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心態藝術市場論文
時間:2022-05-29 10:13:29
導語:文人心態藝術市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展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北宋京都汴梁的市集繁榮景象立刻浮現在我們的眼前。市井的繁榮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發達狀況,也反映了北宋政權的清明之治,以及百業俱興、人民安居樂業。政治的清明、經濟的繁榮勢必帶來文化藝術的大繁榮,如文學上有宋詞的輝煌,繪畫上有文人畫的開端及山水畫的典范,瓷器生產上有馳名中外的“官、哥、汝、定、鈞”五大官窯,書法上則形成了尚意書風……由此發展下去,皇室重文抑武、嗜古成風,導致上行下效,于是精鑒藏、好雅玩的文人士大夫成為兩宋藝術市場的主導力量。那么,文人的心態又對兩宋藝術市場起著怎樣的作用呢?本文欲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解析。
一、文人入仕的積極心態無形中助長了兩宋皇室的嗜古之風
1.上行下效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王朝,似乎趙氏王族就是為文化藝術而生的。宋太宗即位后,開始詔全國各州、郡、縣搜訪前賢古哲書畫墨跡,命待詔黃居、高文進廣收民間書畫作品。端拱元年(988),于崇文院置秘閣以收藏古今書畫名跡,其后歷代帝王皆好鑒藏。自咸平年間(998—1003)始,古物鑒藏的風氣宛如“日出江花紅勝火”般。如《考古圖》卷二《仲信父釋》載: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關西好令黃郛獲西周仲信父,曾赴汴京“詣闕以獻”,真宗皇帝為探求究竟,故“詔句中正杜鎬詳其文”?!督鹗洝肪硎弧躲憽芬墩孀趯嶄洝份d:咸平三年(1000)乾州守令獻“古銅鼎,狀方而又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宋真宗仍“詔儒臣考正而句中正杜鎬驗其款式,以為史信父”?!犊脊艌D》卷三《太公缶釋》載:咸平三年(1000),“同州民湯善德,獲(太公缶)于河濱以獻”。到了景佑年間(1034—1037)因“正樂”復古所需,一改開國初輕視古物藝術品的觀念,不但變“大毀”為“不毀”,而且極力推崇人文、論道考札,大量庋藏古物。且風氣日盛,乃至鑒藏之習席卷全國。如《續考古圖》卷二載:崇寧元年(1102)秦州甘谷新邊民耕得之“熊足盤”者,獻于定西高廟。再從宋徽宗命內臣撰寫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中我們也可窺見,至徽宗、欽宗朝,嗜古之風更是達到了巔峰。即便到了南宋,政權已偏隅一方,但皇帝的嗜古之風依然有過之而無不及?!端问?#8226;食貨志》載:紹興六年(1136)“南宋政府斂民間銅器”,紹興十三年(1143)又“至為發冢墓”,紹興二十八年(1158)“出御府銅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間銅二百余萬金”。由此可見,兩宋歷代皇帝,除開國太祖趙匡胤忙于軍事而無暇顧及藝術品的鑒藏外,其余歷朝帝王皆成為促使兩宋藝術市場得以持續繁榮的領頭羊。另外,我們從《宋史》中又可以了解到宋朝的“文治”,使得“文”與“官”結合得最為緊密??婆e制度為社會各階層帶來了機會,即只要通過科舉考試皆可進入仕途,這無疑為文人學子入朝為官鋪設了一條大道,從而大大調動了文人積極進取的心態。由于皇帝老爺對藝術精品的愛好幾近癡迷,有鑒藏特長的文人士大夫皆可以博得皇帝老爺的厚愛和歡心,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按才藝高低被授予翰林圖畫院待詔、祗候、藝學、供奉等官秩。十年寒窗,一朝科舉入仕,可謂來之不易。故無論將相、百官、文人士大夫,都會在鑒藏方面下功夫以投皇帝所好,迎奉獻寶之類也理所當然了。
2.獨木難以成林
《東觀余論•秦昭和鐘銘說》:“宋仁宗慶歷中(1041—1048),葉清臣守長安,得秦公鐘上之?!薄独m考古圖》卷二:宋徽宗“崇寧初(1102年始)商州得古鼎,刻文甚完……尋上之”。《續考古圖》卷四:“崇寧三年(1104)甲申歲,孟冬月應天府崇福院掘地得古鐘六枚,以宋公鐘又獲于宋地,宜為朝廷符瑞,尋上進焉?!睆倪@些文獻記載來看,各地州郡縣衙常留心發掘古物,一旦發現即向皇上進獻。由一斑可窺全豹,此正所謂獨木不成林。滿朝文武百官從各種渠道收集古物并爭先恐后進獻皇上,以期得寵。宋徽宗敕撰的《宣和畫譜•敘》中記載:“……乃集中秘所藏,晉魏以來名畫,凡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析為十門,隨其世次而品第之?!彼胁仄钒雌返诟叩头珠T別類進行存放,可見徽宗宣和年間御府藏品之多、規格之高了。假如僅憑皇帝一人熱衷于此,恐不致使其置大宋江山社稷于不顧,一味嗜古成癮,也不致使鑒藏之癖風靡全國。只要稍稍了解中國繪畫史的人都知道,宋徽宗不僅癡迷于鑒藏,而且親自動手作畫。這位皇帝知道御府的藏品優劣并存,所以引領文臣大儒鑒識題跋于名跡之上以辨真偽。這些題跋主要有歐陽修《六一題跋》、蘇軾《東坡題跋》、黃庭堅《山谷題跋》、米芾《海岳題跋》、陸游《放翁題跋》、董《廣川書跋》《廣川畫跋》、劉克莊《后村題跋》、魏了翁《鶴山題跋》等,這也形成了兩宋以來的特殊鑒藏題跋文化。不可否認,這其中文人士大夫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文人士大夫積極進取的心態直接導致“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局面,即他們在報國思民的公務中、學術研究中無形中助長了兩宋嗜古之風的盛行。雖然這一切對“積弱積貧”的兩宋政權未能勵精圖治、訴諸武力、保家衛國來說是悲哀的,但對于藝術市場的繁榮卻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人謫居的消極心態導致其精力轉向文藝創作及對藝術品的鑒藏
兩宋文人消極、迷茫的心態主要是受謫居的影響。謫居是宋朝的特殊現象,是宋時文治之下對文人的一種寬松制度所致。這與魏晉時期文人朝不保夕,隨時皆有殺身之禍的政治氣候完全不同。在宋朝,雖朋黨之爭禍及朝廷大臣和黎民百姓,但大臣們勸諫朝政或向皇上進言時,即使有過之也未見被立刻斬殺的,通常只是遭到貶謫流放。流放到哪一天皇帝想起了又會被重新起用??梢哉f這是兩宋政府對文人士大夫的獨愛。我們所熟知的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東坡、陸放翁等宋代名臣、重臣都曾有過“科舉入仕為官—遭貶謫—重新起用—再貶謫”的經歷。因為謫居并不代表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他們依然有被皇帝再次垂青的機會。然而文人士大夫謫居久了必然產生消極、迷茫的心態,清苦、煩悶、無聊的生活使他們的精力開始轉向文藝創作及對藝術品的鑒藏。如歐陽修被貶滁州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謫居的苦悶成為難言之隱,故自號“醉翁”。他寄情山水,其“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正是其消極、迷茫心態的寫照?!澳陙響鸺娙A,漸覺夫子勝。欲求五畝宅,灑掃樂清凈?!氂挝嵛垂?,覓伴誰復聽。吾宗古遺直,窮達付前定。……奈何效燕蝠,屢欲爭晨暝?!边@是蘇軾《徑山道中次韻周長官兼贈蘇寺丞》中的詩句。詩句顯露東坡失望消沉的心境?!坝笪瀹€宅,灑掃樂清凈”,是想效仿陶淵明那樣“守拙歸田園”。蘇東坡在貶謫黃州時,情感低迷、內心苦悶至極點。然而,人生只在“得、失”二字,此處失彼處必得也。“蘇東坡在黃州那些年,一直傾其全部時光致力于繪畫?!边@是林語堂《蘇東坡傳》的描述,可知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其精力暫時全面轉向文學藝術。蘇軾謫居黃州這一時期在文學上留下了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千古絕唱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又名《酹江月》或《大江東去》)及文《記承天寺夜游》,在書法上創作出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東坡謫居黃州時,除了創作豐收之外,還把相當的精力投入古董、碑帖、書畫的鑒藏中,這從他這一時期留存的《書所獲鏡銘》《跋鄧慎思石刻》《題伯父謝啟后》《跋張希甫墓志后》《跋草書后》《跋先君與孫叔靜帖》《跋李康年篆心經后》《書唐氏六家書后》等題跋來看,則可以一目了然了。同樣黃庭堅謫居黔州時也留下了大量詩書畫的題跋,如《書樂天忠州詩遺王圣徒》《書右軍文賦后》《跋所書戲答陳元輿詩》《書自草秋浦歌后》《題東坡像》《書陰真君詩后》《書博弈論后》《書臨寫蘭亭后》等。岳珂《史》卷第十一《蟻蝶圖》云:“黨禍既起,山谷居黔。有以屏圖遺之者,繪雙蝶舞,于蛛絲而墜,蟻憧憧其間,題六言于上曰:‘蝴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策勛歸去南柯?!鐚庨g,又遷于宜,圖偶為人攜入京,鬻于相國寺肆。”從這一文獻記載來看,黃庭堅在其謫居于黔時,雖以此圖作喻來諷刺新黨舊黨之間你死我活的激烈斗爭,但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謫居時情緒低落,作詩題跋成為一種常態。從“圖偶為人攜入京,鬻于相國寺肆”又可知文人的墨寶是當時“藝術市場”的搶手貨。這些記載無疑佐證了文人士大夫謫居時遠離政治而向藝術創作及鑒藏方面投入精力。
三、文人優雅精致的審美情趣成為藝術品鑒藏的風向標
宋王朝結束了唐末、五代的紛亂,實現了中國大部的統一。雖然兩宋的西、北疆不停地受到黃河流域以北的遼、金、夏三個民族政權的侵擾,甚至因金人的入侵導致南宋、北宋政權的更迭,但總體上社會還是比較安定,人民也過著清靜悠閑的生活。這時期,生產得到發展,手工業制作興盛,商品經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有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時期。文人者,優雅之士也。他們崇尚閑散平淡的生活,有優雅精致的審美情趣。隨著科舉制度的進展,更多的文人進入士大夫統治階層,文人的審美觀念也就引領了社會的審美時尚。這種優雅精致的審美情趣表達,從宋代文人唱吟之中可隨手拈來。如程顥《秋日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幻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常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碧K軾《行香子》:“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睆奈娜水嫷拈_創及寫意書風的形成上,我們可以看到文人心態在社會審美意識中的主導作用。從現存的大量文人題跋及文化藝術作品中,我們又可領略到文人優雅精致的審美心態對官窯瓷器、山水畫等藝術品的創作帶來很大的影響。經文人鑒藏題跋過的作品及他們親手創作的作品一旦進入藝術市場,則成為藏家瘋狂追蹤的寶貝。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一書中說:“在徽宗政和七年(1117)以前,皇家已經開始搜集蘇東坡的手稿,懸價每一篇賞制錢五萬文。太監梁師成則付制錢三十萬文購買潁州橋上雕刻的蘇東坡的碑文……另外有人出五萬制錢購買一個學者書齋上蘇東坡題匾的三個字。這時蘇東坡的詩文字畫在交易上極為活躍,不久之后,這些寶貴的手稿不是進入皇宮成了御覽之寶,就是成了富有的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后來金人攻下京師,特別索取蘇東坡和司馬光的書畫?!K東坡的手稿書畫中的精品,有一部分運到塞外……也由收藏家運到了江南。”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云:“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第六十《風俗雜志》記載:“熙寧末,余游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琴漆柄,以烏青紙厚如餅,揲為旋風扇,淡粉畫平遠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為寒蘆衰蓼,鷗鷺佇立,景物如八九月間,艤小舟,漁人披蓑釣其上。天末隱隱有微云飛鳥之狀,意思深遠,筆勢精妙,中國之善畫者或不能也。索價絕高,余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后再訪都市,不復有矣?!睆埌罨赌f漫錄》卷四曰:“東坡自儋耳北歸,臨行以詩留別黎子云秀才云:‘我本儋州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上,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見不再見,欲去且少留?!笈疲骸箩劶焉?,求一具理,臨行寫此,以折菜錢。宣和中,余在京相藍,見南州一士人攜此帖來,粗厚楮紙,行書,涂抹一二字,類顏魯公祭侄文,甚奇偉也?!泵总馈懂嬍贰罚ㄌ飘嬑宕鷩剑┰唬骸胺洞笞志a,富鄭公婿,同行相國寺,以七百金,常賣處買得雪圖,破碎甚古,如世所謂王維者?!嘞鄧轮?,八金得,紙桃兩枝,綠葉蟲透背,二葉著桃上,二桃突兀,高出紙素,徐熙真筆也。”從以上文獻資料可見,文人士大夫一族經常出沒于當時的藝術品古玩市場—相國寺,進行鑒藏活動。他們博學多識,追求優雅精致,故他們的審美情趣必然會引領時代審美潮流而成為兩宋藝術品鑒藏的風向標。四、文人是兩宋藝術市場的主導力量兩宋歷代皇帝倡引下的嗜古之風愈演愈烈,促使文人士大夫一族中的社會上層人物成為鑒藏群體的核心,并迅速勃興壯大起來。在文人士大夫這一鑒藏群體中,最著名的當屬身份顯赫的駙馬王詵了。他既是著名的畫家,也是收藏鑒賞的好手。米芾《畫史》就有王詵收藏書畫的記載:“姑蘇衣冠萬家,……往往使老婦駔攜書畫出售,……長安一大姓村居家……其人屢與王詵尋購得書?!蓖踉柵c當時書畫鑒藏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歐陽修等來往甚密,而且特別喜歡收購蘇軾的書法?!短K東坡傳》講了這樣一件事:“……蘇東坡收到駙馬王詵寄來的一封信,信里說:‘吾日夕購子書不厭,近又以三縑博得兩紙。有近畫當稍以遺我,勿多費我絹也?!睆奈覀兪熘臍W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文人的書畫題跋來看,他們個個是鑒藏的行家里手。當然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更多的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文人士大夫,他們也都精于鑒藏,且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渠道收購古董與書畫名跡。這可以從下列文獻中窺見一斑。《石林避暑叢話》卷三記載:“宣和間(1119—1125)內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隱者,悉獻于上。而好事者復爭尋求,不計重價,一器有值千緡者,利之所趨,人竟搜剔山澤,發掘冢墓,無所不至,往往數千載之藏,一旦皆見,不可勝數矣。吳玨為光州固始令先申伯之國而楚之故封也。間有異物,而以避遠人未之知,乃令民有罪皆入古器自贖。既而罷官,凡得五六十器。與余遇汴上,出以相示,其間數十器尚三代物。后余中表繼為守,聞之微用其法,亦得其十余器?!睋惰F圍山叢談》載:“政和間(1111—1117),尚方所貯至六千數百器……數至萬余。”《清波雜志》:“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薄都配?#8226;跋尾》卷一:“嘉佑中,劉敞為永興守,長安為秦漢故都,多古物奇器埋沒于荒基敗冢,往往為耕夫牧豎得之,遂得傳于人間。劉氏喜藏古器,由此所獲頗多?!薄独m考古圖》:“榮氏所收古器最盛,凡百余種……取二十六種續編于此?!薄队位录o聞》又言:“慶元間(1195—1200),單路分煒字丙文……居黔陽,好古博雅,所蓄奇玩甚富,仍精于鑒別。”由此可知,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都喜好鑒藏古物。他們精于鑒別,善于發現,收藏范圍之廣、品類之多可謂罕見。他們刻意留心藝術市場的動向,及時收購優雅精美藝術品,或進行文人間的交流鑒藏把玩,或及時進獻上司,或直接進貢于皇上。他們無疑成為促進這個時代藝術市場繁榮的主導力量。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兩宋文人士大夫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朋黨之爭的禍亂中所形成的文人心態及主流審美情趣,引領時代風尚,助長了皇室倡引的嗜古之風,成為兩宋藝術市場的主導力量和風向標,對兩宋藝術市場的持續繁榮有著巨大的作用。
作者:朱國平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
- 上一篇:農村幼兒園保育員管理策略論文
- 下一篇:圖書情報知識經濟論文