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音樂教學革新

時間:2022-11-20 04:03:00

導語:漫話音樂教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話音樂教學革新

新課標指出,音樂教育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而要想學生對音樂學習有興趣,就要對現行的音樂教學進行創新。怎樣對音樂教學進行創新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音樂教學應該增加新的培養目標

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學應該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從各個學段的學生特點來制定學習計劃,讓學生初步具備對音樂的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雨果曾這樣說過,音樂,是當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而又無法沉默的時候而產生的。誠然,音樂是一種不能觸摸、只能聆聽感受的藝術,它往往是文字和語言等表達手段都無法呈現的一種意識形態層面上的事物。如果能把看似遙不可及的高雅音樂通俗易懂地呈現給學生;把似懂非懂的音樂常識深入淺出地展現給學生,就能達到豐富內涵、陶冶心靈的教育目的。

過去的音樂教學,學生消極被動,不敢大膽地去想,也不敢放心地去做,偶爾有一點創新的火花。又常常被老師定性為“異端”,不但得不到表揚,還會招來無端的指責。久而久之,學生也就不想“標新立異”了。這些都說明,學生在創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要彌補學生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學生對老師的迷信,要讓他們用質疑的態度去聽取老師的講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創新意識只是一個前提,而創新方法的培養才是關鍵。因為學生想創新并不等于他們會創新,要使學生會創新,音樂教師就必須幫助他們儲備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基本的創新方法。

有教師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通過作曲訓練來實現的。其實,在音樂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均可體現這個目標。可以肯定地說,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途徑是廣泛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在唱歌教學中,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編成音樂小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邊聽邊用體態及簡單的動作表現自己的感受,可以讓他們把自己對某段音樂的感受嘗試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畫一幅畫來表現音樂的意境。在律動和表演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自由分組,并設計本組的隊形變化等。

2教學創新的途徑還應該進一步拓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確定創新的內容很重要。可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培養即興創編能力。如讓學生用各種聲音材料去模擬和表現自然界中的各種音響及對事物的切身感受;用聲音創編較為完整的帶有情節的聲音故事,進而嘗試為所學的有關詩歌或故事進行簡易的配樂表演;讓學生口頭創編旋律或簡單的旋律接龍,即興創編節奏;也可根據歌曲的內容、形式和情緒邊唱邊表演,創編出有表現力的表演動作或新的表演形式。

游戲是學生較喜歡的一種活動方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通過游戲開發兒童的創造思維。如模擬、模進、旋律接龍,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好,引發學生創新的動力。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引導著我們的教學,通過音樂教學和音樂實踐性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身邊的音樂學起,學生怕“豆芽瓣瓣”,我們就暫時不用“豆芽瓣瓣”,用淺顯的語言、簡單的表白進行講解、引導、示范并讓學生動起來、唱起來。通過這樣循序漸進和日積月累.學校的音樂教學之路會越來越寬,青少年藝術素質提升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3音樂教學的手段應該不斷豐富

“培養創新精神”這句話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科價值被寫入新課標前言中,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音樂課堂教學的優化設計,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進一步去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發展。實施音樂教育不僅要有好的開端,還需要在教學形式和手段方面創新。我們長期沿用的講授法,固然有它的優勢,它能存同等時間內完成最大量的知識傳授,因此,如果我們的老師在受到教材和知識容量的雙重約束時,必然會為了趕時間、趕進度而采取簡單地講授法來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在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甚至于學習的動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學生,如果我們的老師按照高等音樂學府學院派的教育手段和傳授方式,再加上拘泥于某本教材或某個學科體系的話。可以想象我們的正面的音樂教育將顯得何等的無力。

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中學音樂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創新。特別是西部學校怎樣進行教學的“創新”,城市條件好的學校,老師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如在講解節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時候。利用MIDI或電子鍵盤等把音樂作品進行逐層刪減和疊加,電子仿真手段快速而直觀地把抽象的概念解釋清楚了,符合現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相比以往要進行大量的模唱、打拍子和數節奏等方式來得更有效。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現在,許多的教師在上音樂課時,只教學生唱幾首歌就算完事。無疑這樣影響了學校的音樂教育形象和意義。在松桃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上,有一位老教師用自己做的竹笛上了一節音樂課,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雖然做的不規范,音有點“黃”(跑調),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就是用音響刺激了學生的天性,使學生明白了竹笛的發聲、音的高低是靠按音孔出現的,認識了竹笛。應該說這就算達到了我們上音樂課的目的了。其實不管在哪種類型的學校,都總是能找到適合該校音樂課教學的有效手段,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媒介服務于教學,將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