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發展歷程及民族化
時間:2022-07-06 08:59:23
導語:單簧管發展歷程及民族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回顧
(一)新中國成立之前單簧管藝術的發展
早在清朝的乾隆年間,隨著中西交往的深入,單簧管就已經傳入了中國。當時的一位宮廷樂官命令手下的畫師,畫下西洋使者的全部樂器,其中就有單簧管,這也是單簧管在中國第一次以圖片的形式出現。至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赫德在中國擔任海關稅務司,此人是一個單簧管愛好者,因為工作的需要,經常要舉辦各種宴會,于是便成立了中國第一支西洋管弦樂隊,成員為當時的海關的工作人員和青年學生。被譽為中國單簧管第一人的穆志清,就是師從這個樂隊的一位演奏者。穆志清先生對于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是有著巨大的推動之功的。一方面因為他高超的演奏技法,能夠多次進入宮廷演奏,無形之中就將這件洋樂器,展示給了中國的上層人士,大大推動了單簧管藝術的傳播。另一方面,1922年,穆志清受邀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在這里教授單簧管,吳伯超、譚抒真、冼星海等人都是他的學生,為中國的單簧管藝術培養出了第一批的人才。五四革命運動時期,一大批海外學歸來的音樂家,開始在中國大力興辦音樂教育,貢獻最大的當屬蕭友梅,他在上海創立了上海國立音專,效仿西方的音樂教學體制,聘請當時在中國的外國音樂家作為教師,穆志清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金陵女子大學、北京大學等,都先后開設了單簧管藝術教育,為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培育了第一批的師資力量。
(二)新中國成立后單簧管藝術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于音樂文化建設極為重視,各地紛紛成立交響樂團,為單簧管藝術的創作和演奏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而且在的批示下,恢復和建立了多所專業的音樂院校,特別是單簧管,還被引入了師范院校之中。穆志清、秦鵬章、張梧等,紛紛肩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特別是張梧先生,為單簧管的民族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時期單簧管藝術的發展
時期是文化藝術事業凋敝的十年,作為單簧管藝術來說,在洋為中用的最高指示之下,開始了單簧管藝術民族化的第一次大規模探索,收到了始料未及的效果。
(四)改革開放后單簧管藝術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單簧管藝術也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春天。首先是單簧管的創作,先后有潮流派、傳統派和流行派三種風格問世,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不但符合單簧管藝術的本質特征規律,還能夠和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相融合,并在作品中體現出當時最為流行的作曲技法,在國際上也有較強的影響力。同時,我國的九所音樂學院和多數藝術學院,也陸續開設了單簧管專業,培養出了大量的單簧管創作和演奏人才,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成為了之后單簧管事業的精英人才。中央音樂學院的陶純孝先生是中國單簧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她早年師從于穆志清先生,后來又遠赴捷克留學,接受到了完整和系統的技術學習過程,具有著十分扎實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在她的帶領下,中央音樂學院先后培養出了多位單簧管藝術人才。伴隨著的單簧管教育的大發展,單簧管藝術也逐漸朝著綜合化和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南京藝術學院的王振先教授,在培養了大批的演出人才的同時,還注重對單簧管的理論研究,不但為單簧管演奏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支持,也為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至二十一世紀,單簧管藝術已然成為了中國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但有著多為有著極高聲望的陶純孝、陶旭光等單簧管大師,也有著的袁源、何易等中青年骨干力量,而且單簧管教學體系已初步的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單簧管藝術的群眾基礎大為增強,從1998年以來,每年一屆的中國單簧管藝術節,已經成為了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盛會,也成為了一個響亮的藝術品牌,多種中外交流的活動和國際大賽,都有中國單簧管演奏者的身影,全國各地都有大批學生單簧管演奏的孩子們,單簧管藝術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二、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發展的民族化思考
任何一門外來的藝術傳入中國,都要面臨著一個民族化的問題。單簧管自己也不例外,一方面是有著的自身血統的外來藝術,一方面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音樂文化,這兩者唯有充分的融合,才能保證這門藝術在中國的傳承與發展。這一點的已被大批的單簧管藝術家所認知,也做出了各種積極的探索,新時期下,筆者認為,中國單簧管藝術的的民族化進程,還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對于民歌的吸收
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國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既有粗獷嘹亮山歌,也有的宛轉悠揚的小調,還有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等等。特別是近年來,原生態唱法的出現,使得民歌的魅力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國單簧管藝術有著與民歌結合的優良傳統,有一大批作品,有的是由民歌直接改編的,有的是借鑒了民歌的旋律素材,還有的是多首民歌一起組成的聯曲。在大大豐富了單簧管藝術的同時,也為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時期,中國單簧管藝術要繼承這一優良的傳統,繼續從民歌中汲取精華,作為從事單簧管藝術的演奏者和創作者來說,要主動加強對中國民歌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民族音樂修養,推動單簧管藝術和民歌的雙雙發展。
(二)對于戲曲音樂的吸收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京劇還有著“國粹”的美譽。我國有三百個劇種,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代表作品,這種規模和數量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但是近年來,戲曲的發展狀況卻令人擔憂,學習戲曲的人少,戲曲演出少,戲曲的傳承受到了威脅,逐漸走上了一條惡性循環的發展之路。時期,迫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單簧管曾經和戲曲有過短暫的結合,拋棄其中的政治因素不談,客觀上也為兩者的結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新時期下,要對兩種藝術進行全新的審視,再次大力促成兩者的融合。中國戲曲,完全可以將單簧管藝術作為一塊基石,以一件外來的樂器,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藝術,而單簧管本身,也會得到巨大的潛力的開發。當然這也給從事單簧管藝術的中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對于戲曲藝術的學習,通過相應的戲曲知識的掌握,成為中國的單簧管藝術和戲曲藝術的傳播者和推動者。
(三)中國單簧管藝術對舞蹈音樂的吸收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類舞歌、舞樂種類與形式多樣。有花燈舞、采茶舞、秧歌以及各少數民族的舞蹈。尤其是一些民族舞蹈,以特有的舞姿與別致的音樂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風情、民俗、精神追求與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等。中國單簧管藝術對中國傳統音樂中舞蹈音樂的吸收好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單簧管音樂中注入了舞蹈音樂的血液,必然更加有特色,有新意,有內涵。對單簧管藝術來說,注入舞蹈音樂元素為擴大表現力提供了可能,也為音樂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動力。所以在藝術表現與藝術功能多元化的今天,中國單簧管人要不遺余力地.去學習研究巾國傳統舞蹈音樂,在演奏此類樂曲的時候,不要僅僅關注樂曲本身的藝術性還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樂曲背后的舞蹈藝術,了解舞蹈藝術背后的傳統音樂,了解傳統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
綜上所述,單簧管藝術在中國經過了一百年的發展之后,已經成為了一門重要的藝術,作為一名從事單簧管藝術教育的高校教師來說,對于這門藝術歷史的回顧,是為了的重溫這門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再次的感受一位位前輩們為此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從而更好地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本職工作。同時,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的單簧管藝術想要傳承和發揚下去,就必須要走民族化的道路,使得民族音樂文化和單簧管藝術得到雙豐收。
- 上一篇:高職課堂計算機有效利用
- 下一篇:統計局黨員學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