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比
時間:2022-11-25 05:42:00
導語:文化產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文化產業的經濟屬性要求它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法則,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是文化產業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斷發展壯大的“形”;而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則要求它必須充分考慮和彰顯其無形的社會效益,這是文化產業的“質”,也是文化產業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實踐中,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辨證關系,在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幟鮮明地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一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產業就開始在歐美國家勃興,并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迅猛發展之勢。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關權威人士認為,我國的文化產業尚處于破題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們一直否認文化的經濟屬性。大約從8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有識之士從“以文補文”的甜頭中聞到了文化的商品氣息,初步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模糊概念。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這是“文化產業”首次寫入中央文件。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列提出,從理論上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一科學論斷,對于處于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國文化產業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創新與發展,無疑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
關于文化產業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產業是以文化作為主體資源,通過生產經營和市場運作,為消費者提供有償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企業和行業的總稱。從文化產業的概念來看,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產物,是先進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它既是文化與經濟結合的紐帶,又是能帶來豐厚利潤回報、極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首先具有一般行業共有的經濟屬性,要按照消費者的需要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要按照市場的方式銷售產品,從而實現其應有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為消費者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即和意識形態緊密關聯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來滿足人們“看不見”的需要,即內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這是一種更深層面的需要,這與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質的區別。這種需要使文化產業必然要被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它既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要遵循藝術生產的規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進步緊密相聯。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有的比例、產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既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又必將拉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實踐“三個代表”、貫徹發展先進文化要求的具體舉措,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與西方文化產業不同的是,我國的文化產業根植于中國5000年的豐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產生、存在與發展,始終與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緊密相連,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繁榮先進文化的具體實踐緊密相連,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中華復興的偉大夢想緊密相連。發展文化產業,其終極目標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群眾創造并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為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維護和鞏固國家的文化安全,更好的弘揚、傳播和創新優秀的民族文化。隨著物質財富的空前充裕,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將最終取決于文化之間的較量,而文化產業無疑是展示和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窗口,并為這種特殊的較量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平臺。我們在欣賞《泰坦尼克》大手筆、大制作的同時,潛意識里也在有意無意的接受著作為西方主流文化的個人奮斗和冒險主義,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們一向提倡的集體主義等優良傳統。同樣的道理,從《英雄》的震撼畫面中,彰顯的不僅是東方文化的神秘,還有儒家思想的“義利觀”等種種文化精神。
其二,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加快推進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和繁榮。文化產業的不斷壯大,不僅對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強勁的支撐作用,而且必將為文化事業的創新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野,注入一股鮮活的血液。文化產業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潤滑劑”、催生器和動力源。
其三,發展文化產業,既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又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在更廣闊的空間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由文化產業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產品的可選擇性和服務的日趨人性化所決定的。在現階段,由于種種原因,人民群眾參與或享受免費文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還局限與不自覺的被動的“他我”的層面。而文化產業提供的可供任意選擇的有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才有可能讓人民群眾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覺,進入“自我”消費和享受的境界。
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要求它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產業屬性又驅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潤回報。但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始終緊密相聯,占領市場和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在總體上是統一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長遠的目標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產品只有面向群眾才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只有更好地占領市場才能更多地占領陣地。在確保導向正確的前提下,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越實在;社會效益越好,經濟效益的增長潛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不僅體現在滿足國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上,還有文化輸出的意義。西方國家給我們輸入文化產品,既是為賺錢,也是要強化西方文化價值觀對我們的侵蝕力。
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就是我們的文化產業必須弘揚主旋律,倡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時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生產無害的文化產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務。具體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從宏觀上來講,發展文化產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經營,這也是一切產業都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具體到文化產業,就是不允許傳播或提供、反社會主義、違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生產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為主流文化的先進文化,但首先必須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進文化的補充。二是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和藝術生產的規律。因為文化產業生產的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服務,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產和服務。違反了藝術生產的規律,必然導致其喪失應有的藝術性。三是從文化產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來看,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發展文化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長遠的社會效益必然要超過其暫時的經濟效益。但文化產業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當長的時間,空前繁榮的文化產業才更有可能顯現出巨大的難以估量的社會價值。
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須旗幟鮮明地追求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既是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產物的本能追求,也是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彰顯其社會效益的必然需要。文化產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終是通過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來體現的,一本書、一部電影或一臺戲,讀者或觀眾越多,經濟效益越好,社會影響越大,其社會效益也就必然越大。如果說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是經濟效益實現的前提,那么,經濟效益無疑是社會效益實現的保障。沒有現實的經濟效益,就沒有長遠的社會效益。沒有充分的經濟效益,也就沒有持久的、真正的社會效益。如果只講社會效益,不講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就會背離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國家法律所不容,為人民群眾所排斥。
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還必須警惕兩種危險的傾向。一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過分降低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質量,導致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級媚俗。當然,從市場的需求和我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實踐來看,在某一個階段,低級庸俗甚至是黃色反動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確有一定的市場,但這畢竟不可能成為主流,主流市場的需求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必然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否則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就不可能發展、不可能進步。二是過分強調文化產品的藝術性,淡化其商品性,不問市場,不問觀眾,使藝術生產不能完成面對觀眾的生產過程,失去了展現其思想、藝術、審美魅力的可能性,成為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認藝術產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藝術生產中精神創造的層面,才有可能從藝術性與商品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看似對立的夾縫中爭脫出來,生產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文化產品,提供最優質的文化服務。
- 上一篇:創新發展機制建設交流
- 下一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