵。而隨著向前不斷發展的社會,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與追求也已經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作為音樂專業的我們,需要秉承民族音樂的傳統,在基礎上傳承與創新,挖掘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在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能夠讓民族音樂健康發展的環境,普及民族文化,讓人們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而作為音樂專業的我們,應該本著一顆讓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心態,去努力為民族音樂的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